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戚晓通 《声屏世界》2006,(11):57-58
近年来,一些电视剧和娱乐类节目因满足了受众的收视心理、契合收视需求而频创收视高峰,引得有些人颇有微词,说什么“追求收视率导致节目庸俗化和媚俗化”,说收视率是“万恶之源”,因为“据我所知,某些收视率数据并不准确,比如央视科学教育频道的社教类节目,格调高雅,社会反响非常好,但收视率却不理想。”①庸俗和媚俗倾向是不是仅仅由追求高收视率造成的很难说清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并非所有庸俗、媚俗的节目都能带来高收视率。收视率就是一个数据,单纯无辜的数据怎么就成了“万恶之源”?数据不会说谎,说谎的是使用数据的人。理解一:“绿色…  相似文献   

2.
当前有些媒体为了一时的发行量、收听收视率,有的不惜让“星”、“腥”、“性”闻充斥生活娱乐类版面和节目,把社会新闻做成“桃色新闻”、“灰色新闻”、“黑色新闻”,新闻  相似文献   

3.
高凯  冯锐 《声屏世界》2012,(2):21-22
社教类电视节目是以电视传播的形式对观众进行社会教育、文化教育的一类节目样式。它曾经与新闻、文艺共同组成了我国电视节目的三大板块。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新闻类节目不断改革,文艺类节目也日趋走向娱乐化,而社教类节目却陷入了尴尬的处境。①为了适应市场需求,满足现代观众的口味,社教类电视节目也纷纷进行了创新  相似文献   

4.
郭光华 《新闻界》2006,(6):90-91
2002年第一档“民生新闻”节目《南京零距离》诞生,收视率迅速提高。马上引发全国不少省市电视台的跟进。同样获得高收视率的回报。“民生新闻,一抓就灵”,这句话已成为中国电视业界提升收视率的秘笈。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各地电视台基本上都以新闻类、娱乐类、法制类、服务类节目作为自办节目的主体,这些节目理所当然地占据着黄金播出时段,而文化类节目却大多数都处于节目质量不高、经济效益不佳、收视率低下的状况.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大多数文化类节目走的都是精英化路线,以高品位、学术性作为自己的节目追求,而普通观众看电视的初衷往往是为了消遣和娱乐,这样在目标受众群上就淘汰了大部分观众,人为地造成了收视率偏低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2006年度河北新闻奖(广播社教类)分对象性节目、公众性节目、特别节目和栏目四大类,初评工作由河北省广播电视协会组织完成。社教类节目是广播节目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广播媒体传播信息、引导舆论的重要载体。办好社教类节目,对于提升广播媒体的舆论引导力和社会影响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透过参评河北新闻奖的社教类广播节目作品,可以较全面地了解当前我省广播社教类节目的整体水平和创作理念,对于广播社教节目的未来走向有着示范和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7.
生活服务类节目是指除新闻类、娱乐类、体育类节目之外的所有关于社会与生活内容的节目,在产生初期被称为“社教”(社会教育)类节目,是中国特殊时期的产物.①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这类节目以及主持人也随之发生着改变.  相似文献   

8.
魏飞 《新闻知识》2012,(7):49-51
社教栏目又名社会教育栏目,即面向公众,以社会教育为宗旨的电视专栏节目。它的主要功能是传授知识,疏导理念,修正思想和指导行为。社教类栏目已经成为各大媒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目类型。社教类栏目按照题材分,可以分为社会政法类、经济民生类以及教科类。由于社教类节目主要是以引导正确的价值导向为目标的,所以如果节目过于说教,那么很容易让观众感到节目枯燥乏味,以致于流失受众。由于社教类节目的特殊性,因此观众对其要求更为严格。如何成功地做好一档社教类节目呢?下面就以湖南卫视的《辨法三人组》节目为例,来看看社教类节目如何通过节目创新,进而走向成功。  相似文献   

9.
社教类电视专栏节目是指除新闻节目,文艺节目和体育节目以外的各类专栏节目。由于它自身所具有的广泛性、多样性和个性化的显著特征,使它在整个电视媒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同时,在电视宣传中,它又起着其它类型的电视节目所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正因为如此,认真研究社教类电视专栏节目的地位和作用;研究栏目的设置、栏目的定位、栏目节目的创作;研究其发展、演变和如何引导社教类电视专栏节目的健康发展才显得特别重要,也是我们每一位从事社教类电视专栏节目创作的工作人员和关心爱护此类节目的理论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义务。  相似文献   

10.
视听新媒体与广电节目形态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广播电视作为大众媒体普及以来,广电节目的形态就一直在不断变化之中。上世纪90年代以前,新闻类、社教类、文艺类和服务类几乎是节目制作与节目奖项评选的惟一标准,后来这四类节目形态被更为细致的区分为新闻报道类、新闻评论类.综合晚会类.游戏娱乐类、生活类、青少类等,而且经济类.体育类、音乐类、益智类、法制类等节目形态日渐成为受众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1.
武书明 《新闻窗》2008,(3):40-41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电视媒体报道的一些重大事件和重大主题,已经不再满足于一条新闻信息简单的线性传播,而是需要辐射性地联系、故事性地表述、完整性地解读。在电视新闻节目中要得到这些元素的支持,不妨跨时空地结合一些社教类题材,以强化新闻的故事性和信息量。实际上新闻类题材和社教类题材都有一个基本的共性,那就是第一性的事实。  相似文献   

12.
对于大众媒介来讲,经济节目属于对象性较强的节目,与新闻、影视剧、综艺节目这样最大众化的节目相比,想获得高收视率是非常困难的。走在收视排行榜最前面的始终是娱乐节目。但随着非娱乐电视栏目开始大胆接受“娱乐”这根“魔棒”的点化,  相似文献   

13.
胡焱 《记者摇篮》2009,(3):44-44
在中国国内的几乎所有电视台里,有关这种“脱口秀”节目都是由新闻评论部门或者社教部门来制作。与国外不同的是,许多电视谈话节目是由娱乐公司来制作的?但是,“脱口秀”到底是新闻评论节目,还是娱乐节目?笔者认为,“脱口秀”节目分为两大类别:一种是新闻评论节目,另一种是娱乐类节目。两者在性质和内容及表现形式上都有着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4.
杨扬 《视听纵横》2004,(3):17-18
市场经济环境下电视节目是一种特殊商品,其主要赢利模式是广告收益(收视率),因此提高收视率就成为各电视台(频道)的“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但追求高收视率也给电视节目带来某些弊端。如某些栏目盲目追求高收视率,把刺激、噱头当品位,把浅薄、媚俗当化,  相似文献   

15.
浅谈收视率与建设频道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许多电视台把节目收视率高低作为衡量节目优劣的标准,在电视工作中建立收视率的评价体系。的确,收视率的提高往往意味着电视节目会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和较好的社会效益。但是,在当今众多电视台竞相追逐高收视率的热闹声中,我们应当冷静地思考一下,高收视率是不是能够作为一个电视台、一个频道、一档节目优劣的唯一标准呢?从电视发展的趋势来看,  相似文献   

16.
作为现代广播信息的三大支柱节目之一,社教类广播节目正发挥着越来越广泛、突出的功能和效力,它与新闻类、文艺类等其他两大支柱节目相互辉映,相辅相成,同时更呈现出多元化、丰富化、多向度的发展趋势。因此,众多广播电台便将重视和发展社教类节目作为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重中之重。前不久,笔者参与了2002年度“陕西广播电视奖”广播社教节目的评奖工作,有幸接触到了大量的广播社教节目。对于目前广播社教节目的基本态势及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7.
刘肖榕 《青年记者》2009,(16):84-85
电视谈话节目似乎失去了往日的勃勃生机:有的淡出市场,有的逐渐被边缘化,有的虽然仍在坚持却呈现出疲态。珠海电视台唯一的一档大型政论类谈话节目——《阳光政务》,开播时普遍不被看好,后来逐渐受到关注并且收视率持续稳定地上升,获得2008年度广东省广播电视新闻奖优秀电视栏目奖唯一的一等奖,从2006年开播至今收视率始终位居珠海电视台社教节目前茅。下面以《阳光政务》为例,探讨一下谈话节目如何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8.
汪波 《传媒观察》2006,(4):43-45
社教节目曾经是我国电视台节目设置的三大支点之一(新闻、社教、艺)。曾几何时,上到中央台下到县级台都设有“社教部”(再不济也是个“新闻社教部”)。每年大大小小的各级评奖中,“社教节目”也都是紧排“新闻节目”之后,奖项的含金量也在伯仲之间。可如今绝大部分电视台都不见了“社教部”的踪影,新入行甚至可能都没有听过“社教节目”这一个节目门类。社教节目似乎已经离我们的电视从业人员、电视观众远去了!  相似文献   

19.
刘勃 《视听界》2010,(5):100-101
广播文艺节目在与新闻类、社教类等不同类型的节目相互渗透、互相补充的过程中,产生了种种的表现形态。它的特征是融入了新闻元素,体现了导向性、时效性、贴近性,兼具娱乐功能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收视率剖析     
收视率不是评价一个电视台一个栏目的唯一标准,它只是标准之一。决定收视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诚然,节目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质量是收视率高低的重要因素。不管外国电视还是中国电视,都有这种以质量取胜的好节目。但是,内容和形式都好的节目,不一定就有高收视率。因为其它影响收视率的因素也起重要作用。第一,要看一个专栏(节目)的方针和内容,是普遍性的,还是对象性的。一般说,普遍性的栏目(节目),收视率总是高于对象性栏目(节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