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7 毫秒
1.
《七月与安生》改编自安妮宝贝的同名小说,采用倒叙的手法讲述了两位女主人公的情感经历,这种套层式的叙事结构使那段经历更像是一场"梦"。笔者将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出发,结合女性主义的观点,分析七月与安生在女性自我意识觉醒过程中的两面性,同时将这两种可能性置于社会文化语境下去分析文本所要传达的深层内涵及意识形态症候。  相似文献   

2.
电影《七月与安生》的成功源于它就像是现代的一个寓言,抓住了每个人内心脆弱的神经,七月与安生是个矛盾的混合体,二人分别折射出了每个人内心里的不同人格面,二人的结合就是现实生活中的每个普通平凡人。每个人不仅体验着由于现代社会高速发展,时空挤压所带来的外在焦虑感,同时感受着自我内心里经受着的折磨和冲突,而这一切都具体化为七月与安生纠缠交织的一生。  相似文献   

3.
肖颖 《青年记者》2007,(16):46-46
安妮宝贝,当代文坛一朵绚丽的奇葩。她1998年开始在互联网上发表小说,以告别、流浪、宿命为题材,因其另类的风格、阴郁艳丽的辞藻和飘忽诡异的行文引起了广泛的注意。成名作有《告别薇安》、《七年》、《七月和安生》等。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电影《七月与安生》情节的文本分析,最终得出:该电影利用"戏中之书"的嵌套叙事结构,通过交互与转换让三个结局连连反转;同时,其旁白设置不显累赘反而让影片悬念重重,不仅调控了叙事,还优化了观影体验.二者共同给故事标注了叙事段落,建构了精彩的故事情节.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的作品历来被影视导演所青睐,她的作品多次被改变成电影、电视剧、舞台剧等.本文将以张爱玲小说《半生缘》与许鞍华导演的同名电影《半生缘》为例,结合小说作为语言艺术和电影作为综合艺术的特点,通过探究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塑造与环境描写三个方面,分析小说与影视改编的区别与联系,为创作者在今后的创作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黄雅婷 《出版广角》2018,(11):57-59
美国华裔女作家严歌苓最新出版发行的小说《芳华》是2017年度热门畅销书之一,冯小刚导演的同名电影《芳华》的上映更是带动了读者对原著小说的阅读兴趣,并成为社会热点讨论话题.小说的更名体现出了作者对文本记忆的选择,读者群间代际记忆的差异与修复,体现出了媒介记忆的植入与推广.这部小说不仅贯穿了中国当代重要历史时期的文化记忆,也展现出了读者对于特殊时期文化记忆的接受与需求,成为一个探索历史、记忆与文学之间关系的新样本.  相似文献   

7.
梁尚蓉 《今传媒》2020,29(3):115-117
2013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获得了7. 2亿的票房,这部电影的热映将国产青春电影的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此后,国产青春电影基本上沿袭了《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怀旧叙事策略,一场繁华盛大的青春光影盛宴由此展开。2014年《匆匆那年》《同桌的你》等影片相继出现,2015年在中国电影市场上继续书写着对青春的追忆,如《万物生长》《左耳》《栀子花开》等影片,构建了国产电影的青春消费奇观。然而,此类青春电影的创作呈现出一种同质化、情节松散、过度堆砌怀旧的倾向,人物性格单一、叙事模式化的共同特点使得很多观众产生了审美疲劳。2016年《七月与安生》和2017年《芳华》等青春题材的影片凭借其独特的审美特征赢得了观众的好评。本文通过分析《七月与安生》对青春怀旧电影叙事的继承和创新,希望为此后的青春题材电影提供良性发展的反思。  相似文献   

8.
电影《一个勺子》是演员陈建斌转任导演的第一部作品,它是根据小说《奔跑的月光》改编而来的,凭借该片荣获了金马奖的最佳导演和最佳男主角奖,并成功入围第3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的多项奖项,最终斩获导演处女作奖,这些奖项的获得足以证明陈建斌由一个演员向导演转型的成功。该片无论是从影片题材选择、叙事手法运用、还是细节表现等方面,都有导演自己独特的思考和把握。本文试图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其中所蕴含的艺术魅力,以期给予未来同类型题材电影一定的思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电影《朗读者》改编自德国著名作家哈德·施林克于1995年撰写的小说《生死朗读》,该小说由导演史蒂芬·戴德利改编为电影,并赋予其全新的想象.相比于小说文本的含蓄内敛,影像的表达则更为直观、深刻.本文透过爱情与背叛、真实与掩饰、角色与身份、朗读与救赎的多维命题去读解影像中映射的人性密码.  相似文献   

10.
常静  秦明超 《今传媒》2016,(4):96-97
文学与电影是一个永远也说不完的话题,两者之间有着极其复杂而又重要的关系.文学(尤其是小说)为电影提供充实的素材.电影必须从间接的"祖宗",从具有数千年悠久传统的文学、戏剧和造型艺术那里寻找资源,来构成电影表现形式.第五代导演霍建起根据莫言小说《白狗秋千架》改编的电影《暖》寻找记忆中挥之不去的往昔.在霍建起的影像下经过导演的改编,一切的残酷似乎变得柔和温情起来.  相似文献   

11.
张泽建 《出版广角》2015,(17):196-197
苏珊·桑塔格是美国著名的知识分子,集评论家、作家、导演等身份于一身,对大众文化有着深厚的情感。她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在创作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了美学理论。本文对苏珊·桑塔格小说创作体现的美学新概念进行剖析,深入分析了她早期和晚期小说创作中体现的美学特征,为我们挖掘美学理论和桑塔格小说创作之间的深层次联系、把握桑塔格美学理论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2.
1993年,陕西作家陈忠实发表了他的著名小说《白鹿原》.20年后的2012年,陕西籍导演王全安历时十年将小说搬上银幕,拍成了备受关注又颇受非议的同名电影《白鹿原》.对比小说和电影,诗性特征和诗性智慧可以说是小说和电影最大的不同,也是电影表达中的最大缺失和瑕疵所在.  相似文献   

13.
张宁 《中国传媒科技》2012,(18):238-239
在2011年的第十一届四川电视节上,张以庆导演的《佛山听禅》和孙增田导演的《康有为变》两个片段获得“金熊猫”最佳导演、最佳创意等四项提名.其中,《佛山听禅》以诗意的感受阐述了佛山这座城市,使人观后产生无穷的美感体验.本文借助广播电视新闻学的相关理论,采用文本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以《佛山听禅》15分钟版本为样本,剖析其审美意义的建构.  相似文献   

14.
电影《嫌疑人X的献身》改编自日本著名推理作家东野圭吾的同名小说.翻拍最难的是怎样打破前人的思路,故事的事件、人物、结局已经是既定的,导演就必须在讲故事的方式上有所突破创新,把同一个故事讲得扣人心弦,表达出导演的个人风格和价值导向,是一个作品的真正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5.
《辛德勒的名单》是导演斯皮尔伯格获得奥斯卡最佳拍摄的一部影片,影片运用了有历史沧桑感的黑白摄影,更加真实,更加凝重.影片充分展现了摄影者对空间的驾驭,在表现一个大场面的时候要有主次,用合适的手段表现出来,组图之间既要相互独立,各自拿出来都能够作为单幅的好的纪实作品,又需要图与图之间有某种形式上或者内在的联系,可见拍摄技巧的高超.  相似文献   

16.
正本刊讯3月23日,由韩国男演员玄彬与中国女演员汤唯共同出演的韩国影片《晚秋》登陆大陆各大院线,同时,由该片导演、韩国著名编剧、导演金泰勇写的《晚秋》中文版小说亦同步上市,全本解密这段2012最触动人心的文艺爱情。  相似文献   

17.
《青蛇》是一部改编自李碧华的小说,由香港鬼才导演徐克执导的经典奇幻影视作品。原作小说通过清冷诡谲、犀利敏锐的笔触刻画了人性,而徐克导演以男性视角对原著小说进行了角色特征平衡处理,在保持浓郁的个人电影风格基础上,加入了一些其对于所处时代人性与欲望的思考以及先锋式的改编。通过老练细腻的影视语言表现了角色丰富而强烈的内心世界,使作品具有强烈的心理影片特质,更添人文主义情怀色彩。本文从人物心理人格视角出发,解读影片中关于人性与情爱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8.
香港著名导演关锦鹏,惯于用摄影、美术等手段,制造一种暧昧的电影色调.渲染旖旎阴柔的画面风格。本文着眼于其对张爱玲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的改编,探讨其在尊重小说原著精神的基础上所展现出的出色电影技巧。  相似文献   

19.
导演与演员、编剧之间,制片方与导演之间缺乏足够的信任,使得《理发师》注定要在不断的纠纷与折腾中自我毁灭[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太阳照常升起》改编自叶弥的小说《天鹅绒》,本文对比原著小说、导演阐述、剧本、电影四种文本,对故事重组、叙事转换、人物设定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从小说到电影非扁平化的新型改编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