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正确处理学习失败四川省内江市陈馗学习失败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能达到学习目的要求而产生的一种差距现象。经常处于失败状态的学生必然导致其志向水平的降低,产生“失败的消极体验──成就动机低──学习积极性不高──知识、技能掌握差──学习成绩不好──师生评价...  相似文献   

2.
李兆君  张乐 《宁夏教育》2007,(7):134-134
有人曾对三到五岁儿童进行识字实验,读第一节课获得成功的儿童,第二天很愿意继续学习;失败的儿童则对学习不热心.再失败几次就甚至厌恶这个活动。这个实验说明.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快乐,会增强他学习的信心和兴趣,而学习中的多次失败,会使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而不愿再学习下去。  相似文献   

3.
如今的初中生在学习中面临着许多苦恼——考试失败的阴影、学习竞争的激烈、升学的压力等,这些不良的情绪一旦带入课堂学习中,必定会对课堂教学产生许多影响。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尽量适时、恰当地使用音乐来调整、减轻学生学习中的紧张与压抑,用音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思维的灵感,用音乐来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陶冶学生的情操。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适时、恰当地运用音乐,会收到令人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4.
卢小玲 《广西教育》2013,(31):145-146
实验失败时学生会产生恐惧、焦虑、抑郁、悲观等心理反应,对学习以及人生产生负面的影响,教师应正确引导。针对学生有很强的可塑性、求知欲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其探索能力。  相似文献   

5.
一、循循善诱——柳暗花明又一村 海德的归因理论认为,行为的原因既有个人的原因,也有环境的原因。学生的学习归因是有倾向性和规律性的,也有积极与消极、正确与错误之分。不同的归因倾向会产生不同的学习行为,进而产生不同的学习结果。学生在失败时总是归因于自己的能力低、脑袋笨、力不从心。能力是稳定的内部因素,  相似文献   

6.
伦树才 《教育导刊》2001,(23):44-45
21世纪的社会将是一个学习化社会,学习将成为一个人的终身需要。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要求。教育要指导学习选择学习内容、学习途径与学习形式,最终能自如地开展自学。自然这一科是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主要课程。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如何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呢?人的认识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知识的接受过程是螺旋上升而不是直线上升的。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点困难和挫折也没有,那不符合认知规律。我们应当允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失败。  相似文献   

7.
习得性失助感,就是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无能为力的状态。学生学习语文每每受到失败的挫折和打击,从未经历过成功的体验,久而久之,就会对语文学习丧失信心,甚至自暴自弃,这就容易产生语文习得性失助感。这种失助感具有跨越情境的性质,即在第一种情境下的失助感会影响到第二种情境,导致一次失败接着一次失败,屡试屡败。这种失助感会带来多方面的障碍:1.动机障碍。  相似文献   

8.
较长一段时间以来,澳大利亚的教育教学中都尽量避免用到“失败”一词:课堂上难觅“失败”两字的踪迹,平时教师也非常谨慎小心地不让学生产生失败感。澳大利亚教育联合会主席Pat Byrne认为,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大家对“失败”一词的一般性理解而造成的,而并非是一项政府的硬性规定。这种一般性的理解就是:学生学习水平、学习进度永远有高有低,有快有慢,因而在评判学生的表现时,我们应该采取正面的措辞,让所有学生都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相似文献   

9.
任何一种学习都交织着两个方面:一方面学习是一个探究和发现的过程,是一个艰难的过程,甚至包含某种痛苦;另一方面是好奇心的驱使,好奇是人类的天性。失败的教育是学生的好奇心被彻底地挫伤了,而成功的教育是使学习建立在渴望学习的天性上,建立在引发学习的内驱力上。可以说成功的学习是这样一个过程:好奇心——探索和发现——获取知识和经验——发现自己的潜能而愉悦——引发学习的内驱力和更强烈的好奇心——进一步自发地努力学习。   化学知识比较抽象、繁杂,课本中章节之间往往联系不大,一些学生经常是学了后面,忘了前面,…  相似文献   

10.
没有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是失败的,不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是失职的。学生参与教学就是学生与教师组成一个互动体,教学相长,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动地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语文课堂教学更应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课堂变成一个生动的、富有个性的语文教学舞台——教师是导演,学生是一个个出色的演员,而教师的主要导演工具就是语言。  相似文献   

11.
学生学习失败问题是美国和中国学校都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通过对美国学习失败学生的历史与现状的考察与分析,得出学习失败问题的根本原因在学校体制方面。就美国的历史经验而言,解决我国学习失败问题应从三方面着手:改革应试制度,改革班级授课制度,改革封闭的学校制度。  相似文献   

12.
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教学策略,是基于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积极的相互作用而实施的教和学。詹姆斯·H·麦克米伦在《学生学习的社会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准确地交换信息;形成同伴之间的接受和支持;引发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情绪投入和承担义务;有利于产生发散性思维;有利于学生利用他人的聪明才智体验学习的成功;能降低对学习失败的恐惧。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的核心技术是——明确并履行个人职责、掌握合作技能;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合作学习的核心技术则是——选择合作学习的时机,设计合作学习单,实施合作学习…  相似文献   

13.
每一次大大小小的考试,都会给一些学生带来不同程度的“折磨”。这些学生总是遭受失败的痛苦,多次的失败致使他们产生了“自卑感”,渐渐地也对英语学习失去了兴趣。作为教师,虽然我们没有能力使所有的学生都成为尖子生,但我们有责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最大潜力,帮助其在原有基础上提升自己。  相似文献   

14.
小学教师教学效能感与其归因反应模式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55名小学教师为被试,探讨了不同教学效能感水平的教师对于不同特点学生学业失败后的反应模式。结果表明,在学生考试失败后,高教学效能的教师对于高努力的学生以及学习困难学生的生气程度较低,给予学生更多的奖励,预期学习困难学生在将来更容易失败;低教学效能教师对于高能力学生和学习困难学生的生气程度较低,给予学生更多的惩罚,预期低能力学生耷将来更容易失败。中教学效能教师的反应模式更接近于低教学效能教师。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运用成功体验原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意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途径与方法,大兴县教科室于1994年3月成立了课题组,进行该项课题的实验研究。一实验的理论基础心理学研究认为,学生取得成功或失败会在心理上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当学习取得成功,(如:解决一个难题,一次比赛的胜利、一次表扬等)可以使学生产生满足、快乐、自豪等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增强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兴趣,成为促使其进一步学好的内部诱因;当学习遭受失败,(如:作业失误,考试落伍等)会引起学生恢心、烦躁、自卑等消极的情绪体验,以至丧…  相似文献   

16.
《教育情报参考》2004,(5):45-45
允许失败,但不允许不改——黑龙江省五常市实验小学以这样的决心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工作。该校以不间断的教师培训为支撑,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以教师的教学方式改变为核心,促使学生建立自主学习方式,形成自主学习能力,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每个学生的学习活动都受其相应的学习动机驱使,学习动机的不同导致了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的差异。从理论上讲,所有学生都有追求成功、回避失败的动机倾向,正如阿特金森所指出的,每个学生都有同时具备追求成功与回避失败两方面的特征,只是二者表现程度不同而已。尽管追求成功、回避失败是所有学生共同的愿望,但在实际的学习情境中,有成功就有失败,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在我国的中小学,人们通常根据分数指标把学生分成三类:一类是成功多于失败者,即所谓“优生”;第二类是失败多于成功者,即所谓“差生”;第三类,即其余的,称之为“中等生”。  相似文献   

18.
一、循循善诱——柳暗花明又一村海德的归因理论认为,行为的原因既有个人的原因,也有环境的原因.学生的学习归因是有倾向性和规律性的,也有积极与消极、正确与错误之分.不同的归因倾向会产生不同的学习行为,进而产生不同的学习结果.学生在失败时总是归因于自己的能力低、脑袋笨、力不从心.能力是稳定的内部因素,一时半会儿改变不了,所以他们会陷入对自身失望的状态,感到将来也难以提高学习成绩.  相似文献   

19.
学业不良学生的习得性无能与教育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习得性无能是学业不良学生的一种普遍倾向,学业不良的学生由于经常的学业失败导致他们对学业失去了兴趣,失去了信心,形成了消极的自我概念,产生了沮丧,失意,焦虚等消极的情感反应,引起了逃避学习,厌恶学习的消极行为,使学习成绩进一步失败,由此使他们对学习产生了习得性无能,本文在论述了习得性地的产生,习得性无能对学生的负面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20.
道德情感是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与一定的道德评价相联系的。心理科学研究表明,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一般过程是:道德认解——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行为——道德习惯——道德品质,道德情感的形成是学生道德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