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高职人才培养体系中职业素质核心能力培养目标缺位,素质教育类课程远离职业岗位实际。高职院校在注重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超前培育,应打破职业教育功利化、素质培养边缘化、责任文化碎片化的现象,构建职业素质教育与责任文化融合贯通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定位问题是推动职业本科教育稳步发展的逻辑起点。从职业知识论这一理论视角出发,通过对职业本科教育“4+0”试点专业的个案调查,基本明晰了职业本科教育在本科教育体系和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人才培养定位。在横向定位上,职业本科教育所传授的职业知识在内在属性上偏向于技术维度,在知识面向上偏向于中微观层面,在知识的主体构成上偏向于主观经验层面,在知识的建构逻辑上偏向于工作体系;在纵向定位上,职业本科教育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高层次”主要体现在职业知识中的理论知识占比提升,实践知识的内在结构更加复杂化,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整合范式呈现网络化趋向。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应始终以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为根本遵循,以“技能精英”为目标开展校企定制化联合培养,以实践教学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以质量标准为准绳推进多路径齐头并进。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中,高职院校通过开展职业启蒙教育有利于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并提升高职院校的美誉度。因此,尝试从高职院校履行咨政智库、社会培训、公益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社会服务职能的角度,提出高职院校服务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4.
论职业教育学的“实践性”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识可以分为科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知识,或称为显性知识与隐性(默会)知识;职业学校教育与普通学校教育的根本不同之一是传授的知识不同,前者以传授实践知识、隐性知识为主,后者以传授科学知识、显性知识为主,职业教育学是研究职业教育与培训活动的一门实践学科。  相似文献   

5.
知识、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院校在开展职业素质培养的过程中,要将知识和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在强调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同时,还要加强智力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既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也要重视社会文化知识的传授;既注重知识传授和技能培训,也注重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方法和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职业定位与技术定位及其关系是高职教育必须面对并解决的问题.职业定位不是社会学意义上的职业生涯定位,而是基于校园文化、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和教育教学方法方面的职业化原则的体现,属于高职教育的战略问题;技术定位包括技术岗位及其层次定位,属于高职教育的技术问题.二者是辩证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高职教育是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在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和技术的同时,还要具有较高的职业情感、职业信仰,良好的职业行为规范,具有成本效益的观念、适应企业的管理方法。高职教育要以科技文化为核心,构建融入职业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实现文化育人。  相似文献   

8.
构建以工作知识为起点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理论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工作知识是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内容,其独特的性质需要与之相应的独特的制度和体系相配合。工作知识是职业技术教育学的逻辑起点,基于工作知识可以推演出实践取向和价值取向两个框架体系,最终构建出独特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9.
何丽琼 《考试周刊》2010,(5):138-139
大学是传承文化、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地方,文化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历史现象,它具有十分复杂的特征。每一所大学都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精神体现。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具有传承与时代的特征,对大学生起着内化教育的作用。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如何构建独具特色的高职校园体育文化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本文在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基本概念、内涵、特点及组织结构和功能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就如何构建高职校园体育文化,以适应现代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要求加以探讨,为丰富高职校园文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在探索高职教育的"邢台模式"和创建一流职业技术大学过程中,注重传承和创新"军人作风+职业素养"学生教育管理特色,按照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的基本思路,从准入机制、培养体系、管理考核机制和保障机制以及流动机制等方面入手,建设了一支业务精、能力强、作风正的辅导员队伍,丰富和深化高职教育"邢台模式"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针对高职教育学位体系的构建,目前学界围绕“三轨制”和“双轨制”两种可能方案展开激烈争论,两种方案都有现实的政策依据和理论支撑。认为为了明晰高职教育学位发展的未来路向,首先要理清高职学位体系构建的逻辑起点:高职学位缘起于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时代后学位观的流变,作为一种独特的以技术知识生产、传承与扩散为旨归的创新领域,究其本质是对技术技能人才知识创新水平的一种制度性认可,区别于以科学知识和专业知识生产为基础的科学学位及专业学位。提出高职学位体系的构建应坚持职教属性并尊重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从法律修订、管理运行、内外衔接等方面做到长远规划,统筹兼顾。  相似文献   

12.
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高职)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在高职中实施素质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适应当地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如何抓好高职素质教育?文章认为高职素质教育应培养学生基础文化、职业能力、职业道德、良好心理等方面素质。抓好高职素质教育要着重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探索一个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建设一套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评估体系、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3.
职业技术学院的素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高职)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在高职中实施素质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适应当地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如何抓好高职素质教育?文章认为高职素质教育应培养学生基础文化、职业能力、职业道德、良好心理等方面素质。抓好高职素质教育要着重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探索一个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建设一套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评估体系、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4.
基于高职院校软实力提升的职业文化培育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高职院校职业文化培育体系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高职院校职业文化具有二元性、双重性、开放性和区域性等基本特征.建立高职院校职业文化培育体系的目标是实现两大群体职业素养同步提升,并坚持三项基本原则.高职院校职业文化培育包括吸收企业文化、贴近企业职业素质标准、吸纳传统职业文化中的优质因素、强化教师的职业素养、推行文化管理等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技术知识观视角下的高职专业课程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知识观是制约高职专业课程发展的重要变量。在高职专业课程的改革中,必须依据当代技术知识观,确立与之相适应的培养完整“职业人”的多元课程目标体系,实现从实践能力的提高到实践智慧的生成;构建以“任务逻辑”为组织方式的课程模式,实现多种形态技术知识在课程中的整合;超越学校本位学习与工作本位学习,实现课程实施途径与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16.
针对目前高职体育普遍存在的重技术、轻理论,重体育技术传授、轻健康知识传授,而忽略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培养等问题,基于健康教育理念,以"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高职体育新理念;以健康知识、职业体能、职业素养"一体化"的高职体育教学模式;以"多元化、综合化、发展与目的性"的学生评价新体系,构建了高职体育新体系,为高职体育从理论与实践方面向纵深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卢小锦 《考试周刊》2011,(30):160-162
课程体系是高职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所在。本文在综合分析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现状,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就业岗位、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结构及职业行为能力的基础上,确立基于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模式的课程体系,构建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并提出具体的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18.
针对金融行业发展迅速过程中对高职金融人才需求最多的是基层业务第一线人才现状,对金融专业核心课程《商业银行业务》进行实验项目教学活动载体设计,围绕职业(岗位)关键能力来进行高职金融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在原有的传统知识传授型课程教学体系中,植入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实验教学项目。  相似文献   

19.
陈方 《当代教育论坛》2009,(12):110-111
高职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有赖于高职学生职业文化培养体系的建设。高职学生职业文化培养体系建设是高职示范建设院校面临的共同课题。本文提出了构建高职学生职业文化培养体系的几个要素,如职业定位、企业需求、环境再造等,并且提出其中最难和最关键的要素是环境再造。  相似文献   

20.
高职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有赖于高职学生职业文化培养体系的建设.高职学生职业文化培养体系建设是高职示范建设院校面临的共同课题.本文提出了构建高职学生职业文化培养体系的几个要素,如职业定位、企业需求、环境再造等,并且提出其中最难和最关键的要素是环境再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