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一、俞庆棠论民众社会教育内容俞庆棠认为“广义的社会教育就是全民教育,以社会全体民众为对象”,“现在的民众教育,也可以说是社会教育的一部分,但是民众教育的事业,有学校式的,就称为民众学校教育。社会式的,就称为民众社会教育。总之,是社会教育的一部分。”本文就其民众社会教育内容予以研究。俞庆棠所生活的时代,中华民族外有列强侵略,内有军阀混战,人民生活困苦,面对中国的具体国情,围绕着民众生活,她提出生计、公民、公共体育、休闲娱乐等教育内容。这一内容系统是在民众实际生活需要基础上提出的。它的最显著特点是“活”。俞庆棠曾…  相似文献   

2.
刘艳纬  田慧 《文教资料》2012,(24):103-104
俞庆棠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众教育家。面对中国的具体国情,她围绕着民众生活,提出生计、公民、自制自卫、健康卫生、休闲等教育内容。这一内容系统的建立,对当时民众生活的改善、民众素质的提高,以及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它对当今我国成人教育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魏晋十六国时期的河西地区,除了在民众经济生活中占据主要内容的农牧业,渔采狩猎等多种谋生手段也应当起着调剂余缺甚至更为重要的作用。对民众而言,在某些时期,由于渔采狩猎诸业较之农牧业有更加简易的优势,因此也成为民众谋生的手段。又因该时期河西山林川泽资源丰富和长期战乱等因素的影响,使渔采狩猎等较多的非农、非牧谋生方式具有顽强的生命力,长期影响河西民众社会生活的内容和质量。  相似文献   

4.
民生需要就是民众的生活需要,是指民众利用各种生活条件,以保障和改善自身生活,创造更加美好生活的要求。民生需要是一个由多方面内容有机结合构成的综合性范畴,主要包括物质生活需要、社会生活需要、精神生活需要和生态生活需要四个基本方面。民生需要是一种方向性、趋势性需要,表现为由低到高的不同层次,大体上可以分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三个基本层次。  相似文献   

5.
张雪蓉 《教育评论》2014,(4):145-148
戊戌时期日益高涨的新民舆论,不仅成为维新变法的推动力,而且促进了以造就新民为目标的近代社会教育活动的开展。科学技术作为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通过科普书籍、报刊、学会、科技小说和直接的器物接触等手段,开始全面而深入地影响民众的生活,改变了人们生活的态度和生活的方式,开阔了人们的知识视野;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民众沿袭已久的传统观念,导致社会价值观念发生变化;破除了民众积习已久的陋习,冲击了封建迷信,有效地发挥了近代社会教育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俞庆棠是我国近现代教育史上一位有创造性的爱国主义教育家,一生致力于对教育发展和民族复兴的探索之中。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大胆指出中国教育的病症,并广泛借鉴中外教育中的有益成分,创立了独具特色的民众教育体系。俞庆棠根据民众教育的实际,创新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形式,对改善民众生活、提高民众素质和促进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对现代社会教育的发展也具有丰富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7.
历史人物传说是民众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长期活跃在民众的生活中。江西历史人物传说是江西民众以历代社会生活中实有其人的著名人物为中心构造出来的传说,某种程度上透露出并体现着江西民众的文化心理特征,利用英雄人物、道德观念、宗教意识等来弘扬正义、惩恶扬善、促进社会和谐,对于江西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种现代都市新民俗,手机短信具有自身特定的民间性特征.它不仅能够反映民间社会生活面貌、传达民众的情感,而且在传播方式上也表现出集体创作、集体流传,传播方式自在性等特点.都市大众通过手机短信的方式,在虚拟空间找到排解、释放紧张情绪的渠道.无论是从手机短信的内容与形式,还是从手机短信传播方式及传播主体的民间狂欢性来看,它都较真实地表现出了民间社会生活的面貌和民众的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9.
一、俞庆棠论民众社会教育内容 俞庆棠认为“广义的社会教育就是全民教育,以社会全体民众为对象”,“现在的民众教育,也可以说是社会教育的一部分,但是民众教育的事业,有学校式的,就称为民众学校教育。社会式的,就称为民众社会教育。总之,是社会教育的一部分。”本文就其民众社会教育内容予以研究。  相似文献   

10.
有明一代,江西涌现了李昌祺等十九位小说作家的二十六部小说作品如《剪灯余话》等,这些作品以文言短篇小说为主,内容丰富,兼及志怪、传奇、轶事、琐闻等题材,真实地再现了纷纭复杂的大千世界,多层面地反映了广大民众的生活风貌、世态人情和社会心理,是那一时期民众的生活史、心灵史和风俗史,有很高的认识价值、文学和文化价值,值得我们重视。  相似文献   

11.
民间文化,顾名思义,就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是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而成的生活模式,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内容包括:物质生产文化、物质生活文化、社会组织文化、岁时节日、民间信仰、民间科学技术、民间口头文学、民间语言、民间艺术、民间游戏  相似文献   

12.
侗族民间叙事歌是侗族人民表达生活愿望与理想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其中《珠郎娘美》真实、生动、鲜明地反映了侗族民众的社会生活状况、审美意识及文化心理。从社会记忆理论视角出发,对该文本记录下来的这些民族文化内容进行考察,向人们展示侗族民间叙事歌民族性、地方性及时代性的文化特征,以展现时代背景下的民族生活状况、民族生活知识和民族生活智慧。  相似文献   

13.
侗族民间叙事歌是侗族人民表达生活愿望与理想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其中《珠郎娘美》真实、生动、鲜明地反映了侗族民众的社会生活状况、审美意识及文化心理。从社会记忆理论视角出发,对该文本记录下来的这些民族文化内容进行考察,向人们展示侗族民间叙事歌民族性、地方性及时代性的文化特征,以展现时代背景下的民族生活状况、民族生活知识和民族生活智慧。  相似文献   

14.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民生建设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通过整治社会环境,净化社会风气,为边区人民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环境,是一项重要内容。边区政府深刻认识到匪患、二流子、不良社会风习对边区社会和民众生活的影响,因而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整肃社会环境,净化社会风气,移风易俗,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体现了边区政府基于改善和保障民生安全执政理念的社会建设的民生性质。  相似文献   

15.
白族调是白族民众最为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之一。剑川是白族民歌的发祥地,当地的白族调与民众生活紧密相连,是民众记录历史、传承经验、抒发情感、传情达意、展现自我的手段和窗口,在白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全球化浪潮的席卷,白族调的生存语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其所承担的社会功能也出现了转移和变迁。对白族调的社会功能及其变迁进行考察,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少数民族民歌与民众生活之间水乳交融的关系,同时为少数民族民歌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教育结构不断优化的同时,也存在受教育主体机会不平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及教学过程中的不公正等公正缺失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众幸福感的提升.现实中,教育公正无疑对民众幸福感的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可通过改善民众的经济生活条件、提高民众的社会生活地位、提升民众的精神生活品质、满足民众的自我实现需要等方面提升民众幸福感.因此,在强调以人为本的当代社会,应当通过强化教育公正意识、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结构系统、加快教育制度改革等措施来实现教育公正的优化,以进一步提升民众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17.
乡风民俗是民间的民风和风俗习惯.它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是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现象.鲁迅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就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幅内容丰富,色彩斑斓的中国民俗文化的风情图画.鲁迅带着对故乡童年生活充满眷念的笔调向我们展现着浙东地区的民俗文化整体意象.而其中透射出来的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众的精神状态,让我们了解到鲁迅对待民俗文化的基本态度,"深入民众的大层,于他们的风俗习惯,加以研究,解剖,分别好坏,立存废的标准……"[1]  相似文献   

18.
风水,古称堪舆。堪谓之天道,舆谓之地道,堪舆即天地之道。它起源于古老的相地术,是中国古代一种基于“天人合一”、“天人感应”观念的选择阴阳宅环境以求吉避凶的学问。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风水对人们的生活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它已经根植于中国社会心理结构的深处,凝结为广大民众的“一种集体无意识”。讲究风水宜忌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广大民众日常家居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流行歌曲中蕴含着深厚的民间文化,它远离政治意识形态,紧贴民众生活,反映广大民众在不同社会里的喜怒哀乐,以及因时代、生活变化而引起的种种情感诉求。它蕴含着民间真挚情感的回归、价值观念的坚持、朴素情怀的流露、世俗生活的张扬和狂欢情绪的迸发。  相似文献   

20.
文学创作的出发点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目的是反映生活的及时性与深刻性。文学触及时代脉搏的及时性,影响着民众的社会政治观念;文学传递情感的丰富性,影响着民众的审美取向;文学反映生活的真实性,影响民众的认知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