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胡塞尔“回到事情本身”的呼声,就是呼吁纯粹按照其直观的“自身被给予性”,来回避所有无关的成见。即:只关注事物显现于意识前的叙述,排除掉所有意识之外的假定和成见。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回到思维的直观认识,回到纯粹给予的意识,胡塞尔主张运用“悬置”“本质还原”“先验还原”等“现象学还原”方法。现象学还原的方法就是现象学分析意向性的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初胡塞尔领导的现象学是一场声势浩大的运动,尤其是现象学的重要内容一现象学方法(现象学还原,中止判断,本质直观,意向性分析,回归生活世界,交互主体等)对我国当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按照现象学方法的内在逻辑,探讨这一系列方法的启示作用,以期从新的角度思考我国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3.
现象学的目标是,如何使世界的本质直接显现。语言哲学认为,世界是由符号构造的,意识也被符号所支配。因此,在现实领域,世界作为对象并不能直接呈现,它必须经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要实现现象学的直观,要求语言符号必须具备这样几种特性:第一,它应该具有意象性,如此才能破除语言符号的抽象性,使存在作为现象呈现。第二,它应该具有主体间性,如此才能使我与世界同一,实现本质直观。第三,它应该具有超越性,从而能够显现存在的意义,而不仅仅是对象的本质。具备了以上三种特性的语言符号,也就具有了现象性。这种特殊的语言符号只能是审美语言符号。  相似文献   

4.
梅培军 《广西教育》2014,(28):44-47
正何谓现象学语文?简而言之,现象学语文就是在教学论的层面提倡语文教学以"生活世界"和"学生体验"为出发点,用文化还原法还原、重组生活世界与主体间性的关系(胡塞尔现象学专业术语,意指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这里指师生之间的阅读主体关系),将语文还原为多彩、真实、质朴、鲜活的语文。现象学语文汲取胡塞尔现象学的主体间性理论,提倡语文教学应将"学生体验"作为切入点,其文本解读观以理解、解释和建构文本的意义为指归。现象学语文认为,读者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总是通过文本与潜在地存在于文本中的作  相似文献   

5.
现象学心理学是一种经验的心理学取向,它以现象学为理论基础,反对自然主义和二元论,坚持以生活世界为出发点,坚持心理现象的意向性本质。意向性就是指意识活动总是指向某个对象,它体现在心理的意向性、心理与外部世界的一致性以及意向性关联是一种意义关联三个方面。同时,意向性具有一定的心理学价值,应引起各流派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逻辑研究》被看作是胡塞尔现象学的开山著作,是现象学运动的真正起点。“意向性”作为胡塞尔现象学的核心概念,是现象学研究“不可或缺的起点概念和基本概念”。对《逻辑研究》第五研究中的“意向性”概念进行一翻梳理,并重点阐释意向性何以可能以及意向性概念提出的理论意义,阐释主体性与意识对象的客观性之间的关系,是研究胡塞尔现象学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现象学创始人胡塞尔,最重要的贡献是揭示一种新的哲学思考方法的可能,或一个看待哲学问题的更原初的视野。重要的是,他用“意向性”这个居于主体和(感觉经验)对象之间的更本源的思路来理解“意义”的纯构成,并以此为基点,论述现象学的一些基本思想和方法。本文重在阐述他创立的现象学的三重还原之“悬置”和“加括号”、本质还原、先验还原。  相似文献   

8.
胡塞尔的现象学是西方学术界公认的近代以来最重要的哲学思想.本文探究了胡塞尔通向超理性主义的先验现象学的四条道路,揭示了笛卡尔、休谟、康德和布伦塔诺等哲学家的思想与胡塞尔现象学运思之间的内在关联,使"中止判断"、"明证性"、"先验认识论"和"意向性"等重要的哲学观念获得了现象学语境中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9.
主体和语言的关系是西方哲学长期探讨的重要主题。文章分析了语言在胡塞尔、海德格尔、梅洛-庞蒂和德里达的现象学哲学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揭示了其中作为支配语言行为的意识主体逐渐消解以及语言作为本体逐渐取代意识主体的特征,说明了现象学运动中语言的本体论地位不断提高的特征体现了现代哲学力图克服形而上学二元论的努力。  相似文献   

10.
胡塞尔的哲学一方面可以视为近代哲学思维的极致,另一方面,它也展示了某种转折,主体间性问题便是其中之一。正是胡塞尔关于主体间性的探究,才使这一问题在现代哲学主流话语中真正蔚为大观。胡塞尔不仅从现象学角度改造主体性概念,而且更重要之处在于他对主体间性概念和理论的构造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现象学与心灵哲学的融合,不仅体现在对共同问题的关注,也体现为不同思想传统对核心概念的重新解读。当代心灵哲学对“现象学”概念的理解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从对胡塞尔“现象学”演变分析着手,侧重于对意识的经验维度的分析,并引入第一人称和意向性概念;二是在分析经验的主观特性时,对“现象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予以修正,使之区别于相关概念;三是以经验维度的分析为依据,分别从意识和意向性出发,拓展出现象意识和现象意向性。这三个特点通过展现“现象学”概念的引入、修正和拓展,集中反映了当代心灵哲学与现象学融合的认知取向。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知识背景和时代要求出发,阐述了胡塞尔"视域"概念提出的内在逻辑及其在胡塞尔现象学思想体系中的地位.指出"视域"概念是胡塞尔后期现象学思想发展中的重要环节,其逻辑展开就是"主体间性"、"生活世界"等后期思想的重要概念,把握"视域"概念提出的背景及其内涵,对准确理解胡塞尔现象学思想的建构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3.
在交互主体性的先验现象学中,胡塞尔通过原初性还原不仅将超越意识范围的周遭世界放进括号里,而且对于其它主体存在的信念也被悬搁起来。这一点看来必然导致这样的结论,即其它自我实际上只是唯一的先验自我的投影,他人的存在就成了为我的存在。为了避免此种唯我论的困境,胡塞尔提出超验单子论的自我如何将其它自我作为主体间的平等伙伴建构出来。本文旨在阐明胡塞尔对“他我”的建构及简评这种建构是否达到了胡塞尔的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14.
现象学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方法,其核心是现象学还原和本质还原。由于现象学创立者胡塞尔本身师从于心理学大师布伦塔诺,加上现象学本身是一门研究意识的科学,这使得现象学与心理学的结合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15.
现象学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方法,其核心是现象学还原和本质还原。由于现象学创立者胡塞尔本身师从于心理学大师布伦塔诺,加上现象学本身是一门研究意识的科学,这使得现象学与心理学的结合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16.
主体和语言的关系是西方哲学长期探讨的重要主题。文章分析了语言在胡塞尔、海德格尔、梅洛-庞蒂和德里达的现象学哲学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揭示了其中作为支配语言行为的意识主体逐渐消解以及语言作为本体逐渐取代意识主体的特征,说明了现象学运动中语言的本体论地位不断提高的特征体现了现代哲学力图克服形而上学二元论的努力。  相似文献   

17.
海德格尔在刚刚完成胡塞尔的《关于内时间意识现象学教程》的出版后,就向他的马堡读者声明,胡塞尔在对时间的分析中毫无新意,如果这是一种对胡塞尔时间意识描述分析不忠实与不尊重的评述,那么德里达直接宣称,从现象学内部的他者与时间这两个视角可以使得意识现象学动摇并坍塌的说法则更加令人怀疑其草率。德里达究竟有没有很好地理解胡塞尔时间观?目前国内学界对这个问题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也引发了不少争议。本文旨在通过德里达的《声音与现象》与胡塞尔的《内时间意识现象学》的文本之比照与探究,重点讨论德里达对胡塞尔时间意识学说的解构是否成功。  相似文献   

18.
无论是对外部事件还是对自我的把握,理解至关紧要。现象主义和心理主义过分强调"内知觉",从而有陷入"唯我论"的危险;现象学讲究"移情"和"亲知",但如果这些都脱离了外部世界,理解也必然是一种空谈和幻想。当胡塞尔最终祭出"主体间性"和"生活世界"的理念时,实际上他已看出"意向性"和"回到事实本身"的艰难,也更加明确了理解的复杂性和相关性。维特根斯坦通过摒弃私人语言和转入日常生活语言研究,用语言游戏和生活形式(forms of life)阐释了这一难度,同时他也在新的立场和维度上解释了理解的有效性。理解关涉到人的生存和本真,也关涉到人的相互沟通和实现。能够被理解的都是可解释的,反之则不然。  相似文献   

19.
审美的现象性与建立审美现象学之可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塞尔创立的现象学应该在存在论的基础上加以改造,成为揭示存在意义的方法论。审美作为自由的生存体验揭示了存在的意义,因此,审美就是现象的构成及"现象学还原"。具体说,审美体验(理解和同情)即意向性,审美意象即现象,美感经验即本质还原,审美范畴表达了审美的意义,从而也就是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胡塞尔从自我意识出发,通过意向性活动之构造过程,建立意向性对象,并且通过直观活动不断充实意识内容,实现意向性主体、活动和对象统一,回到事物本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