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拿到一篇新闻稿件,是通过细心雕琢、打磨,把新闻从繁杂的事件中“拎”出来,使其成为一件精品,还是稍事修饰后就将其搬上报纸版面,这既能看出一个编辑的业务功底,更能体现出其嫡辑作风和工作责任心。刊登于2011年4月10日《前卫报》二版头条位置的消息《不让先进典型“等着”争光》,就体现了缡辑精益求精的思想作风和较好的业务素养。稿件见报后,受到一致好评,《解放军报》在“军媒视界”专版头题位置转发,报社领导在稿件上作了批示,称赞此稿为“好稿”。  相似文献   

2.
2008年5月11日,解放军报国防后备军专版本刊发的头条稿件《优秀退伍兵 喜圆军官梦》,通过讲述退伍兵姜岩在预备役部队的成长经历,反映了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中的一种新气象。此稿较好地实现了可读性与指导性的统一,对于如何从小故事中开掘大主题进行了有益尝试,被评为军报好稿,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  相似文献   

3.
张兵 《军事记者》2007,(5):28-29
今年3月上旬,《人民军队》报在二版头条位置加框刊发了消息《变“开窗放热”为“看天供暖”》,引来不少好评。一位新闻前辈看后,打电话称赞此稿是宣传基层落实科学发展观中“一篇真正用事实说话,没有穿靴戴帽”的好作品。此稿在当月报社月评中被评为优质稿。  相似文献   

4.
《商山红莲——优秀女共产党员徐升莲的无私奉献》一稿,在《陕西日报》1990年7月14日一版头条发表后,有的打电话,有的来信,有的面谈,言说:“徐升莲的事迹感人”、“通讯写活了”、“主人公立起来了”;一些老同行还说“此稿写法上有突破”。我清楚地知道,这些赞语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出于对记者的劳动的尊重和爱护而说的,不能在赞扬声中失去自知之明。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采写此稿  相似文献   

5.
2007年6月15日.广东九江大桥发生沙船撞桥桥面坍塌事故,《广州日报》以最快的速度,通过该报大洋网率先发布了这条新闻。接下来,6月20日,刊发了《两河南老乡断桥舍身拦车》的独家报道;6月21日,在《沙船撞桥事故·亲历》专版头条,对两位河南老乡救人的心路历程进行了追踪报道。在该头条标题的右边,[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全国报刊众多,用稿要求各异。就一家报刊而言,所设各种栏目,用稿标准也不相同。如河南日报的《生活周刊》专版,就有小栏目30多个。我经常研究众多的报刊及其栏目,发稿便能有的放矢,从而提高了见报率。1986年我在河南日报《生活周刊》“今日消费”栏中,就发稿9篇。1986年8月底,我在集市上见一位市管员,收管理费时,手拿一个装有农药的喷雾器,对交款迟疑或想申明理由的,“噗、噗”就是几下,使你的瓜果蔬菜,吃不能吃,实不能卖。见此,我非常气愤,便以《收费有“术”》为题,写了一篇言论稿,寄给人民日报“市场随笔”专栏,很快见了报。  相似文献   

7.
王锴 《今传媒》2003,(6):69
《中华读书报》7月9日在《学术双周刊·社科广角》专版刊登了一篇《现代文学研究的新视野与新发现》,对一部据说是“填补空白”的专著《民族主义与中国文学论稿》(第一卷)作了推介。这部专著到底有什么价值,圈子里的人尽可以随意评说,胡吹乱捧,但这篇推介文章里的几段话反映的观点,却颇值得推敲。文章说:“《论稿》的文学史观之新,还在于突破了反映论的局限”,“过去我们谈文学,总说它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社会生活是第一位的,而文学创作是第二位的,是对已经摆在眼前的社会生活的反映”,《论稿》的作者“不这样看”,“在《论稿》中,文学成了建构历史,建构现代意识的原动力”。急性子的  相似文献   

8.
《法纪广场》是《人民前线》报的一个老专版、名专版,它以“普及法纪知识、提供法律服务、宣传普法之星、推动依法治军”为宗旨,抓问题准、可读性强,服务功能好,版面风格活泼、灵动。专版尤以稿件的抓问题意识在军区首长和广大官兵中获得较高评价,在报社几次组织的读调查中都名列前茅。近年来,这个专版所发的版面头条基本上都被报社评为了优质稿;推出的主要专栏也屡屡在全国、  相似文献   

9.
在经济全球化视野中发现新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世纪的第一个春天,地处京九沿线的山东聊城吸引了众多媒体的关注。2001年3月19日,聊城日报·北方晨刊在一版头条位置刊登了一则新闻:《欧洲肉牛“疯”了鲁西黄牛“牛”了》。同日,山东省委机关报大众日报在一版显著位置也将此稿突出刊发。随后,经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将此稿分别转发或摘播;不久,大众日报、齐鲁晚报又分别刊发了有关这一问题的专稿和专版,从各方面探讨这一现象的意义及影响。“牛”起来的“鲁西黄牛”使聊城名声大振。何以如此?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聊城日报记者是在中国即将加入WTO的大背景下来看欧…  相似文献   

10.
6月20日,人民日报《各地传真》版头条刊登了驻江苏记者的报道《从“独木桥”看“零竞争”》。这篇稿件从选题到成稿,颇费周折。 “用事实说话”是新闻的基本要求。但面对现实中的某一个特定事件或某一特定现象,尤其是这一事件或现象引起了我们的震动,并进而影响了我们的情绪的时候,我们是否能控制情绪,将情绪化为理性,坚持让事实说话呢?这是对记者的一种考验。 《从“独木桥”看“零竞争”》一文,作者在第一稿中想说明:在初中“优质的教育资源其实就是重点初中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把社会公认的优质教育资源全部拿到社会上…  相似文献   

11.
1月17日,军报在一版头条刊登了我编发的《肖龙旭免试成为清华大学博士生》一稿,值夜班的总编室吴主任看了稿后,连夜写了一篇评报:《轻武器也能打胜仗》,对此稿选择的角度给予了肯定。此前,此稿在评委拟评头条时,以满票通过。稿件刊发后,在清华大学引起反响。清华大学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杨家庆说,清华为能培养肖龙旭这样的高素质人才感到高兴,要让更多的国防人才进入清华园。一篇不足800字的新闻,何以引起这么多人的关注?我认为可以套用一句军事术语来说明,就叫:攻其一点,兼顾其余。攻其一点,首先要选准主攻方向,要从最有新闻价值的…  相似文献   

12.
张兵 《军事记者》2008,(7):53-54
2008年5月10日,人民军队报在二版头条位置刊发了一篇消息:《“草船借箭”进试卷》。稿件见报后,引来不少好评。一些读者称赞此稿内容颇有新意读来令人眼睛一亮。此稿被报社评为当月优质稿。  相似文献   

13.
2005年10月28日,解放军报在三版头条位置刊登了一篇《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栏稿,题目是《兰州军区某部为党员量身制作“提醒卡”》,并配发编辑点评,受到读者的普遍好评。在送审大样时,报社领导对此稿有明确批示:“好稿!确实是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涌现出来的新鲜事。”回顾此稿的编辑过程,编者感到:善于发现新鲜事,是“出炉”好稿的一条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4.
田炜 《军事记者》2007,(7):35-36
没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事实不过是一堆材料。对于事件性新闻来说,只有实现了新闻事实与新闻价值的统一,才能称之为真正的硬新闻。2007年1月4日,《空军报》一版头条刊登了题为《“战斗”在新年第一天打响》的消息,由于此稿在处理过程中找准了真正的新闻点,强化了事件性新闻特征,从而在官兵中引起了反响。此稿被评为《空军报》一季度优质稿。  相似文献   

15.
在1995河南省新闻奖报纸好稿评选中,《河南日报·农村专版》发表的《河南联发公司探索“双加模式”有成效》—稿,获得消息类一等奖。作为该稿的编者,我的一个深刻的感受就是:好稿是改出来的。去年11月19日,联发公司邀请农业部一些领导和专家,在郑州举行了一个发展“双加模式”暨中国小型猪产业实施仪式。次日,作者给编辑部送来一篇会议报道.我和分管总编辑看了,认为“双加模式”(公司 市民 农户)是一种崭新的生产经营模式,连及农业产业化这个大课题,内中必定会有值得挖掘的东西。但此稿以会议消息的面目出现,不可  相似文献   

16.
今年九月二日,《经济日报》在一版头条位置刊登了一篇题为《在第七届世界杯体操大赛中,谁是“最紧张的观众”?》的报道。体操大赛的消息,怎么上了《经济日报》的头条?人们看完全篇,才明白它写的并非体操大赛,而是一篇反映产品质量的报道。报道产品质量的新闻作品,往往容易写得苦燥乏味,引不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本文作者却能别出心裁,选择了一个新的角度,把产品质量的报道,写得也如同体操大赛一样扣人心弦。你看,天津春合体  相似文献   

17.
在我们生活中,每天都能碰到许多不起眼的“小事”,但只要我们留心,就能从这些“小事”中发现一些带普遍性的问题。我写的第一篇言论稿《胡涂乱改要不得》被《解放军报》采用,就是从小事中抓了一个带普遍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去年初,我随师工作组到某团二连蹲点。碰巧,连长爱茶,看到他请战士喝茶聊天那高兴劲儿,我敏感地捕捉到这茶里的“文章”,以《刘连长的“功夫茶”》为题,写了一篇反映连长借喝茶做思想工作的稿子。此稿很快被军区《人民前线》报在三版头条加了编后发表,后来还被评为当月“优质稿”。回想完成这篇稿子的过程,结合自己担任新闻干事几年来的些许感悟,得出一条小小的经验:要像“品茶”一样写稿。“选”——让稿子的“原材料”独树一帜要泡出好茶来,首先要有好茶叶。同此一理,要写出高质量的稿子,首先要选定高质量的素材。高质量的素材往往蕴含着…  相似文献   

19.
今年4月上旬,《人民军队》报在二版突出刊发了一篇题为《我从电脑军事游戏中摸索训练诀窍》的稿件,受到广泛好评。报社领导两次在业务会上称赞"此稿不错";作者所在部队领导也赞扬稿件问题抓得准、写得实。此稿在报社月评中被评为优质稿。回想编辑此稿的过程,最大的收获和体会是,要善于从基层官兵自发来稿中提取新闻,沙里淘金。  相似文献   

20.
人们往往有这样的思维定势:一提到军事新闻,马上就想到铁马金戈、战火纷飞、硝烟弥漫;一提到部队生活,立刻就联想起戍边守疆、摸爬滚打、舍死忘生,一些军事常识、武器装备的介绍而已。正因为如此,我们在看到《文化方队遭遇尴尬》(下称《方队》)时,眼前不觉一亮,《方队》的选材和行文着实有其独特之处。这篇刊登在中国青年报“军旅”专版上的消息是一篇“蓝天杯”好新闻竞赛的参赛作品,被置于2001年3月25日“军旅”的头条.十分引人注目。 《方队》的导语如异峰突起:当“敌”机进入我射击地域时,某高炮旅三营竟然发不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