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析后现代电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主义自出现以来,围绕它产生的争论始终是学界理论争鸣的一个热点。在文学、绘画或其他领域,“后现代”更是炙手可热,它同样吸引了电影工作者的注意,大批后现代电影涌现之后,近年来甚至出现了以“后现代电影”为主题的理论著作。本文试从文化特色、时空结构、艺术等方面对具体文本进行解读,勾勒出后现代电影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2.
张雨忻 《今传媒》2011,19(2):67-68
后现代主义所带来的文化冲击正充斥在各种艺术形式中,电影作为综合性最强的第七种艺术,自然受到后现代洪流的影响。后现代主义的深度消解、平面化、娱乐化、游戏化等等美学特点都无一例外地渗入到了电影中。本文就后现代文化和后现代文化影响下的后现代电影的美学表现做了介绍。对于后现代电影,本文总结了它的四个特点:后现代电影表现出影像的不确定性和多元性,后现代电影表现出叙事的解构和碎片化,后现代电影表现出反文化、反理性的叙述内容,后现代电影表现为无深度的影像狂欢。  相似文献   

3.
杨雍 《新闻世界》2012,(5):210-211
对于后现代风格的电影认识只有一个很笼统的概念,就如同后现代主义本身的定义一样,“没有人会满意一种较为准确的后现代主义的定义。”但是,关于后现代主义的很多关键词,比如不确定性、颠覆、解构等等,同样也是很多电影的标签。本文以电影为例,谈谈后现代主义在电影艺术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4.
在商业气息浓厚的香港电影时代,王家卫是一个文化艺术的个性代表,在王家卫的电影中,反时代潮流的各种手法被广泛应用,并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基于此,针对王家卫电影的后现代艺术文化策略做简单的分析,以期能够使受众更深刻地领略王家卫电影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5.
李欣泽  张华 《视听》2022,(3):89-91
《冥王星时刻》是导演章明目前所有影片中唯一一部在元电影理论与思维下创作拍摄的电影作品.该片主要通过导演的自我暴露与自我反思、嵌套式的叙事结构以及对其他影片的互文性策略,体现出鲜明的后现代元电影的叙事特色.在观照电影本体的同时,导演章明积极探索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路径,实现了从元电影到文化自信的创造性重构.在美学价值上,...  相似文献   

6.
刘怡 《新闻知识》2008,(4):77-79
中国目前处于一个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换时期,从社会历史及其发展的观点来看,中国并未具有产生完整意义的后现代文化的社会土壤,后现代只是中国当代社会的前景预设。但是由于多元文化的存在,后现代文化渗入到我们的社会文化生活之中已是不争的事实。从后现代角度理解网络论坛,可以看到  相似文献   

7.
翟菁  谢霈 《新闻传播》2012,(7):45+47
后现代电影作为大众文化和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应生产物,模糊了高雅与世俗、艺术和现实之间的界限,对已有电影的表现内容、框架结构、叙事视角等方面进行着结构和疏离,而这些表征恰好契合了女性主义的某些需求。通过对后现代电影中娼妓这一独特女性群体的形象呈现,我们不难发现,女性在后现代影像中依旧没有跳出传统的牢笼,在男性话语体系下的"旧形象"依旧没有得到改变。  相似文献   

8.
批判之后:中国后现代的艰难行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学术语境中,“后现代在中国”始终是一个暧昧不清、令人尴尬的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后现代”在西方本就是一个思想繁杂的理论谱系,进入中国后的理论旅行,更使后现代性与现代性、“后现代”与中国当下现实的种种问题缠绕在一起。本期推出的三篇文章,意在通过考察“后现代”在中国的历史与现状,梳理“后现代”的谱系特征,捕捉“后现代”的踪迹,以期对当代中国现代性问题的反思提供批判性思想资源。主张差异多元是后现代的题中应有之义,关于后现代的讨论应该有多种视角和声音,以下三篇文章皆是一家之言,同时也欢迎不同观点的对话讨论。宋一苇  相似文献   

9.
闫峰 《青年记者》2016,(32):14-15
西方社会中的后现代广告形态大约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末,理论界对于后现代广告的回应勃发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主要研究范式呈现出两大分野:一是基于后现代的理论框架以广告为对象进行研究,包括后现代广告出现的动因、表现形式、内容特征等;二是承袭传统广告学的研究路径,以广告学理论为基础,把"后现代广告"作为一个整体的概念进行研究,包括后现代广告的意义生成、效果研究以及消费者态度研究等.这些研究一般都是以理论探讨为主的质性研究,缺乏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0.
从当年被奉为后现代经典、被大学学子项札膜拜的《大话西游》,到今天脍炙人口、甚至斩获政府奖项的新编武侠剧《武林外传》,从当年“玩的就是心跳”、“过把瘾就死”的王朔小说的流行,到今天《百家讲坛》上易中天“帅哥(诸葛亮)”、“(韩信)风湿性关节炎”等今语古用的大受追捧,后现代的浪潮自20世纪80年代登录中国后一路走来。到今天已经达到全胜之势。这一现象的突出表现正是时下后现代元素在电影、电视中的大量使用。  相似文献   

11.
网络文学的后现代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后现代理论出发,分析后现代语境下网络文化中滋生的一种文化表达形式——网络文学,统计四大原创文学的点击榜文学类别,以创作者、文本内容作为突破点,对网络文学进行后现代的解读和阐释。  相似文献   

12.
余目 《新闻世界》2012,(3):127-128
《发条橙》是电影大师斯坦利库布里克1971年创作的一部电影,它改编于英国作家安东尼博金斯的同名小说。这里主要分析的是《发条橙》中混合着表现主义风格的摄影与灯光艺术,以及电影风格化的,充满变化与律动感的影像节奏。这些也是整部影片艺术风格分析的精华与重点。  相似文献   

13.
陈月明 《新闻界》2006,(5):116-117
当今,“后现代”已经超越了最初的艺术范畴,延伸为一个关于社会、经济、文化整体状况的概念。中国目前有没有宏观意义上的后现代广告?如果有,它们有哪些表现?与欧美的后现代广告有什么差异?如果有,那么哪些因素是能让后现代广告生长的土壤?  相似文献   

14.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思潮是众多理论、态度、倾向及流派的混合体。其中,精神分析学说为后现代语境下的图书馆学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视角和诠释其思想的方式。本文阐述了精神分析下的无意识后现代图书馆学和文本后现代图书馆学。后现代图书馆学的发展需要精神分析学说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5.
有关后现代的话题已经谈得很多、很滥了,虽然有关的著述仍时有面世,但已不再能吸引一般读者的眼球了。然而,2005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本由台湾学者廖炳惠撰写的《吃的后现代》,着实又让读者眼前一亮,兴奋了一阵。原来,我们已经进入了吃的后现代时代了,我们在吃着后现代,或者说在以后现代的方  相似文献   

16.
刘珂  孙筠 《东南传播》2014,(3):31-33
本文力图反思当下电影存在的后现代文化土壤。在现代性问题日趋凸显的今天,后现代以一种有力的方式对其进行批判。然而这种批判是何以可能的?后现代如何保证自己不陷入同样的理性困境之中呢?在这种背景下,当今的电影人其实面对两个困难,一是如何克服传统理性自身的矛盾所造成的现代性危机,二是如何确保自身的言说方式获得真正的合法性。文章以李安的少年π为例,详细分析了其所表现出的理性的挣扎和作为神性叙事的言说方式。  相似文献   

17.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个具有强烈批判性和质疑性的概念,与传播学相融合后,使新闻报道在发展中逐渐显现出后现代趋势。本文主要针对我国体育报道的后现代趋势的概念及其在不同媒介中的具体表现进行分析,探讨我国体育报道后现代趋势给传播学乃至社会发展所带来的问题及规避办法。  相似文献   

18.
《后现代档案学理论研究》系统论述了后现代档案学理论的形成背景、演进历程、内容体系、理论贡献与实践影响,将后现代档案学理论置于当代中国语境之下进行了深刻反思与批判,并提出了科学、合理的应对之策。根据对全书的阅览和归纳,重点评析其在对后现代档案学理论产生背景考察、内容体系阐述、发展定位审视等方面的亮点。总体来看,是档案学界一部难得的学术佳作。  相似文献   

19.
作为档案学演进的一股重要潮流,后现代档案学已成为继古典档案学与现代档案学之后的又一创新性理论样态。探析后现代档案学理论的思想实质是理解与深化这一理论样态的重要基础。后现代档案学理论的思想实质体现在其理论批判性、思维更新性和多元主张性。其中,理论批判是后现代档案学理论的基本立足点,区别于传统档案学理论的僵化模式;思维更新是后现代档案学理论的发展活力源泉,区别于传统档案学理论的固有认知;多元主张是后现代档案学理论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基础,区别于传统档案学理论的确定性倡导。  相似文献   

20.
后现代不是一个新题目,但也不是一个过时的题目。面对后现代,我们总是有话可说,现在似乎是时候对后现代进行“后现代之后”的言说了。从20世纪80年代我就开始了有关后现代的思考和研究。1996年出版了《东方后现代》,该书于2002年修订再版。2006年我又出版了《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研究》。在那段时期,后现代显然是一个学术热点和前沿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