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天津教育》2014,(19):45-48
在天津市第五十七中学(文中简称“五十七中”)的校同里,有一位老先生,他1958年从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走上讲台,此后,就在教育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春去秋来,花谢花开,经历了四十多个年头。他由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才俊成为一位誉满全囝的教育专家。他——就是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及树楠,五十七中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五十七中教师何其有幸,有这样一位前辈;五十七中学生何其有幸,有这样一位师长。正因为有了及老师,五十七中这片土地才能绿树繁茂,桃李芬芳。  相似文献   

2.
及树楠先生,1932年生,1958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天津市第五十七中学特级教师,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简称"中语会")学术委员,天津市"中语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天津市教研室学科咨询委员,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任多所学校专家顾问组成员,任天津师范大学兼职研究员.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天津市模范教育工作者、优秀园丁和河北区优秀党员等称号.及先生在全国三十多种刊物上发表教学论文和文学评论近五百篇,出版专著和编著二十多种,包括<作文训练教程><导学与训练><怎样学好初中语文><高中语文复习捷径><高中语文走向高考解题训练>等.  相似文献   

3.
初识张淑玲书记,是因为采访五十七中学“老特级”及树楠先生,在张书记特意为及老开辟的名师工作室中,我们有了第一次短暂的交谈。那一次,张书记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是“干练”。几天后,我在及老家中继续进行采访,及老介绍说,《及树楠语文教学论集》一书就是张书记亲自策划、运作和联系出版的,在全书编辑、校对、审核以及相关活动的宣传策划过程中,张书记始终亲力亲为,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这一次面对面采访张书记,给了我走近她、了解她的机会,通过张书记的自述和学校部分教职员工的介绍,我感受到她对于教育事业那份炽热的爱、对于干部教师那份真挚的情、对于学校发展那颗坚定的心和对于名利得失的那种“超然”与“淡定”。  相似文献   

4.
忆张思德     
我和张思德同志,在一起工作过两年.他的模范事迹,在我脑子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张思德同志是四川人,家里很穷.他十二、三岁就给人家割草、放牛.一九三二年参加革命.一九三三年参加了红军.同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后来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张思德同志在战斗中非常勇敢.有一次,他一个人从敌人手中夺得了两挺轻机关枪,自己虽然负了伤,但是使战斗取得了胜利.还有一次,他发现两个敌人正在追赶我们一个小同志.他不顾一切,赶上前去,一枪打倒一个敌人,另一个敌人吓得逃跑了,使那个小同志脱离了危险.张思德同志从来不怕困难.长征时,他曾三次爬雪山过草地,为了人民的利益,他从来没有叫过一声苦.一九四二年冬,张思德同志调来我们队里,我第一次和他谈话时对他说:"张思德同志,  相似文献   

5.
<正>丁培忠先生是我非常尊敬的师长和同事。他已经离开我们整整十年了,真有必要为他写一点文字了。丁先生与"中语整改"2000年9月,我正式调入自治区教研室,负责中学语文教研工作。其时,丁先生刚刚退休,单位返聘他继续做小学语文教研工作。丁先生是个出了名的"工作狂",从来没有休息日。每天他第一个到办公室,最后一个离开,据传达室的同志说丁先生只有大年初一才休息一天。  相似文献   

6.
宿县高滩公社龚赵小学老校长、共产党员龚培臣同志退休三年了,但他一直没有离开学校,还和以前一样,勤勤恳恳为学校工作出力献策。 退休时,大家劝他说:“你  相似文献   

7.
李燕杰 《教育艺术》2009,(10):19-19
吴学谦老前辈离开我们已经一年半了。他的名字,是我在20世纪50年代就听说过的。他在我心目中是一位有学问的革命家。后来,我之所以能和吴学谦同志见面,是因为他夫人毕玲同志的关系。我念大学时,毕玲同志是我敬爱的老师:后来我留校工作,毕玲同志足我尊敬的领导。特别是在“文革”期间,我与毕玲老师一道关在“牛棚”中,在受迫害时,我们经常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相似文献   

8.
贺铸的《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是悼亡词中的绝唱。其内容是:“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唏,旧棲新垄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此词是贺铸在苏州悼念亡妻之作,写于大观二年戊子(公元1108年)时、贺铸已五十七岁,在此之前,他曾与妻子同来苏州,两人感情甚深。不幸的是,其妻患病、客死苏州。故贺铸离开苏州时,是独自而归,人孤影单,好不伤感。  相似文献   

9.
今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是毛泽东同志诞辰九十周年纪念日.毛泽东同志离开我们已经七年了,中国人民无时无刻不在怀念他,感激他.在他诞辰九十周年纪念到来的时候,中国人民看到目前社会主义祖国繁荣昌盛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更加缅怀毛泽东同志的丰功伟绩.毛泽东思想给予了我们巨大力量,纪念毛泽东同志,就要下定决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10.
前不久,笔者访问了国际广告协会会员、中国广告学会、中国广告协会和上海市广告装潢公司的顾问徐百益同志。他从1928年进入广告行业,至今已有五十七年的从业经验。30年代,曾毕业于英国两所广告函授学校,在国际广告协会成立前两年的1936年主编《广告与推  相似文献   

11.
承先同志离开我们走了,走得好像很安祥。他有病住院已经六年。每逢过年过节我们都去看望他。去年春节前去看望他,他神态还很清醒,知道我们去了很高兴,唱《东方红》给我们听。今年春  相似文献   

12.
我市普教系统第二批特级教师,经民主评选,报请市人民政府批准,市教育局已在今年教师节期间公布。余伯钦河西区海河中学张永祥河西区实验中学及树楠河北区五十七中周克昌武清县杨村一中宁街然和平区十八中邢永庆河西区海河中学王致中南开区南开中学王宗仁和平区十六中赵运昌南开大学附中杨宪文武清县教师进修学校烟学敏市教研室王培德河西区四中郑昌盛南开区南开中学陈光立东郊区一百中王连笑红桥区北门东中学张鼎言河西区四十二中缪培荣(女)和平区二十一中冯祈寿河北区二中郁原晋东郊区教师进修学校王树凯河西区实验中学王良调南开区南开中…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在成书传播过程中,"程甲本"出版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程乙本"出版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136年后,从1927年胡适发现1754年脂本开始,又陆续出现了多种脂本,这种文化现象,是红学中的"鲁壁古文"现象.<红楼梦>真伪问题沸沸扬扬,争论不休.在争论过程中又发生一些令人深思的作伪现象,如曹雪芹佚诗、河南郑州博物馆的<曹雪芹画像>、南京出现的"靖脂本",这些情况都促使人们要求还<红楼梦>的本来面目.刘心武的"学术小说"是创作,不是红学研究.红学研究呼唤科学的研究方法,只有提倡科学的研究方法,才能解决"鲁壁古文"式的"脂本"中的种种疑问.只有科学的、历史的、艺术的研究方法才能使<红楼梦>和曹雪芹更加灿烂辉煌.  相似文献   

14.
黄遵宪,字公度,广东省嘉应州(今广东梅县)人.生于1848年5月29日,卒于1905年3月28日,享年五十七岁.黄遵宪不仅是我国近代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卓越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治活动家,还是一位"明于识、练于事、忠于国"的杰出的外交家.本文着重谈谈他在外交方面的才能和贡献.1876年二十九岁的黄遵宪在北京参加顺天乡试中举.1877年,他随出使日本大臣何如璋赴日,充使日参赞,从而开始了他一生的外交和政治活动.此后,他历任驻美国旧  相似文献   

15.
吴颖民 《师道》2007,(3):60-62
屏山同志离开我们已经有好几个月了,可我总觉得他还健在。他的音容笑貌,时常萦绕在我的脑海里;他的谆谆教诲,时常响起在我的耳边;他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6.
关心教育倾真爱,大树虬枝护新苗.我记得这是一位老教师曾经赠给刘正同志的诗句.刘正同志一直以来十分关心湖南的教育工作,在湖南教育界有口皆碑.我是办教育杂志的,我记得我最初于1988年就办刊的事情向刘正同志汇报,尔后有过几十次见面.在我的印象中,刘正同志身上总是体现出革命军人的奋斗精神,洋溢着工作热情,忙于工作且乐于工作.他对工作总是"一竿子插到底",哪怕是我这样的小人物所反映的问题或提出的要求,都能得到圆满的答复.他还几次与我谈及教育刊物的主题和走向问题,那些真知灼见使我心底豁然开朗,对他倍增敬仰之情.  相似文献   

17.
尽管身患癌症已5年有余,但李宇峙教授始终不曾离开过他挚爱的讲台。不久前走进李宇峙的工作室,他的桌旁还围了十几名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答疑。“人的  相似文献   

18.
李大钊同志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早传播者之一,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发起者之一.六十多年前,大钊同志从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中,吸取了从"新纪元"中带来的"曙光的一线",把它交给了苦难中的中国人民."微言如闪首传真"(林伯渠赞诗),在黑暗沉沉的中国,是他首先起来欢呼俄国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他首先系统地介绍并宣传马克思主义;是他首先应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解释中国历史.他短暂的一生中,除了担任日常的教学工作外,还担负着组织并指导革命的群众社团活动、建立北京共产主  相似文献   

19.
家盛同志离开我们已经三年多了。他那种热爱教育事业.为教育呕心沥血和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精神,令人难以忘怀。他是我院的一位老院长,也是我非常尊敬的一位师友。我和家盛同志共事是1985年夏开始的.在此以前,因为我在五六十年代从事过青年工作,所以从朋友那里得知,家盛同志是老北大学生,并担任过北大四院地下党支部书记。49年初北京解放后,他随军南下,在我军进驻武汉、长沙等城市时,他为中南区青年代表,曾担任接管中华大学工作组长。以后调到中南局青委组织部,54年又上调团中央组织部,任组织科长。当时团中央书记是胡耀邦同…  相似文献   

20.
《追求》     
林肯&#183;伯涅特年近三十,离开苏格兰的家乡已有十九年了.他对留在家里的母亲没有什么好感.他父亲早年遇事故而亡,母亲因他小时候经常与安家族的男孩子们打架斗殴深感忧虑,便将他过继给英格兰的姑妈家.他觉得自己被母亲抛弃了,离开家乡的十九年间他从未回去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