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张翠萍 《辽宁教育》2006,(7):107-107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183;数学》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 背景说明 数学课程以全新的理念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备受学生的青睐和教师的关注。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体验数学化,在数学学习中让学生感受从具体到形式的抽象过程,是小学数学课程改革所强调的重要理念。  相似文献   

2.
【教学案例】师:老师有15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还有剩的吗?(学生回答略。)师:怎样列式?生:15÷5=3(组)生:还可以列成竖式。(竖式略。)师:如果老师有23盆花,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几组?还剩几盆?(根据知识的迁移规律,教师设计了“以旧引新”的环节,由能整除的数引出不能整除的数,为学生理解“余数”概念作了铺垫。)师:这道题把上题中的15改为23,这样改动后,题目的意思变了吗?为什么?生:题目的意思没有变。只是第一个条件花盆的总数由15改为23了,第二个条件和最后的问题仍然和原来的题目一样。师:对。题目的意思没有变,只是花盆的总数由1…  相似文献   

3.
童宝重 《教师》2010,(30):98-98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指出: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积极主动地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把数学知识生活化,把生活经验数学化,让学生在生活中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数学的存在。只有如此,才能让凝同的数学变为生动的数学,让理论的数学成为实践的数学。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如何在应用题教学中贯彻落实这些新课程理念?下面结合“归总应用题”一课的教学,和大家一起探讨这个问题。一、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学习[片断一]师:最近我们大家谈得最多的、最关心的是什么事?生:非典”。师:在抗“非典”这段非常时…  相似文献   

5.
数学教学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是学生基于经验基础上的自主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因而《数学课程标准》在关于课程目标的阐述中,首次大量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这充分表明学生是"数学化"的主体,教师要努力让学生经历有效的"数学化"过程。  相似文献   

6.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就一节课而言,学生的数学学习大致经历着"生活问题数学化--构建数学模型--数学实践运用"三个阶段.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师教学理念的偏差,导致生活化数学教学狭隘、肤浅,制约着数学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如何提升生活化数学课堂的实效性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些思考体会.  相似文献   

7.
新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教师要顺应时代要求,适时转变观念,在数学教学中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  相似文献   

8.
在良好的学习环境里,如何让数学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数学,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课前——走进生活,收集信息资料著名的教学家陶行知先生曾就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指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因此,教师首先要沟  相似文献   

9.
一、在生活情境中“找”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教学中 ,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 ,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传统数学教育的片面性造成了一种数学远离生活、远离大众的错觉。真正的数学是丰富多彩的 ,它有着实实在在、生动活泼的生活背景。例如陶莉老师在《认识人民币》导入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 :(多媒体显示小朋友在超市购物、付帐画面)师 :小朋友在干什么呢?生 :买东西。师 :8元、13元、1元5角这些表示什么呀?生 :货物的价钱。师 :这些货物用什么来买呢?生 :用钱来买。师 :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叫什么吗?生 :不知…  相似文献   

10.
【案例】北师大版课标实验教材数学第一册第82页“十五减九”教学片断。用课件显示小白兔买铅笔的情景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15 -9 ,由学生对15 -9=?算法进行探索。师 :同学们 ,十五减九等于几?请同学们拿出小棒 ,摆一摆、算一算 ,说出你是怎么算出来的?更要说出你是怎么想的。学生们纷纷把手摆了起来 ,过了一会儿 ,几十只小手举了起来。生1 :15 -9=6 ,我是这样算的 :从15根小棒里1根1根地减 ,减到最后剩6。师 :有多少小朋友是1根1根地减出来的?(只有1个小朋友举起手)师 :(故作惊奇的)你们为什么不1根1根地减?生2 :这种方法不好 ,没有小棒时 ,…  相似文献   

11.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教学应当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但数学教育又应当防止“去数学化”。  相似文献   

12.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不仅仅要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及技能,而且要让学生在日常的数学活动中“经历、感受、体验、探索”,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实现过程性目标,在探究过程中获得充分发展。本文试以“千克的认识”教学片断为例,谈谈如何让学生在体验中“做”数学。  相似文献   

13.
教学片断:师:请同学们数出10根小棒,摆成一排。摆好之后,再添上1根,数一数,你一共摆了多少根小棒?师:同学们真棒!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摆小棒,就可以让别人一眼就看出你究竟摆了多少根小棒?(生自主摆小棒,摆后交流摆法)生:老师,我是1根1根摆的,我一共摆了11个1,合起来就是11根小棒。生:我是5根5根摆的。我摆了2个5,2个5根就是10根,加上多的一根,就是11根小棒。生:老师,我觉得我的摆法最简单了。我一边摆了10根小棒,另一边摆了1根小棒,合起来就是11根小棒。师:为什么觉得你的摆法最简单呢?生:(答非所问)老师,您买过铅笔没有?师:(故作惊讶)老师…  相似文献   

14.
让学生体验"数学化",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感受从具体到形式的抽象过程,是现代小学数学课程改革所强调的重要理念。所谓"数学化",是指人们用数学的方法观察现实世界,分析研究各种具体现象,并加以整理和组织,以发现其规律,这个过程  相似文献   

15.
有余数的除法是三册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一教师用“发现法”进行教学,收到了良好效果。现将其主要教学片断概述如下。师:把8个苹果分给小朋友,每人分2个,能分给几个小朋友?怎样列算式? 生:能分给4个小朋友。算式是8÷2=4(人)。师:把8个苹果分给小朋友,每人分3个,能分给几个小朋友?请大家用小棒摆一摆后再回答。摆完小棒,发现了问题答案的学生纷纷作答。一学生说:“能分给3个小朋友。”另一学生说:  相似文献   

16.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指出: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积极主动地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把数学知识生活化,把生活经验数学化,让学生在生活中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数学的存在.只有如此,才能让凝固的数学变为生动的数学,让理论的数学成为实践的数学.  相似文献   

17.
在听一节“有余数的除法”的课上,执教老师教学例题:一共有23盆花,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多少组,还多几盆?学生列式解答:(如右边竖式)23÷5=44523(组)……3(盆)之后,教20师引导学生质疑。执教老3师对一位学生质疑的处理,引起了笔者的反思。现将其教学片断摘录如下:师:请同学们观察算式,有不明白的地方或者有什么疑问都可以提出来。生:竖式中的“表示什么20”呢?师:谁来解决这个问题?生:每组摆5盆花,最多可以摆4组,表示一共摆了5×4=20(盆)。师:问题提得好,道理也说得清楚,我们大家用掌声表扬他们。(生鼓掌)师:谁还有不明白的地方?生:横式中为…  相似文献   

18.
笔者听了一节三年级的数学课,内容是“有余数的除法”(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执教老师在教学完例2“23÷5=4(组)……3盆)”后,引导学生质疑。学生积极主动质疑,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但老师对一位学生质疑的处理,却引起了笔者的反思。现将其教学片段摘录如下。师:请同学们观察算式,有不明白的或者有疑问的都可以提出来。生:竖式中的“20”表示什么呢?师:谁来解决这个问题?生:每组摆5盆花,最多可以摆4组,表示一共摆了5×4=2(0盆)。师:问题提得好,道理也说得清楚。谁还有不明白的地方?生:横式中为什么商“4”的单位是组”,而余…  相似文献   

19.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即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面向每个学生,使学生中的问题和差异暴露出来,而且信息的采集也要面向每个学生,努力关注学生的问题和差异,回收代表性的信息作为互动资源,让思维在互动中渐入佳境,落到实处。【案例描述】“乘法分配律”教学片段。在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等式转换的基础练习后出示:1.(32×4)×5=生1:(32×4)×5=(32×5)×(4×5)师:同意吗?生:同意!(出乎意料地坚决和生一致)…  相似文献   

20.
《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是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做到四重:即重生动有趣的情境创设,让学生亲近数学;重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数学;重自主探索,让学生去创造数学;重实际运用,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实践数学,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