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4 毫秒
1.
欧阳修曾在景祐三年(1036)和庆历五年(1045)两次被贬,贬谪地分别是峡州夷陵和滁州。在知滁期间的庆历六年(1046)为梅尧臣诗集所作的《梅圣俞诗集序》中提出诗“穷而后工”的诗学观,是对梅尧臣诗歌创作的准确总结。结合欧阳修夷陵之贬和滁州之贬不同的政治境遇、个人心境,对比分析两个时期诗歌创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可说是对诗“穷而后工”的诗学观的印证和实践。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文体、内容、风格三个角度阐述了欧阳修政论文在庆历新政时期表现出的特点。庆历新政时期,欧阳修政论文文体主要为割、状,相应于这种文体,其政论文具有即时性等特点;内容方面,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此时期欧阳修政论文密切联系时政、政治视角开阔;风格角度的研究成果很多,因此本文仅从欧阳修政论文体现出的形象、论点提出方式、论据来源和此一时期常用论证手法等角度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3.
《醉翁亭记》可以说是一篇散文诗,北宋政治家欧阳修以其细腻的笔触、深厚的情致、委婉的章法描写滁州山中四时景色的优美以及朝暮的变化,突出"山水之乐"。这既是作者寄情于山水闲适优雅情致的精彩浓缩,又是他遭贬后悠然自得并且仍然保持为人大节旷达情怀的无限放大。此文不仅具有千古不朽的美学价值,更重要的是,文中体现的"与民同乐"思想对今天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一般研究认为《醉翁亭记》的主旨是"与民同乐",通过对欧阳修知滁及离滁之后的相关诗文考察,可以发现:《醉翁亭记》中的"太守之乐"不是儒家所倡导的一般意义上的"与民同乐",而是欧阳修被诬贬滁州之后复杂心情的外在表现,欧阳修践行儒家"与民同乐"的理想,更多体现在同年创作的《丰乐亭记》中。  相似文献   

5.
欧阳修与滁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史料为基础,集中概括了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坛宗师欧阳修贬守滁州期间的文学成就 和治政业绩。同时亦描述欧公优游山水的性好和宽政爱民与民同乐的高雅情怀。  相似文献   

6.
本文有意突破以往欧阳修研究的框架,从士人主体与文化转型的关系来观照欧阳修的文化意义。欧阳修所处的北宋真宗到神宗时期可以说是宋代文化转型很关键的时期,作为一个处在转折期的重要人物,欧阳修自觉地进行了调整,以促进自身一种新型人格结构的生成。它们在他的各种文化活动中不断发生着作用,并且由于他的社会地位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对于北宋文化转型和宋代以后士人人格结构的调整都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7.
李煜善于运用"春水"、"春草"等意象比况家国之愁,离别之恨,感人至深。北宋词坛的一些大家如欧阳修、柳永、秦观等人曾沿用其以"水"、"草"等物象喻愁绪,在继承的基础上别有新创,并各具意境。李煜对北宋词的影响,不但体现在具体词句的创作上,还体现在对词的意境的营造方面,以真情写真景,自成高格。  相似文献   

8.
欧阳修是公认的宋代文坛领袖,北宋古文运动的代表。他一生著述颇丰,文章涉及多个领域,作为杰出的应用文写作大家,其应用文占多数。欧阳修不仅从文体形式、文体应用等方面明确了应用文体的基本性质,还构筑了应用文理论的大体框架,主张应用文体应实用、言简、得体。欧阳修的应用文体恪守"明道"、"致用",开创一代文风,有独特的影响价值。  相似文献   

9.
欧阳修作为宋代散文大家,他的为文和为人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本文仅就欧阳修的部分散文进行比较分析,从他的写实和抒情风格上追溯本源,探讨他对唐代散文的继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10.
欧阳修的散文独具“六一风神”,常着眼于感情的抒发,得到了诸多的好评,然而在他散文中所蕴藏着的“刚正”、“淑世”和与民同乐等情怀,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发现、挖掘。  相似文献   

11.
欧阳修《六一诗话》的问世,改变了中国文学批评的走向,开创了中国文学批评史上"话"体评论体例的先河,其独特的批评视角、幽默的批评话语、独特的文体特征对后世诗话具有一定垂范作用。  相似文献   

12.
欧阳修是北宋文坛领袖。就词学研究领域而言,学者关于欧阳修词的思想艺术及其词史地位的评述甚多。其实,欧阳修对词体文学的贡献与其说在于题材的开拓与风格的嬗变,还不如说他更注重词的格调与审美情韵。"人生自是有情痴"的欧阳修合乐而歌的情怀和至情至性的人生,为词学注入了高雅的情韵美,而这正是欧词研究所不可忽略的。  相似文献   

13.
杜甫《游龙门奉先寺》诗,有"天阙"、"天窥"两种版本之别,孰是孰非,学界迄今仍存争议。对杜甫诗集中共12首五言八行仄韵体诗进行声律、韵律、对仗三个方面的考察,可以发现杜甫创作时有着把律诗的格局引入仄韵古体诗的心思,即尽量使用律句,尽力在中间两联使用对仗,尽力不用邻韵。按照这种心思,就应该把这首诗的颈联视为对仗,根据对仗的要求,从字的声调和词性上来权衡,应该是"天窥"而非"天阙"。  相似文献   

14.
欧阳修追求简易文风,这种作法无疑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形成欧文独特风格并确立欧阳修文坛宗主地位的同时,也为欧阳修的文章风格带来了负面影响,在一些墓志和史传类作品中表现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文章枯简、少情感、文气不畅和可读性下降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在日常的钢琴教学中,经常遇到诸如"读谱"、"节奏"、"音色"、"旋律"等明显影响学生弹奏的问题.对于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应当从"正确的读谱"、"良好的节奏感"、"清晰的音色"、"层次分离的旋律"等四个方面予以巧妙的处理。  相似文献   

16.
被称为"童话诗人"的顾城,其生活始终游离于现实的边缘。他的诗歌,弥漫着梦境一样若隐若现的云雾,激荡着客观冷凝的现实清流,这无一不是对诗人赤诚人格的袒露与书写。  相似文献   

17.
李晖 《池州学院学报》2012,26(2):1-5,17
王季文乃晚唐时期赋有传奇色彩人物。他苦攻儒学,获取了进士功名并授于朝官;却寻弃官归隐于九华山,践行道仙"异人"点拨的修身之径;可临终,又将自己的宅室舍给佛门为寺。他终生与九华相陪产生的特殊情感,进而迸发出的《九华山谣》,字里行间亦蕴藏着儒、释、道和谐相融的意韵。钩沉王季文人生道路和对《九华山谣》进行研究,于今天和谐社会的完善和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周秉高 《职大学报》2013,(1):1-8,27
李陈玉《楚词笺注》"自叙"所表达的主要意图是褒"笺"贬"注"。此书褒"笺",重视对作品进行层次分析,值得肯定,但其理论上矫枉过正,实践也并非成功。李氏贬"注",且书中有些"注"确也过于随意、偏激,但不少"注"独创一说,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19.
李晖 《池州学院学报》2010,24(2):102-107,133
笔者从宋诗"开山祖师"梅尧臣五十七岁生儿的"洗儿"一事起兴,广搜文献史料,探索出"洗儿"始于唐代,而唐玄宗则是始作俑者。这一自先秦礼仪演绎而成的民俗,自唐绵延不断地传至今日。由于"辟邪"、"吉祥",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人生理念和意识追求,它必将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永远传承下去。"才高位低"的梅尧臣"洗儿"中,能有京师"开封大尹"、"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和范文正公仲淹、富弼如此著名人物临场,并相继留下《洗儿歌》。这是"洗儿"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  相似文献   

20.
张说是唐代文学由初唐转入盛唐过程中的一位关键性作家,他在开元初年遭贬时期所作的山水诗歌,感情真挚,内容充实,为山水诗向个性化方向发展迈出了一大步。他在艺术上能够博采众长,从诗歌形式、诗境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为山水诗歌向盛唐风格迈进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