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道德排他主义与“陌生人”伦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熟人道德"、道德"亲密圈"等提法,真实表达了我国传统伦理生活中的排他主义倾向。所谓道德排他主义,就是在伦理生活中优先考虑自己、家人和朋友,对他人尤其是匿名的陌生人表现出怀疑、拒斥或极度的不信任,其中蕴含着"道德中的不道德"之内在悖论。建构社会整体的信用体系,需要调整个体道德心理结构,以积极的心态认同和接纳陌生人,以刚性的法律和制度约束陌生人间的关系。这是超越和提升圈子型道德思维,克服道德排他主义悖论,创建以相互尊重和平等为基础的陌生人伦理,提升人类伦理生活品位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传统技术道德问题的思考主要表现在对技术所具有的道德调节作用上的分析,即技术如何调节人类的道德行为。这一传统方式主要基于人本主义的设定,即人与技术之间存在着严格边界,人具有道德自主性,技术是无自主性的。但是会聚技术、大脑植入、智能环境等新技术带来的根本问题逐步取消人与技术之间的严格边界,技术与身体彼此融合介入,并且以新的形式影响着人类道德决策。理解这些问题,必须采取超人类主义的态度,必须超越传统的技术道德调节形式。新技术给人类带来了两种新型关系:赛博格关系与复合关系。只有在超人类主义的基础上,才能够有效分析新技术与人之间所呈现出来的新型关系——赛博格关系、复合关系——及其道德意蕴。  相似文献   

3.
中国社会正处于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型之中,市场经济、城市化、全球化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推动着陌生人社会的到来。转型时期,新旧两种道德体系混合并存,引发了现代社会道德的双重困境,表现为公共生活的私人化、道德冷漠、信任危机和公共性的丧失。现代社会是一个由陌生人构成的社会,我们必须学会与陌生人一起生活,消除现代社会的道德危机,建立一种陌生人间的新型道德关系,建设一个具有人情味的文明社会。道德教育要引导人以道德的态度对待陌生人,改变对陌生人的无视和排斥,把陌生人作为他者尊重,建立与陌生人的契约信任关系,以开放的自我,增进与陌生人的信任型交往,实现与陌生人的共生共益,从而与陌生人团结而合作地生活在一起。为此,须加强法治教育、诚信教育和共生体主义教育,树立一种新的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  相似文献   

4.
论熟人道德关系及其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传统道德关系是以熟人为主的道德关系,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这种道德关系的弊端日益显现, 因而其变革转型势在必然。  相似文献   

5.
现代社会经济与科技的变化和发展导致了人们道德关系的变化和发展。从熟人道德关系为主向生人道德关系为主发展、从直接道德关系为主向间接道德关系为主发展、从固定道德关系为主向变动道德关系为主发展、虚拟道德从宗教的人神关系为主向网络的人人关系为主发展,就是其中四个方面的重大变化。把握这些变化发展,对于学科理论研究和人们社会实践都有着积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论传统的熟人社会道德转型及其现代公德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传统人际关系是以熟人为主的社会关系,这种人际关系具有明显的双重特征,在当今社会经济生活中日益显示出其局限性.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正促使我国传统熟人关系向陌生人关系转变,必然要求人们区分私人生活领域和公共生活领域.在公共生活中则以强制的和非强制的措施强化公德理念,这是当前道德建设的着力点.让私德与公德在各自的领域里共同发展才是我国21世纪道德建设的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生成的“虚拟熟人社会”与传统熟人社会有着极高的相似度,其道德舆论发挥监督功能的机理也与传统熟人社会相类似。虚拟熟人社会的道德关系为道德监督功能提供内生依据,虚拟社会中人的固定性存在为道德监督功能的发展提供外在支撑依据。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正在以“虚拟熟人社会”的形式生成丰富的网络道德舆论资源,并通过不断强化道德监督功能的外在监督力度,从而推动道德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8.
一直以来,"道德主义与审美主义"的对立是学界对侍卢梭和尼采思想关系上的理论取向.卢梭在公意的基础上建立起道德的学说,但他描绘的是道德的过程而非道德的规范,可以说支撑卢梭的道德体系的是一种审美的维度上的理想标的.尽管尼采鼓吹超伦理的个体自我和权力意志,拒绝为了"永恒和谐"去规范生命个体的行为,但他的审美主义并不等于抛弃了对于世界的责任.  相似文献   

9.
在儒家关系主义背景下,正确的行为在本质上是指如何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关系"、"面子"与"人情"是海内外华人在应对社会关系中最常碰到的问题,也是华人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一面镜子。中小学教育领导在面对"关系"、"面子"与"人情"时遇到诸多伦理问题。适应法制社会的发展,我们的道德领导要尽可能具备以下伦理信念:一视同仁的"亲疏"关系理念、公私分明的人情观、为学校和儿童发展的面子观。  相似文献   

10.
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之间的关系问题经历了哲学假设、经典心理学实验研究和当代心理学的深入研究。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关系研究的新进展体现在莱斯特的确定问题测验、林德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发展的双面理论、布莱希的道德自我认同模式、沃克的道德人格等研究当中,这些研究克服了在道德判断过程中仅仅关注道德推理重要性的缺陷。  相似文献   

11.
幸福之德育与德育之幸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时期,人们在拥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丰富的物质与闲暇的同时,幸福感却没有同比例地增长,甚至更多了人生意义的失落,多了病态幸福的危机;德育必须反思自身,在教育理念、内容、方法上进行改革,科学地进行幸福的德育教育,使德育变成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幸福观、体验幸福、培养幸福能力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社会公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三个关系层面 ,即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层面。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就必须高度重视社会公德的培育。公民素质、公共规范和公德意识是社会公德培育的三个关键点。  相似文献   

13.
师德:一种特殊的角色道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这一特殊的角色定位,决定了师德是教师这一角色所规范和要求的道德,而并不是单纯的教师职业所能够涵盖得了的,师德更广义程度上是一种特殊的角色道德,是作为教师这一特定社会角色所具有的道德.  相似文献   

14.
我国行政道德建设有着行政道德作用失效、行政主体地位失落等现状,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在于我国官本位思想依然浓重,市场利益渗透,公务员道德意识薄弱,行政体系不完善,权力监督体系存在漏洞。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加强行政人员的道德观念,深化行政人员行政道德教育体制,完善行政管理体制。加强行政管理民主化建设。完善行政行为的激励和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5.
道德实践:学校道德教育的彩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道德教育作为现代学校一个主要目标,在实施过程中较少关注学生作为“人”的发展,道德教育效果不佳。道德实践的提出和进一步完善对于解决目前中小学道德教育的窘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道德实践主张在实践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深化学生主体体验,通过具体的、经常的道德实践实现道德行为养成和道德价值内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如何和陌生人交往交流,如何对待公共资源,这都需要遵循公德的伦理规范。公德含有积极性部分和消极性部分,积极性公德行为表现为积极参与公共事务、主动募捐、从事公益活动等,而消极性公德行为则体现为"不作为"的规范,遵守基本的公共秩序,不破坏公共财物,考虑他人的感受,具有底线层次的遵守。在公共领域或学校公共领域中,很多公德失范行为现象都违背了具有底线层次的公德伦理规范。因此,倡导消极性公德教育对一个人公德德性的提升、对社会正常秩序的运行,其作用不容小觑。  相似文献   

17.
论道德需要及其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道德需要培养的必要性长期以来,我国道德教育注重从应然层面强调人的道德责任,如人“应该”讲道德,“应该”无条件地为成就道德而舍己、牺牲、奉献、利他,这种牺牲是人的义务。但问题是,人何以需要道德?如何才能使人具有道德?道德与个人幸福是否有关?如果完全无关,人怎么可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Of the three aspects of moral development‐‐the development of empathy, moral reasoning and related problem‐solving strategies‐‐we know least about empathy. Possible reasons for this are explored. Some of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is reviewed. A new stage‐theory by M. L. Hoffman is described which shows how the development of person permanence, the capacity for role‐taking, and the awareness of personal identity may create the conditions under which the young child moves from a primitive response to the mother's physical distress to sympathetic distress, altruism, and eventually to guilt. The article concludes with implications for socialization, comments relating to future research, and a comprehensive bibliography.  相似文献   

19.
如今质量道德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流行的话语,而且还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产业。换言之,正是全球化推动了质量道德产业的产生。高等教育作为全球产业链中服务贸易的一种,当然也不例外。一定程度上讲,高校是整个社会风化的领头羊,然而,中国今天的大学已向权利倾斜,权力、地位和金钱代替学术成为高校的核心价值追求,德性的迷失使大学陷入深深的危机之中,因而我国的高等教育应该且必须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取向。  相似文献   

20.
领导干部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官德”建设对以德治国的影响和导向,“官德”的构建是以德治国的关键。官德的核心是“为什么要当官?”,具体表现是“廉政、勤政、优政”。转变和提高领导干部的官德,一靠自省,二靠制度约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