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儒家孝道是儒家适应传统社会小农经济和家国一体社会结构而创造出来的思想体系,对维护传统家庭乃至社会的和谐稳定发挥过重要作用。在现代社会,儒家孝道的某些具体规范显得与时代不相适应,但其内在的子辈对父母的“爱”与“敬”的伦理精神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于促进家庭人际关系和谐,家庭成员人格发展和谐,推动社会的和谐都具有重要价值。实现儒家孝道的现代转换是发挥其现代价值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村社会事实上存在着两种秩序和力量:一种是官制秩序或国家力量;另一种是乡土秩序或民间力量。但是,由于缺乏行政隶属关系,实际上前者的这种垂直权力结构在乡村社会是根本不存在的,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垂直与平行相交的权力结构,即包括街头官僚、乡村精英、权威人物、能人等几种权力主体的模式。在这种权力结构模式下,虽然他们处于中国权力体系的最末端,但是却在基层政府与民众之间搭起了一座通向信任的"桥梁"。因为他们掌握了其他政府组织或群体所不具备的获取村民信任的特殊资源———能力、威信和依附。在这种权力结构与信任资源获取方式共同影响下,中国乡村社会中"权力-信任"关系也表现出"强权力-强信任"、"强权力-弱信任"、"弱权力-强信任"和"弱权力-弱信任"四种特征。  相似文献   

3.
汪青梅  陈斌 《安顺学院学报》2013,15(2):16-18,28
书写乡村生活及农民命运,反映现乡村社会的历史变迁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个优良传统。文章考察贵州青年作家肖江虹的几部乡村民俗文化题材小说,将之放到乡村社会变迁的大视角下给予统一的理解,并指出乡村民俗文化的消解,会抽空乡村社会的精神内核,使其成为不仅是缺少青壮年劳动力的"空壳村",更是丧失公共生活和精神文化寄托与传统道德传承的荒芜之地。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传统乡村社会和当今农村社会道德文化教育的对比,提出从社会教育、生活教育入手,稳定农村社会结构,重振农村固有的伦理情义和道德精神,塑造农民平静的心灵与谐和的精神,从而实现农村和谐的社会生活秩序和现代农民的心灵与精神秩序,实现农村社会之和谐。  相似文献   

5.
在当今转型的社会背景下,乡村社会各方以新的力量重新建构着中国农村的秩序格局,乡村社会的治理与纠纷解决也被拉进宏观社会结构之中并呈现出一幅非惯常的纠纷图景。家庭对流动和独立的个体逐渐削减了聚集而居的内在牵制力,"乡土纠纷"也经历着向"离土纠纷"的转变,纠纷解决上的暴力催债也使基层调处组织面临着双重困境。乡村调解制度的不断完善无法掩饰其诸多问题。中国乡村的纠纷生态呈现出的"乱象"局面和纠纷化解的凌乱状态必须引起我们的警醒和反思。  相似文献   

6.
传统孝道是在中国古代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条件下孕育而生的,是我国传统政治经济和社会的产物,有着其合理的内核,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作为小农经济和宗法制度产物的传统孝道有其落后和局限性,我们要通过弘扬传统孝道意识、转变老人自身的孝道观念等几个方面实现农村新型孝道的重建。  相似文献   

7.
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是儒家孝道的创始人,他们所推崇的孝道思想对中国传统孝道的发展具有定型和导向的意义,成为中华伦理道德体系的起点和诸德之首,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孝道的内容、形式、功能也必然随之改变。以新的时代精神为主导,经过创造性的转换,儒家孝道必将焕发生机,为今所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视孝道的国家,孝亲精神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其他文化最大的不同所在。它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根本,优秀传统的瑰宝。一个孝字,可以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总体特征。从一个孝字,也可以认识、把握中国古代社会的独  相似文献   

9.
扬弃地运用中国传统孝道,对于和谐社会建设意义重大。"亚社会认同"能实现孝道传承,促进家庭和美;"登门槛效应"使孝道得以泛化,促进人际和睦;"认知相符"发挥孝道效用,促进社会进步;"交互原则"彰显孝道利益,促进社会和谐。调查表明,中国传统的孝道教育在当今的教育体系中并不受重视,不少大学生对于传统孝道理解不深或存在误解,我们可以通过弘扬爱心教育、从孝道中发扬社会公德、解除封建孝道的心理禁锢、家校联合实施孝道教育等方式对青少年进行中国传统孝道教育。  相似文献   

10.
中国乡村社会法治秩序的建构,是中国实行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充分考虑乡村社会的实际,即我国乡村社会目前正处于特殊历史转型时期和特殊的地理环境之中,特殊的经济、政治、化因素决定了中国乡村社会法治秩序的建构不可能是一系列静止的规范体系的组合,而是一个不断运动演化的过程。从现实情况来看,中国乡村社会法治秩序建构的内部要素与外部环境均不够完善,还存在各种阻碍法治秩序建构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城市化进程加速了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分化,导致了农村社会类型的多样化。乡土社会结构的变化必然带来中国乡村治理模式的转型。传统的政府为主体的乡村治理模式无法与变化中的乡土社会结构相适应,纯粹的社会组织自治又因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较低而无法实现,乡土社会出现了治理的衰微。因此,城乡一体化的推进不仅是乡村社会的建设,更是政府主导与社会协同式的乡村治理模式的试运行。  相似文献   

12.
白亮 《教育研究》2023,(4):35-43
乡村教师作为中国乡村社会的知识精英,在考察其社会担纲时,社会结构具有基础性意义。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演进的历史进程,不同历史时期因应社会结构的变化,乡村教师有着不同的角色担当。从传统社会乡村塾师集塾师、士绅、乡贤角色于一身;到近现代中国社会激变过程,士绅阶层瓦解,乡村教师全力承担起乡村建设的乡贤使命;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作为文化精英服务乡里。20世纪90年代,随着城镇化的高速推进,出现“文字上移”趋势,乡村教育逐渐衰弱,乡村教师与乡村社会不断分离。直至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教育迎来振兴契机,乡村教师再一次被赋予新乡贤角色期望。但在社会结构发生巨变的今天,给予乡村教师新乡贤的期望是不切实际的。面对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乡村教师的角色担当和作为,应回归乡村教育振兴的本位。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孝道具有多重涵义。本文主要从孝道所具有亲子之情与道义精神、以孝治天下与不孝入罪、孝的生活与习俗三个层面来诠释,并通过从自然人伦向社会人伦到生活习俗的转化三重诠释,力图对中国传统孝道的完整内涵及现代意义进行合理揭示。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社会契约有其独特性。笔者通过对传统契约概念的考察,揭示了传统契约兼有身份性和合意性的二重性结构,并进一步指出契约与国家法的关系及官方对待民间契约的态度。最后,笔者分析了中国传统社会语境下契约与社会秩序之间的关系,提出中国传统社会的秩序结构是由纵向上的身份社会和横向上的契约社会两个维度共同组成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儒家思想的内容概括起来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齐家属于伦理道德的范畴,探讨的是伦理哲学;治国平天下探讨的是政治哲学。从宋代的吕氏乡约到朱熹的增损乡约以及王阳明的南赣乡约,再到现代梁漱溟用儒家的"孝""仁""诚信"教化民众的乡村建设思想,都是儒学在乡村中的创新性发展和转化,这种具有乡土特质的乡村儒学,让儒家精神内化于民众之中,促进了农村公民道德的重建。同样在现代农村治理中,需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侧重村干部的榜样性和农民的主体性作用,村干部要用儒家文化的为人为官和治国安邦理念来修身养性树官德,民众要立足于传统文化的继承,用孝道伦理秩序营造纯朴民风。  相似文献   

16.
养儿防老、家庭养老是中国传统孝道的应有之义,而在新形势下传统孝道瓦解与变异,一种新"孝道"在乡村社会产生。基于化村养老调查,发现这种新"孝道"整合下,老年人逐渐走向自养模式。自养模式建立在理性化关系和劳动观念基础上,惠农政策提供了物质基础。在此"孝道"整合下这种自养模式已成村庄规范,老年人老有所养不成问题,但老有所乐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解决。  相似文献   

17.
孝道对维持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发展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修身养性、融合家庭、凝聚社会。社会老龄化给我国农村带来了严峻挑战,乡村孝道日趋淡漠,建设“乡风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呼唤传统孝道的回归与重塑。  相似文献   

18.
中华孝道文化与现代社会的代际和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华孝道文化的形成源远流长,“孝”对中国传统的养老尊老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继承传统孝道,剔除封建糟粕,建立新型的孝道观念,对于现代社会的代际和谐及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从事的各项社会改革,促进了乡村社会各种现代性因素的发育,建构了崭新的乡村社会治理模式.减租减息运动削弱了长期把持乡村政治的士绅宗族势力的优势,调整了农村社会的阶级关系,为现代政治制度深入乡村铺平了道路;高度的政治动员清除了乡村民众传统的冷漠和保守的政治文化;在以阶级理论为基本框架的基础上进行了社会群体的重新组合,有效地建立了新的社会权威,现代性的社会组织取代了以血缘地缘为纽带的传统社会组织,提高了社会组织化程度;在实行现代意义的整体性变革的基础上,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更是以强有力的组织动员能力和空前的政治权威,深入乡村和农户,实现了近代以降国家对乡村社会的有效渗透和控制.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主导的乡村社会整合及政治、社会和经济变革及现代性因素的生长,把根据地型塑成一种崭新的社会形态,改变了传统乡村的政治秩序和发展方向,建构了有中国特色的乡村社会演进模式.抗日根据地时期的乡村变革,是近代中国从传统社会走向近代社会的重要阶段,其治理模式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乡村社会以后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20.
乡村教育转型无论在哪个时代都脱离不了彼时的社会环境,其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始终受社会结构的多方因素影响。在规训带来的秩序与自由的摇摆选择下,乡村教育的发展面临着历史遗留问题与现代发展瓶颈的双重夹迫,急需实现现代化的教育转型。考虑到乡村社会的现实环境,欲实现其教育转型,照搬城市模式与放任其自由发展均非可取之举。因此,在转型路径的选择上需在模仿城市与自主创新之间寻求平衡,消释乡村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礼治”与“法治”并举,合理规训当前的乡村教育环境;以精准服务体系对接乡村教育,从而在社会规训提供的秩序基础上实现自主能动性的自由,构建独具乡村特色的教育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