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对效能、归因方式与大学生心理求助态度之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大学生在面对心理问题时,寻求专业心理帮助态度与应对效能和归因方式的关系,以及应对效能、归因方式和人口学变量等对大学生寻求专业心理帮助态度的影响作用。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相关的理论与实证依据。方法:采用应对效能量表、归因方式量表和自编的大学生心理求助态度问卷对福建省33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女大学生寻求专业心理帮助态度比男大学生积极。(2)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对寻求专业心理帮助的态度要更积极。(3)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寻求专业心理帮助的态度比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要积极。(4)应对效能、归因方式对寻求专业心理帮助态度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结论:高校心理健康应当面向全体大学生、特别针对特殊大学生群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归因训练和应对效能训练,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归因方式、良好的应对效能,以期改善其寻求专业心理帮助态度和心理适应水平。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大学生的归因方式与其心理弹性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及机遇量表》和《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对625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归因方式及其心理弹性在性别、年级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心理弹性各维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进一步的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内控性是心理弹性的有效预测变量,该研究结论为高校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心理资本、生命意义感与高职生择业效能感的关系,采用《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问卷》、《大学生生命意义感问卷》和《职业决策效能感问卷》对贵州省三所职业院校450名高职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高职生心理资本、生命意义感与择业效能感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相关分析结果发现高职生心理资本与生命意义感、择业效能感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生命意义感与择业效能感存在显著正相关;生命意义感在心理资本与择业效能感之间起着中介作用,为二者之间的中介变量,中介效应值为20.7%。  相似文献   

4.
采用自编的大学生学习倦怠问卷对西北内陆地区大学生自尊、自我效能感、归因方式与学习倦怠的关系进行了调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自尊与学习倦怠及各因子在.01水平呈显著正相关;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倦怠总分及成就感低因子在.01水平呈显著负相关,与情绪低落因子在.05水平呈显著负相关;学业外在归因与学习倦怠总分及行为不当,情绪低落两因子在.01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学业外在归因、自尊、学业成功归因、自我效能感单独对学习倦怠的解释率分别达到13.3%、5.1%、1.9%和0.9%。学业外在归因、自尊、学业成功归因、自我效能感是学习倦怠的有效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18,(20):193-194
本研究以西北民族大学大学生为研究被试,调查大学生中表现出的儿童化倾向,目的在于探讨大学生群体儿童化背后的心理动因,以期为后续研究及实践奠定基础。研究采用了候春在编制的《青年生活方式及倾向性问卷》、路敦跃编译的《防御方式问卷》,选取514名有效西北民族大学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儿童化总分及具体表现均与不同防御方式呈现出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采用问卷测量广州大学城1211名学生,统计显示:大学生就业压力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主要来源于五个方面,即应聘素质、就业预期、求职支持、职业定位、专业需求。同时,就业压力与消极的归因风格呈显著正相关,与心理弹性呈显著负相关,而就业压力、消极归因风格、心理弹性在人口学变量上有显著的群体差异,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是需要多关注的群体。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学生归因风格与职业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方法:对483名大学本科生进行归因风格问卷的调查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量表的测试,探求二者相关性;设置实验组和控制组,对实验组进行归因干预,探求归因对职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结论:①大学生归因风格没有非常显著的性别和年级差异,但职业自我效能感却存在显著差异,男生高于女生,大一新生高于二、三年级学生。②大学生归因风格与职业自我效能感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③通过归因风格的实验干预,大学生被试职业自我效能感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现状及其与“中国梦”的关系,采用《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问卷》和《“中国梦”心理结构态度调查表》对延安大学417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较好;不同大学生群体的积极心理品质存在差异;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与中国梦关系密切,对“中国梦”的赞同程度越高,对“中国梦”的情感态度越积极,积极心理品质水平越高。  相似文献   

9.
利用多维—多向归因量表对某大学365名学生的人际归因方式进行测量,研究发现:大学生总体人际归因偏重于努力因素,不同群体大学生归因方式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0.
了解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探讨大学生学习倦怠与应对方式的关系,为减轻大学生的学习倦怠心理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采用《大学生学习倦怠问卷》和《应付方式问卷》进行测量.结果显示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学习倦怠心理.并且学习倦怠与应对方式存在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1.
采用自编的《高职大学生择业心理调查问卷》对天津市某高职院校1036名在校大学生的择业心理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揭示了不同群体高职大学生在择业前景认知、择业影响因素、择业心理准备、择业心理倾向四个方面的现状与群体差异性特点,并根据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高职院校建立常态择业心理指导教育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大学生归因方式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量表对绍兴市某高校的29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①大学生归因方式总体倾向于内部归因,并在专业和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②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并在专业、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③大学生归因方式各维度(能力、努力、情境和运气归因)都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及其各维度呈显著正相关(P<0.01),且努力归因方式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3.
采用状态焦虑量表(State Anxiety Inventory)、心理一致感问卷(SOC-13)和应对方式量表(简短版)对289名大学毕业生的心理一致感、状态焦虑和应对方式进行了调查及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心理一致感与状态焦虑水平呈显著负相关,与问题焦点、情感聚集、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与逃避解决应对方式呈显著负相关。(2)心理一致感在情感聚集、问题焦点和逃避解决三种应对方式对状态焦虑的影响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而心理一致感在社会支持对状态焦虑的影响中则起到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一致感、同伴依恋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对327名西南地区留守儿童施测心理一致感量表简版(SOC-13)、父母同伴依恋问卷(IPPA)中的同伴依恋分问卷和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结果发现:(1)留守儿童的心理一致感、同伴依恋性别差异显著,女生的同伴依恋、心理一致感均显著高于男生;(2)留守儿童的心理一致感、同伴信任、同伴沟通、同伴依恋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同伴信任、心理一致感显著正向预测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同伴疏远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负相关,前者显著负向预测后者;(3)心理一致感在同伴依恋和心理健康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9%。因此,可通过调节留守儿童的心理一致感和同伴依恋水平对其心理健康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5.
龚勋  汪伦  周芳  喻玲 《怀化学院学报》2011,30(10):104-106
采用《大学生心理压力感量表》、《艾森克个性问卷》、《应付方式问卷》对湖南省22所高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大学生心理压力感总分与人格特征中精神质、神经质因子成正相关,与内外向、掩饰性因子成负相关;大学生心理压力感与应对方式中解决问题、求助等积极应对呈负相关,与自责、幻想、退避及合理化等消极应对或中间型应对呈正相关;大学生...  相似文献   

16.
王芳 《考试周刊》2013,(81):163-164
作者旨在探究高职院校大学生归因方式的特点,具体采用大学生归因方式问卷对某高职院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高职院校大学生在正性事件上倾向于做出内在、整体、持久的归因,在负性事件上倾向于做出内在、局部、暂时的归因:高职院校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正性事件内在一外在维度和负性事件内在一外在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由此得出高校教育者应引导大学生建立积极的归因方式.重视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归因策略导向训练.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7.
为考察初中生的师生关系对师生冲突事件归因倾向的影响,采用自编的《初中生师生关系调查问卷》和《师生冲突事件归因问卷》,对大连市某中学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初中生师生关系问卷总得分及各个因子的得分分别与师生冲突事件归因倾向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初中生师生关系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师生冲突事件的归因倾向。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择业效能及其应对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自编的《大学生择业效能问卷》和《大学生应对方式问卷》对108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探讨大学生择业效能及其与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关系。结果发现:1.大学生择业效能存在性别、年级、区域上的差异;2.大学生择业效能与应对方式存在较高的相关;3.心理调节是影响大学生择业效能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心理承受力自测问卷》对156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当代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与心理承受力的关系。结果表明:(1)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水平与心理承受力存在极其显著性正相关;其中客观社会支持与心理承受力呈显著性正相关,主观社会支持和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均与心理承受力呈极其显著性正相关;(2)大学生主观社会支持的不同水平、社会支持利用度的不同水平在心理承受力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3)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对其心理承受力有一定的预测作用,主观社会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能联合预测心理承受力的17.7%。说明培养大学生主动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和利用社会支持的能力,能够提高其心理承受力。  相似文献   

20.
研究使用廖友国编制的《大学生学习投入调查问卷》和赵菊编制的《人际关系满意感量表》,对219名福建本科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学习投入水平一般,情感投入最高,行为投入最低,户籍、年级和专业因素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投入水平.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满意感高,对人际关系的互利支持、外向干练、相似相容、道德素质感到满意,而对人际交往中交际屏障和差异冲突的不满意感少;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和年级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满意感.人际关系满意感及其部分因子与大学生学习投入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相关,其中相似相容因子对学习投入及其各维度都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即大学生在人际关系中对经历相似性和心理关系相容性的满意感越高,就会表现出更多的学习行为,在学习中采取更多的策略,获得更多的积极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