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莫源秋 《山东教育》2002,(33):45-47
攻击性行为是幼儿期的孩子比较经常出现的一种问题行为,对攻击者或被攻击者的身心健康都有着许多不良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它。本文从攻击性行为的性质、意义等方面探讨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及其产生的规律。一、什么是攻击性行为心理学把攻击性行为定义为旨在导致他人身体上或心理上的痛苦的有意伤害行为。这种有意伤害行为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打人)、语言伤害(骂人、嘲笑人)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如背后说坏话、造谣诬蔑)。有伤害他人的意图但未造成后果的攻击性行为仍然属于攻击行为,但幼儿在一起玩耍时无敌意的推拉动作则…  相似文献   

2.
<正>模仿性攻击行为是模仿别人以伤害另一生命的身体或心理为目的的行为,即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包括身体、心理或言语等方面。一、模仿性攻击行为产生的原因1.家庭教育因素(1)家庭的环境氛围如果孩子成长在一个矛盾重重、你争我吵的家庭里,父母在孩子面前大打出手,那么孩子也会耳濡目染,学会一些攻击性行为。(2)家庭的榜样作用有些家长习惯于用暴力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这在某些方面也为孩子提供了  相似文献   

3.
攻击性行为是指以语言或暴力的方式对他人身体、心理进行伤害的行为。通常表现为用拳头、棍棒打人;用语言直接伤害他人、侮辱他人人格或间接损伤他人心理等。笔者近年对五年制高职新生开学第一个月的行为进行观察,发生攻击行为的约占6%(基本为男生),起因常常是为了一句话、一件小事发生争吵,然后人打出手,甚至打群架。 一、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 攻击性行为,不仅侵犯他人的公民权利,损害其身心健康,而且毒化了攻击者的心灵。具有攻击行为的学生,通常还有品行障碍的其他表现,如逃学、逃夜等,对教师教学、学校正常秩序造成干扰,对其他同学带来消极影响。 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家庭因素,又有社会因素。家庭教育、家庭的暴力环境,是影响学  相似文献   

4.
谭洪波 《天津教育》2001,(12):27-29
攻击性行为是指行为个体对他人进行言语和身体的攻击,是小学儿童品德心理发展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它通常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1.固执或违拗,喜欢与人争执、讲粗话、骂人。2.强烈的情绪反应,乱发脾气、哭闹、尖叫、乱摔东西。3.故意去侵犯和伤害同学,如恐吓、打人、推人等。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在小学儿童中属少数,而且以男孩居多。它一方面影响到儿童自身的长远发展,因为儿童这种行为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矫正,就可能积累和发展到少年期、青年期,易形成暴躁、易怒、任性等不良品格,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研究表明,70%的暴力少…  相似文献   

5.
攻击性行为是一种问题行为,又称为爆发型或者冲动性人格障碍。它是以口头或者身体的方式对他人的身体、心理进行伤害的行为。对抗心理往往表现为一种情绪上的敌对,它比逆反心理更具反抗性和破坏性。情绪的痛苦和愤怒,常常表现出攻击行为。或直接攻击,即直指造成挫折的人,怒目而视,言词激烈,甚至挥舞拳头;或间接攻击,即不敢直指造成挫折的人,或者对造成挫折的人还不清楚,于是迁怒于人,  相似文献   

6.
小学生攻击行为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攻击行为是指以口头的或身体的方式对他人身体、心理进行伤害的行为。用木棍、拳头打人是攻击行为,用言语直接伤害他人,侮辱他人人格,使人丢脸,也是攻击行为;捏造谣言,诬陷他人等间接攻击他人心理,同样属于攻击行为的范畴。在我国,由于良好的社会环境,小学生的攻击行为数量较少,不可能对社会产生较大的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7.
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但这一概念准确性尚存疑义。家庭暴力的表现形式包括身体暴力、精神暴力和性暴力。目前对于家庭暴力的救济还主要是限于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这种救济模式存在一定的缺陷,必须完善家庭暴力的相关立法。  相似文献   

8.
心理学把攻击行为定义为旨在导致他人身体上或心理上的痛苦的有意伤害行为。研究证明,婴幼儿期是攻击性行为发生的一个高峰期,且具有中等程度的稳定性:在童年被同伴评定为攻击型的男孩到成年期倾向于有更多的犯  相似文献   

9.
在我们的日常观念里,暴力意味着身体攻击、战争等,而这类事情似乎与我们相距甚远.但事实上,颇具隐蔽性的语言暴力被我们随意使用,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比如语言上的指责、讽刺、说教,以及态度上的疏远、冷淡、轻视、漠不关心等,这些随意出口的评价、指责等给人们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上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正是这些无心或有意的伤害,造成了师生之间的隔阂与障碍.  相似文献   

10.
采用网络暴力游戏接触问卷、暴力态度问卷和攻击行为问卷调查了308名大学生暴力态度的基本特点及其在网络暴力游戏与攻击行为之间的作用。结果发现:(1)大学生的暴力态度总体水平不高,并在年级上存在着显著差异,二年级、三年级和四年级的暴力态度水平显著高于一年级;(2)网络暴力游戏对大学生的攻击行为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暴力态度在网络暴力游戏与攻击行为之间起着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1.
攻击行为也称侵犯行为 ,是指个体有意伤害他人身体与精神、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对于学前儿童来说 ,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身体侵犯 ,即利用身体的一些部位或武器踢、打他人 ;二是言语攻击 ,如通过讥笑、讽刺、诽谤、谩骂等方式对他人进行欺侮。儿童的攻击行为容易造成人际冲突 ,不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阻碍儿童个性和社会化的顺利形成。如何矫正儿童的攻击行为呢 ?干预儿童的侵犯事实。有人观察了幼儿园孩子的日常活动后发现 :如果对儿童的攻击行为不加干预的话 ,即使是比较内向温和的孩子 ,在偶尔几次攻击他人并从中获得…  相似文献   

12.
随着各种新兴媒体和暴力游戏的盛行,媒体暴力与攻击行为的关系再次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然而,对于媒体暴力与攻击行为的因果关系依然存在激烈的争议,主要有两个观点截然相反的理论模型,即一般攻击模型和催化剂模型。一般攻击模型认为,媒体暴力对攻击行为存在着即时效应和长时效应,有着不同的心理机制。但是,儿童的人格特点、原有的攻击水平、对暴力角色的认同和游戏特点等因素会对媒体暴力的影响发挥调节作用。未来需要采用新的研究范式和技术对该领域问题进行研究,以获得相对一致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今天的校园,教师体罚学生的行为已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校园"软伤害"却有所抬头.这里所说的"软伤害"区别于直接的身体暴力伤害,主要是指教师以恶毒阴险的语言、冷若冰霜的神情、粗暴恶劣的态度对学生的自尊、自信、智力、情感、心理、人际关系等问接的施以精神伤害的行为.其中,以语言为主要形式的"软伤害"所占比例最大.  相似文献   

14.
攻击行为指以口头或身体的方式对他人身体、心理进行伤害的行为。例如:用木棍、拳头打人;用言语直接伤害他人,侮辱他人人格,造谣,诬陷他人等行为。同样的攻击行为,可能出自不同的心态。小学生常有的攻击行为有以下9种心态。一、需求受挫心态案例:某学生父亲是位养路工人,他总觉得抬不起头来,同学一提起,他就以拳脚相向。分析:小学生有各种各样的需求,有物质的、有精神的。这些需求一旦受挫,就可能产生攻击行  相似文献   

15.
在对待犯了错误的幼儿时,一些老师不无得意地说:"除了用话吓吓他们,我从来不体罚他们."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对幼儿实施了暴力.这种暴力不是行为上的,而是语言上的,它伤害的不是幼儿的身体,而是幼儿的心灵.  相似文献   

16.
<正>幼儿"攻击性"行为表现为身体上的攻击(如:打、踢、咬等),语言的攻击(如大声叫嚷、贬低人等),侵犯别人的权利(如:暴力抢走别人的物品等)。在幼儿园,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最常看到的,尤其在小班是最常见的一种行为。一、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因素(一)环境影响什么样的环境教育什么样的孩子,不好的环境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像《奥特曼》这种具有暴力打斗场面的动画片,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孩子在看完以后就会模仿动画片中的打斗场面。像这种具有暴力打斗场面的动画还有很多,  相似文献   

17.
中学生攻击性行为及其教育控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攻击性行为亦称攻击型问题行为 ,指有意地造成接受者的身心伤害 ,它是儿童间特别是中学生之间经常发生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心理性问题行为 ,对中学生的身心成长影响很大。中学生攻击性行为问题的研究是学校管理学和学校心理学中极具实践意义的课题。本文就其研究现状、产生的诱因以及相应的学校教育控制作些初步探讨 ,希望能对当前的素质教育提供某些依据和帮助。一、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研究现状和特点在形式上 ,我们可以将中学生攻击性行为分成两大类 :一是身体攻击 ,即殴打、勒索等直接的身体伤害 ,有明显的外在行为表现 ;一是心理攻击 ,即言…  相似文献   

18.
游戏作为幼儿一日生活中最基本的活动,是幼儿进行学习和成长,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形式。幼儿园开展的游戏中有些存在着诱导暴力现象,主要表现在语言暴力和行为暴力,这会对儿童成长和健康造成危害,极端的可能会导致幼儿的身体伤害。幼儿辨别游戏能力弱,游戏设计不合理是造成诱导暴力的主要原因。幼儿园游戏的优化和改进,可以从幼儿园和教师两方面着手解决诱导暴力问题。  相似文献   

19.
残疾儿童教育训练中,教师经常会遇到特别严重的攻击、暴力或伤害行为等危机情境。应用先行控制策略预防问题行为发生,运用行为控制策略及时中断问题行为链,运用同伴调解技术转变问题行为等是残疾儿童教育训练中危机行为干预的有效策略。集合充足的人力成立协商小组,运用权威人士来阻止不良行为的发生,及时记录危机处理的过程和结果等措施将有助于增强危机行为矫正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校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校园为背景实施的暴力攻击行为。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发生在学生之间的暴力行为;二是师生之间发生的暴力;三是校外不法势力对学生实施的暴力行为。本文所提及的暴力行为仅限于以学生为行为主体而实施的暴力。校园暴力有多样化的趋势,主要表现为行为暴力和语言暴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