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读者角度看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中对文化因素的处理一直存在着“归化”与“异化”之争,“归化派”与“异化派”都给出诸多理由支持自己的观点。本文基于两者的理论实践,通过对调查问卷统计分析看出:译作读者喜欢人名的异化翻译,而不太接受地名的异化翻译;对习语、习惯行为的翻译,英译汉时,喜欢归化翻译者较多;汉译英时,归化和异化相差不大,但是倾向直译和喜欢用自己所熟悉的单词翻译;宗教用语绝大多数受试者喜欢归化;受试者不喜欢带有浓厚的中国政治、封建文化色彩的归化翻译;对四字成语,喜欢中西方成语对译。  相似文献   

2.
中国翻译理论史从“文”“质”到“直译”“意译”再到“归化”“异化”之争,实质上就是一部由二元对立的论争所组成的历史。本文主要在分析直译意译归化异化的界定基础之上对中国当代译坛的归化异化论争作一梳理,以弄清归化异化实质之所在,以及我国翻译理论在此基础上所取得的突破和进一步认清我国翻译的主流方向。  相似文献   

3.
从直译与意译之争到归化与异化之争,翻译过程经历了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翻译理论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深化.本文从归化/异化的内涵出发,分析了归化/异化的作用及其片面性,区别了归化和异化与意译和直译,得出了异化法将成为主导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归化和异化之争是翻译界一个古老的话题,散见于国内的各种语言类学刊,《中国翻译》还专辟一专栏来讨论这一问题,这些文章大大推动了“归化”和“异化”的研究,本文将从跨文化的角度来探讨文学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现象。  相似文献   

5.
模因论对归化与异化翻译研究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因论是一种基于达尔文进化论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本文从翻译模因进化角度探讨了翻译策略范畴中的归化与异化问题,指出在模因传播初期归化翻译策略是必要的,异化翻译策略是模因传播的要求和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异化呈现出向归化单向转化的趋势,翻译模因论可作为评判当今翻译界归化与异化之争的一个新的工具.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佛经翻译史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文质之争"是当代翻译中归化与异化之争的最早的一次交锋。通过分析佛经翻译史3个阶段"文质之争"发展的情况和结果,进而引出我国当代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之争,经过对比提出归化与异化应该互相结合,协调统一,才能使翻译事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文学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梳理中外译界各流派有关异化和归化翻译策略不同观点的基础上,从基于体验哲学的认知语言学新视角,对翻译过程中异化和归化不同策略的选择进行详细探讨,说明在受到现实体验和主体认知活动的双重因素制约的情况下,文学翻译采用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可行性,以期给异化与归化之争带来一个更为全面、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8.
谭雪莲 《文教资料》2006,(15):156-158
长期以来,翻译中存在着归化与异化之争。本文拟对归化与异化的概念、各派理论依据、归化与异化的翻译及其发展趋势进行浅析综述。  相似文献   

9.
翻译中对跨文化因素的处理往往采用“归化”和“异化”两种不同的手段,从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来看“中华龙”与“dragon”,把“龙”译为“dragon”是属于归化的策略。从后殖民理论吸取营养的异化翻译策略则将归化翻译视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和征服的共谋,是文化霸权主义的表现。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不仅仅是语言上的或翻译技巧上的问题,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带有颠覆性的政治和文化战略。  相似文献   

10.
“新直译主义”(Neoliteralism),是美国当代翻译理论家罗斯(M.G.Rose)于1993年提出来的一种对欧美翻译理论与实践发展趋势的评估和判断。“新直译主义”是在“直译”“意译”的矛盾发展和争论中形成的一种翻译理论,是一种后结构主义翻译理论,触及了翻译的哲学和诗学本质。“新直译主义”启发了韦努蒂的“异化论”的翻译理论。然而,由“异化论”引发的“异化”“归化”的翻译理论之争使中国译界的“直译”“意译”之争集体失语。韦努蒂的“异化论”掩盖了“新直译主义”的光芒,加上传统“直译论”的影响,以至于造成“新直译主义”在国内译界的模糊认识,国内译界几乎没有学者系统研究“新直译主义”。在西方翻译理论界,“新直译主义”的哲学基础和诗学价值也被忽略,它的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文章试图分析“新直译主义”特点以及与“异化论”的区别,并进一步探究“新直译主义”的哲学基础和诗学价值,从而摆脱异化、归化的樊笼,使“新直译主义”得到应有的重视,使文学翻译真正具有“文学性”。  相似文献   

11.
翻译中对跨文化因素的处理往往采用“归化”和“异化”两种不同的手段,从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来看“中华龙”与“dragon”,把“龙”译为“dragon”是属于归化的策略;从后殖民理论吸取营养的异化翻译策略来看,则将归化翻译视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和征服的共谋,是文化霸权主义的表现。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不仅仅是语言上的或翻译技巧上的问题,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带有颠覆性的政治和文化战略。  相似文献   

12.
翻译界形成了“归化”与“异化”两大对立的阵营,分别从不同的视角进行翻译研究,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归化”与“异化”只是翻译手段,而非翻译标准,因此,相互排斥的观点是不可取的.其实,无论从语言层面还是文化层面来看,他们都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辩证统一关系.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归化或异化,有时,甚至要综合使用归化与异化才能进行成功地翻译。  相似文献   

13.
翻译中对文化因素的处理一般可分为两种办法:主要以源语文化为归宿(异化)和主要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归化).两者之争由来以久,正如争论直译和意译孰之优劣一样,在这一点上中西方的观点是大同小异,是相通的.然而考虑到不同的翻译目的、文本类型、作者意图、以及读者对象,笔者认为翻译中“异化”和“归化”不仅是不矛盾的,而且是互为补充的.  相似文献   

14.
黄晓丽  苏瑜 《海外英语》2011,(10):192-193
归化与异化之争在翻译界由来已久。从异化和归化的英语对应词的来源和内涵入手,可明确异化和归化的含义,使该术语的概念界定更加准确。异化和归化作为翻译策略,与直译、意译有一定联系,也有着本质的区别。异化和归化的翻译策略涉及到语言形式和文化内容两个层面,因此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可以采取异化和归化互补的双重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5.
异化和归化之争是翻译研究文化转向之后的一个热门话题。针对西方异化翻译理论是否适合解释中国翻译现象这一问题,本文考察了异化论的理论渊源和产生的文化语境,分析了异化论的理论内涵,并指出了异化作为文化政治项目的理论缺陷。  相似文献   

16.
学翻译是采用“归化”还是“异化”译法,争论已久。本简单论述中西“归化”派和“异化”派代表人物的基本观点,并指出不要拿这两种翻译原则来判断翻译的成败,而是要从美学和化角度来看待翻译。  相似文献   

17.
翻译理论在20世纪有了很大的发展,直译、意译两个概念在后现代语境下演变为归化和异化。一般认为直译和意译关注语言学层面的翻译问题,而在发生翻译文化转向的今天,归化和异化则主要关注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翻译问题,也就是说,直译和意译是翻译方法,而归化、异化是翻译策略。从中西历史上几次大的直译、意译之争以及学者们归化和异化的定义看,从直译、意译到归化、异化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在国际文化交流频繁的大背景下,翻译实践应该合理地处理四者之间的关系,促进翻译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翻译中如何把握好"归化"和"异化"的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括分析了归化和异化的概念,指出归化和异化是属于翻译策略范畴。为了有效地传达翻译作品中的“异质因素”,本文围绕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度展开了讨论和分析。通过分析实例指出翻译作品中过度归化和异化对原作和译作产生的影响。最后,对翻译中如何把握好“归化”和“异化”的度,提出了几点探讨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异化翻译是一种尊重差异的翻译策略,而非主张盲目复制原作的策略。“异化”与“归化”作为翻译策略并无优劣高低之分。文章就英汉翻译中的“异化”、“归化”策略进行探讨,认为作为翻译策略,“异化”与“归化”两者各有短长,也各有存在的必要。过分强调“异化”或“归化”都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20.
从语用顺应论的角度来看,翻译是一个不断选择且动态顺应的过程。归化和异化作为翻译的两种策略一直是翻译研究和争论的焦点之一。针对这一问题,从顺应论的角度去审视归化和异化,并以鲁迅的异化观为个案进行分析,指出顺应论为正确看待归化与异化之争提供了新的视角,是偏向于归化还是异化,其本质就在于是否顺应了翻译目的、读者的认知语境、历史背景等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