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剑平 《现代语文》2004,(12):29-30
传统的语文教学经常运用"串问式"教学法--一节课漫无目标,问这问那,一问到底.其具体表现为:一问作者是谁,二问段落怎样划分,三问中心思想是什么,四问表现手法有哪些等等,问得茫无边际,问得无穷无尽.由于问题提得过于烦琐、零碎,湮没了主问题,把语文课上成了"满堂问"的课.曾听一位教师教朱自清的<春>,老师开始讲解课文了,问道:第一个"盼望着"是什么意思呢?那么第二个"盼望着"又是什么意思呢?"东风来了"是什么意思?"春天的脚步近了"又是什么意思?这样提问岂不是文章有多少句话就可以提多少个问题吗?而在这些问题中,有许多是明知故问,问倒了学生的学习胃口,问走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2.
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灵活地发展与培养学生的智力与能力,下面谈一下《再见了,亲人》一课的智能训练。1.悬念导入教师在简要地介绍了时代背景和板书了课题之后问学生:课文中是谁称谁为亲人?亲人指哪些人?为什么称他们为亲人?然后带着这几个问题自读课文。一开始上课教师就结合课题,提出一连串的问  相似文献   

3.
在一次赛课活动中,根据组织者的要求,同一年级的参赛教师必须执教同一篇课文,而且必须上第一课时。四年级有三位教师执教《猫》这一课。他们在课时任务划分上是一致的,都是初读课文,理出顺序后学习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也就是写大猫的部分。但是,在这核心部分的教学上,三位教师的教法却大相径庭。A教师:先理出课文写了哪两个时期的猫,然后明示这节课学习写大猫的段落。在学习前三段时,教师指着课件上的学习提纲问学生:“这只大猫性格有什么特点呢?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画出课文中的句子多读几遍。”学生自学后开始交流。“我从‘它屏息凝…  相似文献   

4.
"这节课教什么好呢?"语文教师常常困惑地想。数学教师似乎不会提这样的问题,其他学科的教师似乎也都不会提这样的问题。唯独语文教师,面对一篇课文,头脑中首先会冒出这么一问。别小看这一问,它常常让你百思不得其解,常常让高手争论不休,  相似文献   

5.
有一位教师讲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问学生,“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学生被问得目瞪口呆。还有一位教师讲完《草地夜行》一课,笔者问学生:“小鬼为什么能鼓起勇气向前走?”学生虽经再三思考,仍做不出回答。上述两例要求学生回答的问题,都是课文后面的作业题。学生做不出答案,只好再回到课文中寻找,或请老师代答。像这样在讲读课文中寻找,或请老师代答;像这样在讲读课文时把作业题置诸高阁,导致课堂教学恶性  相似文献   

6.
廖纪元 《辽宁教育》2011,(1):99-100
在一次同课异构的片区教研活动中,三位教师都执教了《生命生命》一课。讨论会上,听课教师有一个共同疑惑:如此人文性浓厚的课文,为何对学生的"熏陶"却显得有点苍白无力?于是,我把评课变成了另一种方式的读课文——问读。  相似文献   

7.
第一册《小猫种鱼》是一篇童话体裁的看图学文。课文由五幅图和三段文字组成,『种鱼』是课题的中心词,即题眼,它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学时,可引导学生紧扣题眼,寻因探果,明确旨意,使学生受到一次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一、紧扣『种鱼』,整体感知教师谈话引入新课后,让学生看拼音读课文,进行堂上预习。紧扣课题,设计下列问题,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感:①『种鱼』是什么意思?②课文写的是谁种鱼?③鱼能种吗?④小猫为什么要种鱼呢?第④个问,暂不让学生作答,而是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继续探究课文。  相似文献   

8.
万淑琴 《宁夏教育》2003,(12):34-34
前不久,有幸参加了银川市小学语文“走进新课程”观摩研讨会,聆听了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执教的《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支老师设问之巧妙、引导之自然、拓展之有趣,让人耳目一新。课堂上涌动的生命活力让听课教师拍案叫绝。一、巧妙设问,激起学生独特的感受开课后,支老师没有按照惯例先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而是给学生营造了一个自主读课文的空间,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在学生通读了课文后,竟宣布:“这节课我只提一个问题,如果不想被我问住,教你一个办法:读书,边读边想我会问一个什么问题。”学生在好奇中有的认真读课文,有的议论纷纷,有…  相似文献   

9.
一、综合实践活动来了,班队活动应该走开吗?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明确规定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并作为必修课程。对于一线的教师而言,综合实践活动课可以说是一个全新的名词,许多教师对它茫然失措,从来没有上过这种课,怎么上?没有现成的教材怎么办?都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问  相似文献   

10.
去年送教下乡时,我到几所学校去听了初中语文课。每节课,我做了详细的听课笔记。在对这些课的整理中,发现很多老师以问题推进课文的学习,老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回答。老师问,学生答,课堂上显得热热闹闹。一节语文课,教师至少提十多个问题,有的老师提的问题甚至二十多个。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分析,觉得老师的提问太多、太杂,很多没有思维含量,不能深层次引导学生的思维。过去存在着"满堂灌"的现象,现在变成了"满堂问"。因此"满堂问"就是"满堂灌"的翻版。  相似文献   

11.
孙珏 《广东教育》2003,(8):22-23
校本教研的主体是学校,主体最重要的构成部分是工作在一线的教师,教师探究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校本教研的成败。在下校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现象,有些教师不能说没有创新意识,也有把课上好的良好愿望,但上的课就是不尽人意,经反复指导,仍无改观。这与该教师本身的探究能力不足很有关系。记得有一次与一个教师一起备课,那个教师不停地问:“下一步该提什么问题?”“下一个环节该设计什么活动?”“如果出现某种情况我该怎么办?”一个教师在面临各种问题时,不能总是依赖别人告诉他该怎么做,而是应该通过自己的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现在中学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如果我们的教师不具备起码的探究能力,又如何能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呢?  相似文献   

12.
<正>一、谈话导入,提示课题同学们,我们第二单元课文学的都是有关规则的文章,"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今天,我们继续围绕规则这一个话题,学习一个与规则有关的故事。板书课题:《美丽的规则》1.读题2.问:什么是规则?3.引导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想提什么问题呢?(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2)文中的"规则"指的是什么规则?(3)为什么说这规则是美丽的?……二、自主探究,读懂课文(一)初读课文,了解"美丽的规则"  相似文献   

13.
本真一点     
曾参加一次大型公开教学活动,听一位老师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老师板书课题后,问学生有什么问题,学生提了"你指的是谁?""这条鱼是什么样的鱼?""这话是谁对谁说的?""为什么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等四个问题,然后老师让学生读书回答。学生提的前三个问题,是只要读一遍课文就能弄清的,学生课前读过课文,应该知道。为什么还提这几个问题呢,迎合老师呗。  相似文献   

14.
要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就必须使教学“活”起来。学生情绪高涨和思维活跃,是“活”的重要表现。在课堂上出现这种局面,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精心地设计一些问题,做到以问引趣,以问激思。《捞铁牛》(五年制语文第六册第32课)是一篇讲读课文。在这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课堂提问是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也是优化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阅读课在培养学生理解能力的同时,教师不能忽视学生完全不懂或一知半解的问题,而应抓住教育时机,“问”到关键处,“提”在点子上,使学生真正有所得。曾经听过一位老师的课,这位教师在设计提问、处理问题方面的技巧给了我不少启示。请看这位教师教学《小虫和大船》(教科版小语三册)的片段:师:请同学们读课文最后一句话,并思考这里的“竟”字是什么意思。生:想不到的意思?生:“竟”在这里表示出乎意料。师:对。为什么小小的蛀虫“竟”毁了一艘大船?请同学们带着这个…  相似文献   

16.
正提问是教师在课堂上运用最广泛的一种方式,然而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现状却存在着随意式提问、泛滥式提问等情况,严重影响着语文教学的效率。如何有效提问,如何对问题进行合理的设计,成为当前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重点。一、问题的设计要具有概括性笔者去年参加了苏派语文的一个研讨会,听了《黔之驴》一课的教学,其中教师问了两个问题,我觉得比较有提纲挈领的作用。一问:文中哪些句子写驴?从哪些方面写驴?写了  相似文献   

17.
笔者曾听过一位教师讲授&;lt;伟大的友谊&;gt;一课,其中的一个教学片断让我感触很深.   教学中,这位教师在让学生自由读课文之后,启发学生提问.其中有一个学生站起来,问:“老师,插图中哪个是马克思?“教室里立刻哄堂大笑,显然,学生们觉得这个问题太简单、太没价值了.   ……  相似文献   

18.
在一次同课异构的片区教研活动中,三位教师都执教了《生命生命》一课。讨论会上,听课教师有一个共同疑惑:如此人文性浓厚的课文,为何对学生的熏陶却显得有点苍白无力?于是,我把评课变成了另一种方式的读课  相似文献   

19.
问课,究竟问什么?可问成败,可以是课堂的精彩一瞬,缘何精彩,也可以是遗憾一笔,遗憾何在;可大可小,大到问教学方式的转变,小到问一个单词、一个句子的导入处理;可深可浅,深到对教学方法的再思考,浅到对一个教学细节的再设计。许多教师十分注重课前的教学设计,而往往忽视了课后的教学反思。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我觉得“问课”是一种简单有效、值得推介的教学反思。当一个教师在走出课堂之际,在办公室偶坐片刻休息之时,不妨对自己刚刚经历的课堂教学作个简单的“回放”或“反思”,问上一二个问题,在备课本上或是在课本上注一注、写几句,抑或留住…  相似文献   

20.
心理学告诉我们:"思维永远是由间题哪些地方讲了雪中送炭,?你认为"雪中送开始的。'抓住课文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炭"一词用得好吗?为什么?它跟课文的中的问题,用"曲间"代替"直间",可以获得心思想有什么关系?这样的提间,新颖而不更佳的效果。平庸,容易激起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容易什么是"直问"与"曲问'呢?正如上海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市特级教师钱梦龙所说,"直向"者,死问教师经常注意对学生进行"曲问'的练也:"曲间"者,活问也。"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