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毛泽东邓小平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 ,始终把实现社会公平、提高效率作为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邓小平继承并超越了毛泽东的社会公平观。邓小平的社会公平观以效率为基础 ,坚持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 ,以效率促公平 ,以公平推动效率。邓小平的社会公平观 ,符合中国国情 ,科学地解决了在中国初级阶段条件下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 ,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提供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切实可行的价值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邓小平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始终把实现社会公平、提高效率作为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邓小平继承并超越了毛泽东的社会公平观.邓小平的社会公平观以效率为基础,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以效率促公平,以公平推动效率.邓小平的社会公平观,符合中国国情,科学地解决了在中国初级阶段条件下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提供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切实可行的价值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3.
公平反映了一个社会稳定性参数,效率则反映了该社会的发展性参数。从理论上分析,一个社会运行不仅要有动力机制,而且要有可靠的稳定机制,所以必须兼顾公平与效率。但在现实中,如何寻求公平与效率之间的最佳平衡点,走出一条公平与效率兼得、稳定与激励并举的现实之路?我们认为,关键在于目标调整与机制转换,在公平与效率这两大类目标中,改变以往公平与效率的交替系列,兼顾两者,并寻求两大目标的协调,即在保证最必要的公平程度的同时,最大限度提高效率。要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双重目标,就必须逐步建立和完善几个环节的社会机制——社会竞争机制、社会控制机制和社会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4.
“现实”是邓小平社会公平思想之逻辑基础。马恩“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一种原则设想的理想公平观;毛泽东脱离现实、对马恩教条化,导致了平均主义,也是“结果公平”的理想公平观。邓小平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恩和毛泽东社会公平思想继承基础上的超越,是立足于现实的社会公平观。以现实为逻辑基础,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同志坚持了毛泽东公平效率观的正确思想,科学分析了我国国情,提出了一个有中国特色的效率公平观思想。效率既指经济工作效率,也指整个社会系统的效率。效率不能片面追求高速度、高指标,而是速度和效益的统一。公平从政治上讲是政治权利的平等、规则的平等,经济上是指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平等,伦理上讲是人格上的平等。公平不能超越时代发展,不能急于追求无差别。社会主义的公平是先富与共富的统一,共同富裕是目标。在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上,效率是公平的基础,只有提高效率,才能实现高层次的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6.
公平与效率的问题是任何社会在其发展过程中都要面对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进行深入研究后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效率较高,所创造的社会生产力明显比其以前任何社会都多,但它在对公平问题的处理上却陷入泥潭。资本主义"公平"仅是"公平"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环,它在现实上集中表现为"资本"的公平,是资产阶级的乐园,具有明显的形式性、虚伪性。这种所谓的公平必然束缚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导致阶级之间的尖锐对立,资本主义社会将在其中灭亡。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公平"问题的认识给当代中国深刻启迪,告诉我们不仅要注意"效率",更要善待"公平",借以促进社会稳定,增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7.
文章在分析效率和公平的经济学和伦理学双重意义的基础上 ,认为效率与公平的实现要发挥市场与政府的作用 ,但必须看到政府与市场作用的发挥受到限制 ,提出利用社会道德力量弥补市场与政府在调节效率与公平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8.
论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及其模式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公平和效率虽然存在矛盾,但这种矛盾不是制度性的,二者都是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目标,在根本上是统一的。社会主义应保持公平与效率的均衡发展,而不能长期过于偏重一方。在当前贫富差距悬殊、社会不公问题突出的情况下,处理二者关系的正确方法是实行“公平与效率并重”的改革发展模式,为此要把建立完善社会公平的保障体系放在突出位置,在政策和措施上注重发展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效率公平、分配公平和社会保障公平。  相似文献   

9.
<正> 效率与公平是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所追求的双重目标,然而,这双重目标既是相互对立的,又是彼此统一的。能否处理好二者的关系,直接影响到一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在这个问题上,邓小平同志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公平效率观的正确思想,科学分析了我国的国情,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平效率思想。深入地研究这一思想,无论是对于全面理解邓小平理论,还是指导改革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邓小平的效率观 研究邓小平的思想,不能撇开毛泽东。在效率问题上,毛泽东提出了很多重要的思想。在微观上,他提出了生产要素的有效使用、提高产品的数量与质量、加快资金周转的生产效率问题;在宏观上,他也  相似文献   

10.
公平的含义既具社会广泛性,又具历史变动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多种分配方式决定了多种公平观的并存,不同公平观不仅具有社会并存性,而且具有个人并存性,这决定了社会公平观标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公平与效率矛盾的复杂性。我们在处理公平与效率二者关系时,要高度重视,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要选择适宜的方法,要加强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11.
社会公平是衡量社会全面进步的标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效率和公平的矛盾已经非常突出,公平问题已经上升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我们必须通过发展经济、实现效率与公平并重、调节分配政策和共享教育资源等方面实现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12.
教育公平是一个独立的发展目标——辨析教育的公平与效率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教育公平从社会正义、平等、自由、人权的价值中产生,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发展目标。我国教育理论界过于关注教育的公平与效率之争,是经济领域“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口号泛化的结果,也与我国“财政视角”的教育改革路径有关。教育的公平与效率问题应当具体分析,其冲突主要表现在教育资源的配置上。在义务教育阶段,公平与效率是高度一致的,但在入学机会问题上,主要是公平、公正的制度和政策设计问题,与效率无关。  相似文献   

13.
效率与公平对政治制约性根源于人们对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的追求,发挥利益的杠杆作用及实行社会的再分配是提高效率及实现社会公平的必要条件,掌握好社会竞争与社会差别的度,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以实现社会的最大利益。  相似文献   

14.
社会转型期,国家战略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向社会制度的完善,社会价值观亦由效率逐渐转向公平;相应地,高等教育在公平与效率两种价值取向之间,也逐渐倾向于前者,高等教育公平将成为转型期我国社会进步的基本价值观。我国高校招考制度改革应在社会转型期基本价值取向与高等教育价值观指导下,以制度公平为导向,充分发挥其促进教育公平与民主的社会功能,而这有赖于政府与高校的协同努力。  相似文献   

15.
茅盾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和主编《小说月报》期间,对弱小民族文学大力译介和宣传,并试图将弱小民族文学译介合法化或圣化。本研究借用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对茅盾的文学习性、所处场域关系和采用的圣化方式进行考察,阐释茅盾为何在译介方面如此专注于弱小民族文学。  相似文献   

16.
城镇化是我国未来20年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也是我国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中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仅仅依靠政府的投资远远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带来诸多问题。充分发挥私幕股权基金的作用有助于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的融资问题,既可以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又可以获取预期的经济效益,实现私募股权基金行业的更大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17.
茅盾不仅是著名的文学家,也是出色的编辑家。表现在他具有强烈的社会使命意识,追求鲜明的期刊个性和强化读者意识,成功进行期刊商业化运作三个方面。在大众文化迅速普及的今天,茅盾的编辑思想对文学期刊及报纸副刊编辑的改革,编辑如何深入社会底层,深刻地把握时代脉搏,体察人文心态,恰当运用编辑技巧与方法,把握作者、读者及所编期刊的关系都具有积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都市文化高度繁荣。面对“都市的漩流”,茅盾进行了全景式描绘和理性阶级分析。他一方面鞭挞了现代都市文明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灾难性冲击,一方面又对其进行了热情的讴歌。以《子夜》为中心,可以开掘出茅盾都市小说创作的诸多审美新质。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生产力思想中的积极视界为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生产力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但毛泽东生产力思想中的某些误区却使中国生产力的发展无法摆脱"左"的束缚。一方面,毛泽东充分肯定了生产力对社会发展的革命性作用,深切地把握了生产力系统构成要素。另一方面,毛泽东又夸大了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对生产力的反作用,以及作为生产力要素的人即劳动者的主观能动性。毛泽东生产力思想内容丰富,毛泽东既重视生产力的发展,又在相当程度上忽视了生产力的发展,对于生产力认识上的积极视界和误区,凸显了毛泽东生产力思想的悖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