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0 毫秒
1.
"实业论"和"生计论",是两种经典职业教育目的论,深刻影响了中国教育实践,随着时代变化也日益暴露出其理论缺陷。重新审视它们,并揭示它们对现实职业教育的启示,甚为必要。培养实业发展人才是"实业论"职业教育目的的核心理念。考察"实业论"职业教育目的发现:它存在目的单一、对教育地位认识不恰当等问题,不利于教育和社会的健康发展,职业教育应该属于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其社会价值。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学生,是"生计论"职业教育目的的核心。考察"生计论"职业教育目的发现:它旨在为将来职业做预备,容易陷入单纯的技能训练,不利于人的健康发展,职业教育应该采用教育的方法才能实现技能和人格的同时发展。对经典教育目的论的批判提供了三点启示:职业教育要具有时代的特点;职业教育要具有教育的内涵;职业教育要重视教育对象的现实生命的完整性。现代职业教育应该具有教育的底蕴。  相似文献   

2.
近代职业教育思想起源于清末的"实业救国"思潮,历经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实业教育逐渐演变为职业教育,同时职业教育又衍生出职业学校教育、职业指导、职业补习教育等,理清职业教育类概念之间的关系,对于深入理解职业教育的本质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3.
职业教育思潮的传播,现代技术人才匮乏,实业教育的发展困境为实业教育转型创造了条件.实业留学生是推动实业教育转型的主力军,他们怀抱“实业救国”的信念,在国内传播西方职教思想,创新职教理论;投身职业教育实践,推进职业教育本土化;参订新学制,催生职业教育制度转型;推动了实业教育在理论层面、实践层面和制度层面成功转型.留学生位居教育改革的决策层,“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目的定位,民间留学生力量的成熟等为当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蒋维乔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他对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近代职业教育思潮中,他认为普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基石,并热心女子职业教育,倡办实业补习学校,强调实习课程,他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促进了当时职业教育的发展。研究他的职业教育思想,对当今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近代以来,教育思潮迭起,不断涌现的各种教育概念让人眼花缭乱.试图对"实业教育""职业教育"两个基本概念的形成、演变、运用及社会文化影响进行分析,以揭示近代历史变迁中职业教育的特征,为理解职业教育和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变革提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6.
胡适职业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他针对实业教育与时代脱节的状况,力图以学制改革确立职业教育地位,主张职业教育要适应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需要、适应地方发展需要、适应学生个性发展需要。胡适职业教育思想是当时中国社会进化呼唤下的产物,美国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是它的主要理论渊源,同时其自身的求学经验也为之提供了有益启发。胡适推动建立了适应"时势之需"的职业教育体系,促进了当时西方先进的现代职业教育思想在中国的普及,也开启了以人为本的职业教育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1922年《壬戌学制》正式改称实业教育为职业教育,改旧制甲种实业学校、乙种实业学校为职业学校。以职业教育取代实业教育并非仅为名称上的变化,实际上体现了社会对职业教育内涵、功能以及地位认识的不断深化。职业教育取代实业教育与当时社会主导思想的变化、职业教育家自下而上的推动以及欧美职业教育思潮的影响相联系,这一历程加强了职业与教育、社会及个人的联系,变革了劳心胜于劳力的教育传统,并借助学制的改进推进了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张謇是清朝末年的一个状元,中国近代特定的历史和社会环境,使他走上了状元办厂兴学的道路,他从“实业辅助教学”,“教育改良实业”的总体思想出发,在大魁在下后以极大的热情和毅力投身实业与教育,谋求以实业,教育救国,几十年间,他不仅创办起了包括农,工,商,运输,银行的“南通实业”体系,开拓了南通发展近代工业的道路,而且创办了几十所不同门类,不同层次的职业技术学校,基本上实践了他们自己所提出的“实业之所至,即教育之所至”的理想,作为中国职业教育的开拓者,他那独具特色的职业教育思想与实践,对于今天仍极具借鉴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近代乱世中,黄炎培忧国家之忧,努力寻求救国出路。在其职业教育思想形成之前,他力图通过教育达到救国的目的。于是,他积极投身于新式教育、实业教育。 ●1917年,黄炎培倡导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他的职业教育思想逐步形成。此后,他将热情倾注于职业教育工作上。 ●在多年的职业教育实践中,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慢慢成熟,最后形成体系完整的“大职业教育主义”观。  相似文献   

10.
周学熙的一生跨越清末、北洋、民国三个时期,他在创办民族工商业和实业教育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与张謇齐名,被学界誉为"南张北周"。周学熙在"兴工"和"兴学"的过程中形成的职业教育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开一代新风的意义,而且对于探讨当代职业教育的发展之路也具有极为珍贵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1.
段玮玮 《职教通讯》2011,(15):59-61
盛宣怀除了为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外,对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更是起到一定作用。他的职业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洋务运动的实践中,强调"实业教育":教学内容上注重实用和理论联系实际,专业设置上注重实际需要,学生就业上注重解决人才的出路。这对现实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职教论坛》2012,(25):59
张宇在《天津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中撰文分析了20世纪前20年我国教育界从习用"实业教育"到"职业教育"转化及其原因,并对此进行了评价。"职业教育"正式取代"实业教育"是以1922年"壬戌学制"的出台为标志。作者把1901年到1922年的称谓划分为三  相似文献   

13.
近代学者对于所处时代"职业教育"内涵的理解莫衷一是.如果从职业教育的意义 、职业教育的目的和职业教育的范围,反观近代学者所阐述的"职业教育"的内涵,认为近 代职业教育的内涵应从实然与应然两个层面进行理解.并从职业教育与实业教育的关系,职 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关系以及职业教育与文雅(文化)教育的关系的阐述中,希求加深对于近代职业教育内涵的把握.  相似文献   

14.
张謇基于救亡图存、富国强民的时代需要,主张教育救国、视教育为国家富强的根本,表现了清末以来鲜明的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在具体的办学实践中,张謇强调师范生人格的培养和教学实习的重要性,倡导"师范先行"的师范教育独立系统;主张"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凡事必求其适"、"德行必兼艺而重"、"学必期于用,用必适其地"等,形成了以求实业之实用为目的的近代职业教育理论。张謇在一定程度上开创了中国近代民办职业教育、民办师范教育的先河,对中国教育,尤其对江苏地方教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成为清末民初中国教育史,尤其是江苏地方教育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教育家之一。  相似文献   

15.
安培 《教育与职业》2022,(14):72-78
张謇是我国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是近代职业教育的奠基人与开拓者。民族危亡之际确立“实业救国”“教育救国”人生理想,在职业教育办学实践中形成“教育救国、振兴实业、保障生计”的职业教育宗旨,形成“实业教育作为类别教育”“父教育、母实业”“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注重实践、学以致用、知行并进”“以实业挹注教育”等深刻反映职业教育本质规律的前瞻性思想,表现出深刻的国家性、实用性、实践性特征,对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6.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发展轨迹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炎培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人士,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他的职业教育思想从"实用主义教育"到"职业教育"、"大职业教育主义",直到"民主主义教育",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他的丰富的职业教育思想为我国当前的职业教育发展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代实业教育主要不是经济发展的产物,而是靠强烈的实业救国思潮推动产生和发展起来的。1922年,壬戌学制正式以“职业教育”一词来取代“实业教育”。“从实业教育”到“职业教育”,并非名称的简单转变,两者在教育宗旨、教育目的(人才培养规格)、课程开设、办学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等方面有显著差异,体现出中国职业教育在发展中面临的不同历史使命和不同的发展特色。  相似文献   

18.
晚清职业教育法制萌芽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法制是在清末年产生的,旧教育的衰败、实业教育思想与实践的兴起等为职业教育法制的产生准备了必要的条件.<钦定学堂章程>和<奏定学堂章程>的出台标志着初具现代意义的职业教育法制的开端.晚清职业教育法制是内忧外患下的产物,是"中体西用"的价值观的贯穿,遵循思想先行、实践基础、法制建制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居于我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先驱地位的杨贤江,在他短促的人生历程中,其职业教育思想与当时中国的政治形势密切相关.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过程。他早期翻译了多篇介绍外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文章,认为“实业教育或职业教育占有近代教育之中心地位”;1930年2月出版的《新教育大纲》,则反映出他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有了很大的不同,他不赞成“片面溢美资本主义教育的所谓劳动化(或生活化)、科学化、平民化(或民众化与社会化)、中立化(或公平化)、国际化(甚至和平化)”,认为“靠职业教育救国,简直是笑话”。  相似文献   

20.
我国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历史透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职业教育经历了实业教育、职业教育、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新职业教育等阶段,其吸引力呈现出高-低-高-低的轨迹。总体而言,历史上我国职业教育吸引力主要是靠奖励出身、统一分配、对口升学等外生因素拉动的,职业教育的本体价值没有得到有效体现。因此,要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须让职业教育回归本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