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的呼吸》一课(小学《自然》课本第四册)的第一部分,说的是人为什么要进行呼吸?人利用吸进身体里的空气干些什么?这一部分的内容比较抽象,课本上列出了一张吸进的空气与呼出的空气成分对照表,由于没有安排实验验证,学生不易掌握。为了激发学生思维,帮助理解,我们设计了下面的实验: 1.准备好两杯澄清的石灰水,请一个学生用嘴通过导管对石灰水吹气,另一个学生用小打气筒向另一杯石灰水打入空气,要求全班同学注意观察两杯水出现的不同情况。学生很快就能判断出:人呼出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说明它含的二氧化碳气比空气要多得多。 2.用嘴对一块干玻璃呵气,再用打气简向另一块  相似文献   

2.
<正> 在做《生理卫生》关于验证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的实验时。我补充了进一步来证实呼出气比吸入气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的内容,从而验证人体呼吸时气体成分的改变。 1.取甲乙两只小烧杯,分别加入等量的澄清石灰水。用干净的玻璃管向甲烧杯石灰水内吹气,观察石灰水是否发生浑浊现象;用打气筒向乙烧杯石灰水内打气(注意气不可打得过多过猛),观察石灰水是否发生浑浊现象。 此法中可让学生思考:打气相当于人体什么生理过程?乙烧杯中的打气实验对于甲烧杯的吹气实验起  相似文献   

3.
中师(生物学)第二册有这样一道习题:根据CO。在澄清的石灰水里能使石灰水变混浊和q能助燃的道理,利有关的用具来设计两个小实验,证明人体呼出的气体比吸入的气体中含有的COZ多,而氧气少(提示:可用吹气排水法收集呼出的气体)。我们通过实验并得到了如下的结果。一、证明呼出的气体比吸入的气体COZ多用吹气排水法收集一瓶呼出的气体,向瓶内倾倒少量澄清的石灰水,经振荡后石灰水变混浊,而向另一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加人澄清的石灰水后振荡,石灰水不变混浊,说明呼出的气体中比吸入的气体中COZ多。二、证明呼出的气体比吸入…  相似文献   

4.
初中《生物》第二册生理部分“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的实验中 ,教材的设计是准备甲、乙两支试管 ,分别加入澄清的石灰水。然后甲试管静置空气中 ,乙试管则用玻璃导管向石灰水中吹气。这样 ,甲、乙两试管可比较性较差 ,学生不容易得出清晰、正确的结论。不妨这样去做 :准备甲、乙两支试管 ,分别加入等量澄清的石灰水。让两名学生分别同时向甲试管的石灰水打气 (用专供篮球、排球等充气的打气筒 )和向乙试管的石灰水中吹气 (用玻璃导管 )。一段时间后 ,可见乙试管中的石灰水变混浊了 ,而甲试管中的石灰水却无此现象。指导学生分析 :同样是“…  相似文献   

5.
刘燕 《生物学教学》2001,26(12):21-21
《生物学教学》2 0 0 0年第 7期刊登的“验证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实验的改进”一文 ,对中学教材中验证呼出气体中含有较多二氧化碳的实验改进为 ,在人向澄清石灰水杯内吹气时 ,用气球向另一石灰水杯内吹气。该改进实验通过比较说明问题 ,比教材直接向澄清石灰水吹气有改进 ,但依旧缺乏科学的严密性。因为由人和气球向石灰水吹气 ,排气量难以控制 ,无法说明两者排出的气量相等 ;而两者吹出的气量不等 ,是不能说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较高的。即使呼出气体的二氧化碳含量与空气的相等甚至偏低 ,只要进入澄清石灰水的气量大 …  相似文献   

6.
一、以对比实验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新课伊始 ,首先让学生做一个对比实验 :l号和2号试管中盛的是等量澄清的石灰水 ,一位同学用干净的玻璃管向 1号内吹气 ,另一位同学用大滴管上的胶皮头向 2号内压入空气 ,然后观察现象 (1号浑浊 ,2号无变化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得出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比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多的结论。之后设问 :外界的氧气是怎样进入到体内的 ,体内的一氧化碳又是如何排出体外的呢 ?由此导入新课。这样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二、启发诱导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的…  相似文献   

7.
<正> 用干净的玻璃管,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了人体内呼出的气体中含有CO_2。要知道呼出气体中CO_2。含量是多少2可让一定量含CO_2的气体样品通过石灰水过滤,再把过滤后的气体收集起来。得到过滤后气体的体积量,通过下式计算即可求出样品中CO_2所占的百分含量。  相似文献   

8.
问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吗?答在初中化学里.检验二氧化碳的常用方法是使之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但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并不一定是CO2.因为把无色的SO2气体通入到澄清的石灰水里也会生成白色的亚硫酸钙沉淀而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SO2+Ca(OH)2=CaSO3+H2O。可是CO2和SO2的物理性质并不完全相同,如CO2没有气味而SO2却有刺激性气味。因此,正确的说法应该是: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的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问二氧化碳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支持燃烧吗?答初中化学课本中说:二…  相似文献   

9.
中学《生理卫生》第五章呼吸系统的实验和实习,安排了三个内容。实验内容1.验证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课本73页第4行的实验设计是用干净的玻璃管向石灰水内吹气,观察石灰水是否发生浑浊现象。如此设计的实验做法,与小学自然第四册第14页作业描述无异,实验结果只能表明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但是否“较多”;与什么相比,“较多”:是否与吸入的空气相比,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就本实验而言,并没有得别证明。这是疑问一。  相似文献   

10.
按教材上介绍的方法进行实验时,我们常在盛有氧化铜的直玻璃管前,增加一个盛有澄清石灰水的洗气瓶,让学生清楚地看到一氧化碳气体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而在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后,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了,这证明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的产物中有二氧化碳。运用这种方法做实验,虽然现象比较明显,但步骤太多,浪费时间,现对此装置改进如下(图1)。实验步骤:1.用排水法收集一瓶一氧化碳,用玻璃片盖好备用,预先配好一个胶塞,胶塞上有一细铜丝,下面绕  相似文献   

11.
验证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较多的二氧化碳。如果按教材的设计做只能得到:呼出的气体中遇到澄清的石灰水能较快地使之浑浊,说明呼出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但不能说明它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笔者认为这样设计是不妥  相似文献   

12.
初中生理卫生呼吸系统“体内气体的交换和运输”一节有一个验证实验“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此实验是一个必做实验。在实验中教材沿用经典的方法:用吸管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直到产生混浊为止。此实验的设计是针对课本和教参中有关数学统计和图解示意图...  相似文献   

13.
二、实验仪器药品 CO_2气体发生器;导管;双孔塞;试管;大理石;稀盐酸;饱和Na_2CO_3溶液;澄清石灰水。 三、实验现象 当CO_2气体通入盛饱和Na_2CO_3溶液的试管1时出现浑浊;盛澄清石灰水的试管2由澄清变浑浊再由浑浊变澄清。  相似文献   

14.
《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实验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生物第二册第六章第二节的内容。其目的要求是:验证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其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从实验装置和实验结果显然可知,本实验只能检验呼出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不能检验吸入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图1原实验装置澄清的石灰水甲乙吹气图2改进后的实验装置的多少。怎样去比较吸入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与教材中【看一看,想一想】相吻合呢?若教师简单地按照教材程序进行,总觉得有些缺陷,而且导致学生只能机械地听信吸入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少,却…  相似文献   

15.
敢于言败     
高乃定 《师道》2004,(5):26-26
教学人教版自然第十册第七课《二氧化碳的性质》时,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认识了二氧化碳的性质: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气体,它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在认识到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时候,学生把澄清的石灰水倒人装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振荡过后  相似文献   

16.
中学《生理卫生》第五章呼吸系统的实验和实习,安排了三个内容。实验内容1.验证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课本73页第4行的实验设计是用干净的玻璃管向石灰水内吹气,观察石灰水是否发生浑浊现象。如此设计的实验做法,与小学自然第四册第14页作业描述无异,实验结果只能表明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但是否“较多”;与什么相比,“较多”:是否与吸入的空气相比,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就本实验而言,并没有得别证明。这是疑问一。实验内容2.肺活量的测定。课本73页第7行“迅速……用力吹气”的实验指导,“迅速”两字,为什么?这是疑问之二。因为肺活量的概念不同于时间肺活量的概念,肺活量测定时并不限制呼气的时间,只需作最大限度的  相似文献   

17.
实验检验碳酸饮料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通常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取一瓶雪碧等碳酸饮料摇晃一会,然后打开瓶盖,使瓶内气体冲出,再把一块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片放在瓶口上方,或把内壁沾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倒扣在瓶口上方,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含有二氧化碳。另一种方法是,用注射器从瓶中抽取气体,然后把该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来检验二氧化碳。第一种方法的不足是,打开瓶口后,气体冲出很快,散逸较多,若实验节奏把握不好,现象会不明显或无现象出现,况且这种方法用的石灰水量太少,不利于观察现象变化;第二种方法较第一种方法要好些,但也需要多步操作才能完成实验。我们经过分析研究,找到了更加简  相似文献   

18.
在高中化学碳酸盐与碳酸氢盐溶解度的教学中,由于学生在初中学过往澄清的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首先变浑浊,然后变澄清,这一观念在学生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在讲解碳酸氢钠溶解度小于碳酸钠时,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本文仅就这一问题进行反思与重构,结合实验教学谈一点自己的看法。1原有的思维定势在初中化学教材中“实验二氧化碳的性质”在一个试管中注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通入二氧化碳,发生什么现象?继续通入二氧化碳,又有什么现象发生?如果试管里的液体变得澄清,用试管夹夹住试管进行加热,又有什么现象发生?解释这一系列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CO和COZ在分子组成上虽只相差一个氧原子,但其化学性质差别却很大,现列表比较如下:根据CO和CO;化学性质的差异,可进行CO和COZ的检验、鉴别与除杂。例1如何鉴别CO和CO人解析()用澄清的石灰水鉴别。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二氧化碳,不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一氧化碳。(2)用点燃的方法鉴别。能燃烧的气体是一氧化碳,不能燃烧的气体是二氧化碳。(3)用氧化铜并加热的方法鉴别。将气体通过氧化钢并加热。若氧化钢由黑色变成红色,则该气体为一氧化碳;若氧化铜不能由黑色变为红色,则该气体为二氧化碳。(4…  相似文献   

20.
多年来中学教学中一直有这样的说法:将C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澄清石灰水逐渐变浑浊;继续通入CO2,浑浊液又转变为澄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