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媒介现实来源于社会现实,却不等同于社会现实。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政论家李普曼就在《公众舆论》一书中提出"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的概念,意指媒介建构的现实不是对客观现实"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产生了一定的偏移。20世纪六、七十年代相继出现的议程设置理论和框架理论也都证实,媒介对于客观世界的呈现过程,就是意义的建构过程。上个世纪80年代,荷兰学者梵.迪克将话  相似文献   

2.
大众关于粉丝的印象,大部分来源于媒介的呈现,粉丝的媒介形象以存像的状态连接着客观现实与主观想象,成为大众认识粉丝的重要渠道与参照框架,但媒介建构的粉丝形象并非简单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局部地反映某些事实.本文从媒介呈现和主观现实两方面入手,探究传统媒体、商业媒体、自媒体如何呈现粉丝媒介形象并最终给大众留下.主观想象,研究发现媒体所建构的粉丝形象是政治力量、经济力量整合的结果,而大众的主观现实带有时代烙印和主观情绪,造成粉丝的负面形象深入人心,引发圈层代际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3.
现代传媒的高度发展使人们生活在三种不同的现实之中,其中从媒介现实到受众现实是传播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自80 年代兴起的框架研究近年来在国外已广受重视,为研究媒体与舆论关系建立了一个新典范。本文选择国内媒体报道北约轰炸我驻南使馆事件为个案研讨主题,首先对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上海东方电视台三家电视台的相关报道进行内容分析,以探究各电视台的新闻框架。随后,我们又进行了电话问卷调查,试图了解公众团体接收媒体报道的特殊框架为何。最后通过比较新闻框架与受众框架,证实了我们的预先假设:新闻媒体在反映客观现实的特定事件时,会固定呈现此一事件的特殊部分;受众在阅听新闻媒介报道时,也会依照过去经验表现出一定的面向,从而形成媒介框架与受众框架的趋同、协商或对立,实现三种现实间的转换与互动。  相似文献   

4.
肖萌 《视听》2023,(5):25-28
从媒介环境三层现实的角度出发,对“后真相时代”形成的原因进行探析可以发现,客观现实与网民之间客观存在着区隔,导致网民通过学习和媒介两种渠道认知客观现实,缺乏亲身体验,真实性难以得到保证;媒介现实受到算法、从业者、事件相关者现身说法的影响,导致偏离客观现实;受众选择与传播信息时具有主动性,包括对多元信息的选择、情感的驱动、对现实世界的态度。因此,对从业者的再教育和对网民媒介素养的培养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5.
管登峰 《新闻世界》2012,(6):202-203
本文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媒介现实为研究对象,以上海为地域范围,针对2012年两会这一话题,采用内容分析法,通过媒介议程和媒介倾向两方面的研究,分析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与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在媒介现实上所呈现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理解媒介现实的两种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究竟还能不能客观再现社会现实的事实真相?这促使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媒介现实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针对目前国内新闻传播理论对于媒介现实的各种看法,本文试图整理出一个有助于理解媒介现实与社会现实关系的相对清晰的理论图谱.本文将首先尝试勾勒出理解媒介现实的两种范式.即实在论和建构论.并描绘出各自的理论基础、特点和边界,然后在此基础上,阐述社会建构理论对于理解媒介现实和新闻生产过程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大众媒介使用自己的话语视角和传播目标对农民工进行报道,从而建构了农民工的拟态现实,这种拟态现实带有明显的理想化倾向。但农民工的现实与大众媒介之间的拟态报道,使得农民工群体被设置为隔离的报道地位。这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  相似文献   

8.
当信息传播技术进入自媒体时代,媒体变成了真正意义的"大众传媒",公众媒介素养普遍缺乏的问题得以凸显出来。这种状况不仅与当下媒介传播业态不相适应,而且与现代化国家和社会治理的需要,党的舆论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需要,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相适应。坚持创新性和持续性相结合,充分利用多种平台和多重路径,形成综合效应,是当下培育和提高公众媒介素养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9.
在适应全球市场的发展需要的过程中,我国媒介组织形态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和调整,这些变化,使得我国媒介组织自身的管理随之也发生了变化,并暴露出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增强现实媒介在出版应用中的逐步深入,它对传统出版的颠覆性影响已初显端倪.本文以媒介进化理论为基础,全面考证增强现实媒介的历史进化过程,提出增强现实媒介对出版内容实现了共同创造、融媒体表达和跨空间呈现的表现方式,这种改变必然赋予出版新的内涵和生命.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互联网逐渐成为人们生活和沟通的平台和方式。目前,关于增强现实媒介的研究,追踪技术的现实和技术的优势问题,是一种发展的趋势。本文主要研究媒介增强现实的基本概念,提出增强现实媒介的新闻叙事创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媒介技术全方面发展的当下,社会的媒介化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所在。本文主要阐释了布尔迪厄场域视角下媒介化社会的发展概况,在尝试归纳媒介化社会的内外流变与现实挑战的同时,明确了应重视新闻伦理建设和重塑边界的媒介化社会发展新规,并对应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大众传媒权力扩张、全球传播格局失衡和主流媒体话语偏向让"媒介霸权"成为当下热门批判话语.本文拟从媒介立场展开理论溯源,揭示媒介霸权的理论开拓者、建桥者和领跑者;从媒介角度分析其权力构成,发现依附性权力、生产性权力和资源性权力在媒介霸权中的运行;以媒介为起点考察其现实向度,呈现学界对媒介作为帝国霸权、话语霸权和技术霸权的研究取向;在此基础上,指出"媒介霸权"诸权依附、合谋、扩散、自然化的特征,并主张针对上述特征理性而系统地展开媒介霸权理论研究,同时为在实践中提升跨文化、跨国际、跨媒介、跨阶层的媒介霸权批判和回应能力提供学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新闻的获取是人们与外界环境进行沟通交流的主要表现之一,更是人们实现自我认知提升的一种重要途径。而我国的电视新闻作为新闻传播的一种主要媒介,其发展却受到本身电视新闻组织内部与外部环境的双重影响,使得电视新闻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许多的困难,这些困难制约着电视新闻正常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沈爱君 《今传媒》2016,(2):45-47
争议性新闻事件的报道一直都是媒介关注的重要主题.本文通过对争议性事件、框架理论等概念的梳理,从传统媒介理论如议程设置理论、编码—解码理论视角出发,分别讨论了争议性事件报道中媒介框架与受众框架的呈现方式以及二者之间的差异,提出了媒介框架与受众框架之间进行有效互动的必要性和相应的互动策略,从而为争议性新闻事件的报道提供理论参考和对策依据.  相似文献   

16.
传播学的现实关怀与思维方法--马特拉访谈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马特拉是法国著名的传播学家,法国批判学派的代表人物.其学术著作十分丰富,其学术思想在法国、欧洲和世界传播学界都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访谈,广泛地探讨了当前传播学界的热门话题大众文化的作用、媒介国际化、传播与政治、媒介权力、西方各传播学派的异同、传媒发展方向、新闻自由、媒介作用……其中不少见解很有新意,给予我们很大启发.  相似文献   

17.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媒介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过去,媒介与社会现实处于协商、对抗式的关系中,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受众有了更多的主动权,一个突出表现即是参与式传播。文章通过这一线索的梳理,为我们认识媒介和社会建构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范式。  相似文献   

18.
刘颖 《东南传播》2012,(1):40-42
培养理论认为,媒介内容会对受众对于社会的认知产生影响,甚至上升到态度以及行为层面。在当前的社会舆论中,媒介事件往往是舆论的起点,甚至决定舆论的方向。因此,大众媒介对于媒介事件建构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以曾发生的西外"阅卷门"事件为案例,对其报道内容进行内容分析,分析其建构的"象征性现实",并且检验其与客观事实的差别。  相似文献   

19.
陈呈  何志武 《编辑之友》2023,(5):93-101
媒介记忆研究业已成为一个具有传播学面向的交叉研究领域,但其研究范围的宽泛和驳杂也导致媒介记忆研究的理论旨趣分散,缺乏兼具传播学视角和解释力的理论分析框架。文章借助媒介学的研究方法,将媒介视为技术—文化的二元整体,摒弃了传统的二元性,以实践取向的过程性视角将媒介内容与媒介形式对记忆机制的影响同步纳入分析框架中,同时,基于互动性的物质性内涵来理解媒介形式对记忆机制的影响,进一步补充完善媒介形式作用于记忆实践的具体方式。  相似文献   

20.
新闻自由是社会制度、政治压制、文化浸润等综合因素的反应,西方新闻自由的现实表达始终摆脱不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框架以及市场逻辑的纠缠。本文将从西方新闻自由的历史逻辑入手,结合西方新闻自由的现实悖论来充分地研究西方新闻自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