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宜宾学院学报》2016,(10):75-82
先秦之礼乐殊途而同归,都是由原始宗教仪式和风俗习惯上升为国家制度而被赋予了宗法等级性质。这种性质内化于人心是先秦礼乐思想发展的重要线索,先秦儒墨两家围绕礼乐的论争便是围绕这一线索展开的。儒家从统治阶级的角度出发,认为宗法等级是自然之理,应当强化相应的内在情感,同时也强调内在情感重于外在形式;墨家从其平民立场出发,主张改进葬礼、取消礼乐的宗法等级性,但囿于天、鬼观念又不能完全抛弃礼乐的外在形式。儒墨礼乐论争的焦点在礼乐宗法等级性的存废问题和情感与仪式之间的矛盾两个方面,它们各有所得,对礼乐和礼治思想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礼乐文化是沂蒙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临沂出土的大量编钟见证了先秦时期礼乐制度的兴盛。先秦时期临沂地区已经受到了来自中原礼乐文化的强烈影响。成为礼乐文化辐射到的一个重要区域。而现存的民间鼓吹乐透露出礼乐观念在民间的延续。无论是临沂出土的先秦编钟还是现存的农村礼俗用乐,均反映了礼乐制度、礼乐文化对临沂地方文化的深远影响。礼乐文化跨越历史至今犹存,理应是沂蒙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成人”之学是先秦儒学的理论归宿,先秦儒家的美育思想即筑基于此.为了应对“礼坏乐崩”的时代困境和王朝危局,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对周代礼乐文明深自反省,强调礼乐教化的情感性因素,力求从中发掘出仁的精神,以契合普遍性的心理原则的方式化强制性的伦理规范为人情日用之常.儒家的“成人”教育,实际上就是审美教育,旨在“教之以人伦”“文之以礼乐”,从而达成审美人格的培塑和“礼乐文成”的公序良俗的最终实现.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论证用“巫文化”分析先秦社会之可能性与必要性的基础上,剖析了“巫史传统”的范畴及意义;分析了“巫史”的神职特性与王权监督功能,以及它如何使得先秦巫风在神性之外逐步具有理性化和世俗性特征,促成了中国独特的礼乐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5.
先秦以来,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强调宗法秩序的礼乐文化,目的在强化不同阶层对封建统治秩序的认同与尊重。伴随着文明而产生的戏曲萌芽,最初既带有娱神和娱人的色彩,同时也受到礼乐文化的制约。而随着戏曲的不断发展和逐渐成熟,戏曲越来越多地承载着礼乐文化的精神内涵。焦循作为著名的戏曲理论家,一方面能够自觉地认识到戏曲的礼乐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形成了偏好"真实感人"的审美倾向,进而揭示了戏曲中礼乐内涵的认知作用,强调戏曲通过呈现历史与情感的"真实",实现"礼"之示范和"乐"之感化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6.
礼乐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本文藉由探讨先秦时期的礼乐思想,寻求诸子的乐教观点之差异,寻求适合当今社会环境及多元文化下的音乐现象和理念,以期在经济飞速发展但精神贫瘠的今天,给人们以精神上的追寻和美的感受。  相似文献   

7.
礼乐的出现是人类由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礼乐教化思想也是儒家思想的精神内核。先秦儒家礼乐教化思想是儒学的源头,其内容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瑰宝,是光大中华传统文化魅力的思想智慧。反思其当代价值,先秦儒家礼乐教化思想是增强教师道德意识、培养教师和谐人格以及形成良好教师文化的重要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8.
礼乐制度是以“乐”从属于“礼”的思想和制度。“礼”,即宗法制和等级制互相结合的礼仪;“乐”,即音乐,观其设立之根本目的,意在对民众进行思想教化。明清时期的礼乐制度高度成熟,不仅完善了宋元时期“本人性情,礼乐兼有”的礼乐观,而且在意识形态上更加细化。本研究以《清史稿·乐志》作为切入点,运用比较音乐学的研究方法,刍议明清时期礼乐制度的时代形塑,同时对明清时期礼乐制度所蕴含的时代思想及流变特点进行阐述,继而讨论礼乐制度在明清时期的形成、转型与嬗变。  相似文献   

9.
刘娟 《唐山学院学报》2013,26(2):26-29,63
《毛诗序》之作者及成书,自古争论颇多,很多诗义解读于今看来颇为牵强,这种解读方式与先秦时期诗三百的结集方式及用途有关,诚如清魏源所云:"夫诗有作诗者之心,而又有采诗、编诗者之心焉。"毛诗序"概念虽晚出,但其基本内容及核心观念在先秦已形成,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周代礼乐文化,《毛诗序》的形成非一时一人之力,乃是周太师及后世儒家学者基于儒家话语系统不断损益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以礼乐教化治国平天下是先秦儒家的核心思想,董仲舒继承这一传统。在汉代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宜于世”的新主张,从“性待教而为善”、“人成之以礼乐”、“乐为应人制之”等方面重申儒家礼乐教化的相关见解,显示出汉代新儒家的理论特色。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乐教传统始于周朝。乐教重视音乐、舞蹈、诗歌等艺术形式对人们的政治教化作用,激发人的情感,能促进人们健全人格的养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激情教学将音乐引入课堂,是传统乐教理论的现代运用。乐教理论对思政课激情教学的艺术形式和开展方式等方面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关于音乐功能的研究已经延伸到社会教育的方方面面.而从音乐与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之间存在.的联系,以及音乐还具备较为完备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这两个层面对音乐功能的研究进行拓展,希望对于我国新时期音乐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中学音乐教育具有育人性、审美创造性、社会实践性、愉悦性的特点,在音乐教学中应运用这些特点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当前中学音乐教学边缘化,思想政治教育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部分音乐教师素质不高,思想政治教育落不到实处。对此,应巩固素质教育地位,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打造专业师资队伍,提升教师职业素养,以便在中学音乐教学中更好的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4.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全面实施“课程思政”的育人指导方针,对“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在音乐课中的融入进行多方面的探索。文章从课前准备、课程实施、课程反思三方面,挖掘日本音乐《樱花》、印度尼西亚音乐《星星索》中的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以坚定学生的民族音乐自信和民族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5.
《乐记》是中国古代最系统的一部专门论述音乐问题的著作,它秉承儒家美学的重要思想,对乐的根源、本质、以及审美特征、乐的功能、礼乐关系等都做了具体、深入的论述。《乐记》是对我国先秦时期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总结与发展,其音乐美学思想是"礼乐"思想,"乐"从根本上来说要为"礼"服务,突出表现音乐的社会政治功能和伦理功能。在"礼乐相生,乐政相和"以及儒家"中和"之美的基础上,《乐记》多层次论述了音乐的基本审美评价标准——"和",其对"中和"、"平和"、"和合"之美的追求渗透于全篇之中。  相似文献   

16.
在汉初政治转型进程中,贾谊对秦代和汉初道德危机进行了深刻批判。他倡导礼治建设,呼吁严明朝藩秩序和强化社会伦理控制。为了实现对君权的规范制衡,他提出学礼、习经并重的君储教育制度,发展先秦儒家的师友君臣论,强调了天谴和民本观念对君权的约束。针对黄老无为治道的积弊,贾谊推崇进取有为的政道原则,化解伦理与事功之间的矛盾,为朝廷制藩削藩寻找伦理合法性。贾谊是汉代反思秦政最有力度的批判家、倡导伦理复兴的儒家功臣和促成向伦理政治转型的思想先驱。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宇宙观、人生观、人性论、价值观、政治观等五方面对先秦诸子关于人生问题的观点进行综述,探讨了墨、儒、道、法等诸子对"人"之为人的诠释和剖析。运用辩证思想和科学的历史观,揭示了先秦诸子对人生问题的独到见解和启发意义,同时也指出,只重目标而不重进行方法的哲学思想,乃是先秦诸子的共同缺点。  相似文献   

18.
Ho Wai‐Chung 《Compare》2004,34(2):231-249
This study compares the music taught and its associated cultural values in Shanghai and Taipei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Both owe their cultural ascendancy to traditional Chinese music and western musicology. How do the music education systems of these two Chinese communities reflect their respective public cultures and political ideologies? Data from a sample of 3204 Shanghai and Taipei Chinese school students showed that tensions between classroom music activities and pupils' musical preferences arose from the difficult preservation of cultural and political identity in both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 Dilemmas concerning the use of music for patriotic and ideological purposes are also discussed in this study.  相似文献   

19.
高校青年教师理想信念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准确掌握和了解高校青年教师的政治思想现状,我们采取了匿名问卷调查、专题研讨会和个别交流等多种形式,随机调查了天津科技大学25-40岁年龄组青年教师的思想状况,总结和分析了当今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方面的现状和原因,提出建设具有针对性、高效性和易接受性的新型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和模式,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艺术院校应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艺术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创新,强化艺术类教师思想政治学习意识,提高艺术类教师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形式,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专业教学和专业实践,通过音乐创作、美术写生、戏剧创作、舞蹈表演、摄影创作、电影编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