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说起纪录片,我记得曾在一杂志上看到一位编导说过的这样一句话:“做纪录片与其说我在拍别人,倒不如说我在拍自己,在拍我的感受,我的心。纪录片要用心灵去滋润,用自己的情感去认同,心灵没有受到触动,情感不曾掀起波澜的题材,拍出来就很难有生气。”这话对我触动很大,因为一个题材,如果连创作者本人都难以有所共鸣,那么它又怎能祈求创作出来的东西会打动观众呢 ?  在纪录片创作中,当我们把镜头对准客观现实去作具有理性意义的探究时,我们必然会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及观点传达给观众并以此引起观众的共鸣。在…  相似文献   

2.
论纪实     
大型电视纪录片《望长城》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立刻在全国引起轰动效应,朱羽君教授以《屏幕上的革命》为题进行过述论,随后,《望长城》的总导演刘效札又与军事记者冷冶夫合作,写了一篇《纪实论》,以纪实的标准对中央电视台军事部播出的2000部纪录片进行了总结.一时间,“纪实”的狂澜席卷了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电视台.一些电视台的编辑记者们言必称“纪实”,创作必模仿“纪实”,而不论自己是否从真正意义上理解、认识了“纪实”.更有甚者,一些编辑记者将“纪实”作为一种时髦去追去赶,不顾题材、内容是否合适.一律以“纪实”为准,还有一些人更以‘”本片无一句解说”为荣耀,将创作手段作为创作目的去追求,造成电视纪录片创作中的本末倒置.针对目前情况,笔者欲就电视纪录片创作中“纪实”的地位、作用和意义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3.
电视纪录片在电视屏幕上日益繁荣起来,全国很多省级电视台都设有纪录片创作室.近几年一大批优秀电视纪录片不断出现在观众面前,《西藏的诱惑》、《藏北人家》、《沙与海》、《远在北京的家》、《起程——将远行》(此片是1995年11月份被广播电影电影部评为“金童奖”一等奖).这些众多得奖纪录片中都显示了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实力,同时这些纪录片从题材领域、表现手法、形式结构都在不断开拓创新,给中国电视纪录片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受到了广大电视观众的欢迎.这些纪录片不论从艺术上,还是真实性把握上都有独到之处.近几年也有一些电视纪录片在表现形式上毫无目的地将纪录片的纪实手段理解为一种目的.纪实性与艺术性如何在电视纪录片中有机地结合和体现,就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试图从电视纪录片创作本身的规律特点等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纪实性作为电视纪录片的一种手段、手法,它应该以客观地纪录新闻事实与社会现象见长,它不过多地依赖情绪渲染、气氛烘托等手段去造成很浓的抒情色彩和审美意境,但这并不意味着纪实手法在抒情表意方面是无能为力的,它也仍具有这方面的功能.它的特点是,较多地依赖客观纪实、白描等手法,抒发事实本身所深深蕴含的丰富情感,观众从中感受到的是淡淡而出的幽幽情愫  相似文献   

4.
孔昭巍 《视听界》2012,(1):78-80
上世纪90年代,江苏电视台成立了纪录片工作室,开设了人物纪录片栏目,拍了许多优秀的纪录片。在电视纪录片及人物专题片制作领域,江苏电视台是国内最早提出将电视纪录片“平民化、栏目化”运作的省级台。1996年推出的《21点纪实》栏目,以平民的视角、纪实的风格浓缩社会百态和人生精华,先后制作播出了“老外在南京”系列、  相似文献   

5.
李景春 《记者摇篮》2004,(12):30-30
大型纪录片《望长城》的横空出世是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历程中的标志性事件,该片所奉行的客观纪实的手法打破了此前我国纪录片创作的沉闷格局.以后,纪实手法在中国纪录片界受到了普遍的推崇和效仿。同时.随着客观纪实手法的广泛流行,人们对它的模糊认识所带来的问题也日益彰显.因此对纪录片创作也带来了明显伤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在早期.纪实手法被许多人“简单等同于长时间跟拍.  相似文献   

6.
曾与一位朋友争论,他认为从事电视剧创作才是最高档的。我则认为拍纪录片最有意思,谁也说服不了谁。其实,那是一场没有必要的磨嘴皮。谁钟情于什么,什么便是最好的,“情人眼里出西施”嘛!电视纪录片是我心目中的“西施”,虽然这位“西施”当年是坐在冷板凳上的。 电视纪录片的纪实品格,确实令人迷恋,它具有别样电视片种无法替代的魁力。它直接在现实生活中  相似文献   

7.
视野     
《视听界》1999,(5)
十年来中国电视发展历程描述1999年第4期《中国电视》刊登胡智锋文,描述了10年中国电视发展历程。他认为十年来中国电视本体建设有五个标志性阶段: 一、电视纪实。电视纪录片《望长城》在90年代初推出,标志了中国电视“纪实”的开始。到《东方时空·生活空间》的出现,使电视“纪实”达到了它的高潮。电视的“纪实”一时间成为电视业内外竞相标榜、推祟的时尚,甚  相似文献   

8.
电视纪录片在目前电视银屏上,已呈兴旺、繁荣之势。创作们以一种审美的视角和理性的目光观察生活,许多具有思维品格和审美价值的纪录片不断推出。如《英与白》、《舟舟的世界》、《幼儿园》等。这些精品不仅深受人们的欢迎和好评,而且,有的已经走向世界,赢得了崇高荣誉,引起了巨大反响。这表明我国电视纪录片的艺术水准日臻提升并走向成熟。社会的新变革、化的新格局,决定了当前电视化的审美趋势,而最能体现电视纪实美学思想的是电视纪录片。优秀的电视纪录片以真实自然、贴近生活、没有说教的纪实手法,使观众在观赏当中感到一种主观诠释客观,朴素反映本质的美即纪实美,这种纪实美是电视纪录片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电视人注重以现场纪实的电视手段拍电视,让正在发生着的新闻事实,有动态画面、有同期声音、有当事人情感、有现场气氛……立体式地显现在荧屏之中.这是对以往解说加画面的节目样式的一种突破.纪实,已在电视新闻界形成一股潮流。有流必有礁.潮流之下往往掩盖着隐患,这就是认识上的暗礁──误区,它是电视纪录片正面!临着的一道质量上的关隘。只有从理论认识上冲过这道质量关,有关纪实的实践才有可能实现新的超越.一、两派──风格的现实走向多年来,中国电视纪录片存在着纪实派与表现派之别.纪实派,是国际上早…  相似文献   

10.
大型电视纪录片《望长城》,在电视界引起很大震动,它以真实可信的纪实风格,征服了亿万观众,人们惊喜地发现,电视竟有如此功能与魅力,还有多少潜能有待我们去开发!此前不久,传来了电视纪录片《沙与海》在亚广联获大奖的消息。与此相关的研讨会一个接一个地召开,于是有的编导感到“困惑”,有的甚至打来长途电话,询问:“纪实是电视片的方向吗?”“今后大家都  相似文献   

11.
纪实与真实(探索与争鸣)杨田村初读《纪实不是真实》时,我想说一点看法,只是由于可能是不必要的思虑,才一直没有动笔。最近从地方小台来的一位同志说,他正在编辑一本关于电视理论问题的书,其中包括专题片是不是纪录片、纪实是不是真实……这样一些问题。我问他对纪...  相似文献   

12.
少一点汉字,多一些民族精神主讲:陈晓卿访谈:何苏六何:您获奖的几部纪录片《龙脊》、《远在北京的家)}都是“很中国”的,可都很打动国际评委的心,请您从纪录片的语言和叙事方式方面谈谈纪录片创作的国际性问题。陈:要说国际性,画面语言是最具国际性的。汉字越少...  相似文献   

13.
陈桂琴 《视听界》2004,(2):46-48
2003年羊城的岁末甚是热闹,“金钟”方敲响,纪录片又登场。欧宁策划的新纪录片影展、广州电视台主办的国际电视纪录片研讨会先后在羊城登场。与此同时,安哥、胡武功策划的“中国人本、纪实当代”纪实摄影展也在广东美术馆拉开帷幕。在注意力经济时代,纪录片如何发展的问题再次掀起了讨论的高潮。一、问题的缘起不知道是有意还是巧合,在东方宾馆举行的2003广州国际电视纪录片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首先播放两部风格迥异的纪录片.一部是由澳大利亚提供的《一个月朗星稀的晚上》,一部是中国提供的《海路十八里》。两部风格对比如此强烈的纪录片先后播放,令人想到其中有这样的潜台词:纪录片可以这样拍。《夜晚》根据澳大利亚20世纪30 年代达博土著追捕专家赖利的真实故事改编。影片讲述小  相似文献   

14.
纪录片栏目化生存的困惑与冲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纪录片的话题很多 ,本体性的学术命题自有人去纠缠 ,涉及纪录片的生存与发展的言论也不少见。但关于纪录片的栏目化生存问题似乎探讨的不多。我也一直觉得谈论纪录片的栏目化生存是一个学术上的虚假命题 ,这就像讨论四大菜系的容器变迁一样有些无聊。可偏偏对中国来说 ,这又是一个严肃的问题 ,许多学术命题是有中国特色的。一电视纪录片在中国的产生最初是一种“野草”状态 ,借用一句财政术语就是大都属于“计划外”开支。即便是计划内 ,也一般作为特别节目予以立项。中央电视台从《望长城》到《大三峡》 ,一直到后来孙增田、陈晓卿等人…  相似文献   

15.
如果说电视纪录片编导的职责在于布局谋篇,那么电视纪录片摄影师的作用则在于运用手中那支包含激情的“笔”——摄像机来书写成篇。“电视纪录片——运用新闻镜头,真实地纪录和再现社会生活,客观地反映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情、真景,着重展现生活原生形态和完整过程,排斥虚构和扮演的新闻性电视节目形态。”(摘自《“电视纪录片”与“电视专题片”界说》)基于这样一种纪实属性与艺术特征,电视纪录片的摄影应属于“采访摄影”的范  相似文献   

16.
孙玉平这人有点说头。自打山东台一开始拍纪录片他就干这差事,如今还是有山东台“精品作坊”之称的纪录片组的带头人,老人儿了。拍过的作品有山东台最早用摄影机拍的《庄户中学》、《陶瓷新秀》等,也有近年来夺得中国电视奖一等奖的《海市蜃楼》、《走进荒原》……。但最让他满意也最让我们难以忘记的当推十几年前拍的《泰山》和眼下拍的《中华泰山》。拍《中华泰山》,他起初实实在在没敢一口答应。他1983年拍的那部《泰山》,人们称已近登峰之作,至今无出其右者。那部《泰山》,不仅获得了山东省第一个全国优秀电视专栏节目一等奖…  相似文献   

17.
电视(或更早出现的电影)为纪实美学创造了一个崭新的天地,也只有这种时空艺术才使全方位意义上的纪实成为可能。电视纪实让人们能以生活自身的形态来反映生活,以真实时空中流动的事件来结构作品。 德国人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在他的《电影的本性》中说,纪实的本质特征包含着两个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主要功能,即:纪录的功能和揭示的功能。揭示总是包括在纪录之内的,但纪录则不一定需要揭示。 这里有必要提及人们熟知的纪录片大师尤里斯·伊文斯的一段话。他说:“只有通过天天如此辛苦而反复地工作,才能真正了解纪录片是怎么回事。…  相似文献   

18.
邻居任师傅,已经七十多岁了,他每天都是乐呵呵的,身体也很好,难得看到他生病。有一次我问他:“你哪有这么多的高兴事,整日快乐似神仙?有什么生活诀窍吗?”他笑着对我说:“诀窍谈不上,我的生活信条是:遇事给自己找个快乐的理由。也就是说,无论什么事,换个角度去想,都会让你高兴。  相似文献   

19.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中国电视形态开始逐渐挣脱传统意识形态说教的桎梏,其主要表现形式便是一次旷日持久的纪录片运动。这一纪实运动的生命可以说就是对“真实”的追求。《生活空间》《新闻调查》(中央台),《纪录片编辑室》(上海台),《生活》《纪录》(浙江台)等栏目推出的纪录片作品以全新的视角、全新的手法、全新的理念吸引了广大的电视观众。看惯电视专题片连篇累牍的宣传与说教的中国观众,被电视纪录片的朴素纪实手法所震撼。  相似文献   

20.
真实与纪录     
纪实与表现,是电视纪录片创作中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也是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纪录片工作者们在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始终探索不止、争议不休的论题,其焦点在于:作为纪实艺术的纪录片,究竟应该是纪实的,还应该是表现的?纪实与表现之间又是怎样的一种关系──正是基于这种不同理解,才催生了不同风格的纪录片导演,衍生出不同流派的纪录片,而这一切本质上又都源自于人们对于“真实”的不同认识。 事实上,人们对于“真实”的认识的探索和实践,自1895年电影发明之时就开始了,这一年路易·卢米埃尔执导的《工厂大门》和《火车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