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课堂观察源于西方的科学主义思潮,其典型代表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贝尔思(R.F.Bales)于1950年提出的“互动过程分析”理论和1960年美国课堂研究专家弗兰德斯(N.A.Flanders)提出的“互动分类系统”。尽管迄今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课堂观察是指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相关的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从课堂语境中收集资料,并根据获得的资料、数据,做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教学研究方法。课堂观察包括课前会议、课中观察和课后会议三个环节。  相似文献   

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应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而课堂观察是教师获得实践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教师用以搜集学生资料、分析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了解教学与学习行为的基本途径,是提高课堂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那么,如何进行观察,要重点观察哪些内容呢?  相似文献   

3.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研究的逐渐兴起,课堂观察作为研究课堂的一种方法开始受到学界的关注与中小学教师的青睐。西方关于课堂观察的研究成果大量输入,一些学校和教师也开展了课堂观察的本土研究。然而,何为教师参与的课堂观察?教师参与课堂观察到底会生发怎样的教育意义?教师的观察行动又会受哪些限制?这些问题仍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一节课带来的信息是非常丰富的,我们在研课、议课的过程中很难做到面面俱到。想到哪里说哪里的研课方式,让我们的课堂研究停留在表面,很难深入探究问题的根源。课堂观察作为课堂教学研究的一种方法,已经被大家所广泛应用,课堂观察已经深入到课堂教学一线。但是,多年的摸索与实践中,仍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困扰着大家——1.课堂观察如何常态化?很多做过课堂观察的老师都觉得课堂观察太复杂,要记录大量的观察量表,要分时段记录,  相似文献   

5.
课堂观察框架将课堂分解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课堂文化4个维度,每个维度由5个视角构成,例如,学生学习维度包括:准备、倾听、互动、自主、达成这5个视角,每个视角由3至5个观察点组成,合计68个点,例如,学生学习维度的达成视角就由3个观察点组成,它们分别是:①学生清楚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②预设的目标达成有什么证据(观点/作业/表情/板演/演示)?有多少人达成?③这堂课生成了什么目标?效果如何?这些观察点不再以评价标准的方式出现,而是以问题的方式呈现,旨在引领教师思考某个视角的属性。  相似文献   

6.
张京京 《考试周刊》2012,(77):186-186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研究的逐渐兴起,课堂观察作为研究课堂的一种方法开始受到教学界的关注与教师的青睐.很多学校和教师开展了课堂观察的研究。虽然接触课堂观察的时间不长,但是经过大量的资料浏览及本校组织的课堂观察实践之后,笔者对课堂观察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什么是课堂观察?怎样进行课堂观察?课堂观察有什么意义呢?下面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谈谈想法。  相似文献   

7.
何为课堂理察 课堂观察,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作为专业活动的观察与一般的观察活动相比,它要求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直接(或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8.
罗秀圆 《广西教育》2012,(14):15+17-15,17
一、什么是课堂观察课堂观察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包括执教者本人)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的分析研究,以期促进教师教学行为改进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正确地理解课堂观察,应对课堂观察的关键要素进行必要的分析。我们认为,课堂观察有三个关键要素:主题、细节和反思。新课程改革已经开展了几年,越来越强调由理念到实践的转化。  相似文献   

9.
施侠 《时代教育》2007,(6Z):121-121
课堂观察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觉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从课堂情景中收集资料,并根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在复杂的课堂情境中进行课堂观察,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工具才能进行有效的观察记录,关于观察记录工具,我们要思考三个问题:如何选择已有的观察记录工具?为什么还要开发新的观察记录工具?如何开发新的观察记录工具?  相似文献   

11.
美国NCTM课堂交流规范是全美数学教师协会(NCTM)于2000年发布的“学校数学的原则和标准(Principles and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中的具体规定,在此规范下展示了一项课堂观察的案例研究。该研究将课堂交流过程分为6个成分(组织、陈述、互动、提问、反馈、评析),观察了4位教师内容相同的4节数学课,并依据NCTM课堂交流规范对4位教师的课堂教学作了评析。最后,从课堂交流的学习共同体角度从实验中剖析了3点启示:一是“好”的课堂交流的特征;二是促进课堂交流的教学策略;三是优化课堂交流下的问题解决(学习)过程。  相似文献   

12.
一、课堂观察的概念 课堂观察,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听评课活动,而是指研究者(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分析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3.
论指向教学改进的课堂观察LICC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当前听评课“无合作、无证据、无研究”的“去专业化”现象,本文介绍了一种新的课堂观察模式。该模式假设,课堂教学由学生学习(L)、教师教学(I)、课程性质(C)与课堂文化(C)组成,故简称LICC模式。该模式由课前会议、课中观察与课后会议三步持续的专业活动组成,它强调专业的听评课必须基于合作、注重证据、崇尚研究,听课即收集证据,评课即基于证据。本文最后以一个旨在改进教师教学行为的课堂观察实例,来阐明该模式的运作过程。  相似文献   

14.
课堂观察的概念、框架和程序是什么样的?以我校生物组为例,阐明了基于个体和教研组开展课堂观察的一般技术和阶段特征,剖析了课堂观察对学生学习、教师专业发展、校本教研的影响,展望了课堂观察未来发展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5.
娄小明 《辽宁教育》2008,(12):10-14
疑问:课堂观察需要怎样的视角以下是几位老师在课堂观察后的反思:问题多就一定无效吗?观察结论谁做主?“有效问题”、“低效问题”、“无效问题”的具体标准是什么?“毛估估”就能够得出准确的数据吗?这样的观察结果正确吗?小动作就是开小差吗?你会观察吗?观察的话语权、观察的语言、观察的方法等等直接影响到观察的结果。笔者认为,运用主体间性的观察方式是一条有效的课堂观察路径。  相似文献   

16.
大学课堂教与学状况的个案观察报告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运用自编《大学本科课堂教与学状况观察表》,对某“211”高校58节本科课堂进行现场观察,发现:(1)课堂教学以“全讲授”和“讲授+一般性提问”为主,课堂启发性提问极少。不少公共课教学或“照本宣科”或“30%以上的时间闲聊”。公共课与专业课之间教学状况无显著差异。(2)学生课堂讨论的参与性低,且讨论氛围活跃的少;不到25%的课堂学生学习“很投入”;理科专业课课堂总体氛围大多“沉静”。(3)课堂上各类非学习性行为都有发生,主要有“看与本课堂无关的学习性书”、“讲小话”、“没带课本”、“睡觉”、“缺课”。不同专业不同课型之间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与非学习行为无显著差异。最后简要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7.
课堂是什么?课堂究竟是一个生产产品的车间?还是一个使人自然和谐成长的生态空间?检视我们传统的教室(课堂),各种活动的进程被课程严格地控制着。在什么时间干什么?怎么组织?该怎么行动?希望获得什么样的结果?教室中的人与人如何交互、何时交互、交互的内容是什么?这些似乎都预先被课程设计(甚至是更早的时候已经被确定)好了。以至于课堂中的信息流、事件以及行为等,都被我们严格地设计进而企图归轨到一个清晰且统一的路径之上。  相似文献   

18.
沈芳芳 《海南教育》2014,(10):64-64
一、观察内容的概述 课堂观察是课堂研究广为使用的一种研究方法,是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出相应研究、得出有关结论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9.
课堂评价如何引领课堂变革?这是评价领域的重要课题。作为评价手段的课堂观察,应该而且可以担当这样的责任。以“教—学—评一致性”课堂建构为例,借助课堂观察的评价手段,“倒逼”课堂教学变革,应该是可能的。因为作为评价手段的课堂观察基于方案,能够避免“全后置”;基于结构,能够避免碎片式;基于证据,能够避免概念化。而这种课堂变革路径,也应该适用于其他思路的课堂变革。  相似文献   

20.
董海燕 《考试周刊》2010,(37):116-117
课堂观察是对传统教育教学中备课组、教研组层面乃至学校层面的听课、评课活动的改进。本研究旨在通过设计《课堂观察表》,开展有计划的课堂观察活动(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找到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偏差,切实改进课堂教学,使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更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