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衡 《传媒》2002,(7):34-36
第五章 典字诀的运用 笔下无典,其文必浅。 “典”是“事”的延伸,是事的典型的个例。“典”字诀也可以包容在“事”诀中。文章中用典,是援引一个过去的故事,但这个故事很典型,至今仍有现实意义。自从这个故事发生后就不断有新的事理在重复它的含义,它就成了这一类事理的代表,就被尊为老祖宗。所以,当我们要叙述什么,说明什么时就没有必要再将同类事的过程、含义再细讲述一遍,只须将某个旧典拿  相似文献   

2.
“风马牛”这个词还真有点“魅力”,人们在写文章、谈话甚或在报告、演说中多有使用。大概是因其通俗而又谐谑,易写易记之故吧,时不时地总会读到或听到“这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码事”之类的话。但“风马牛”典出何处?每个字特别是词头的那个“风”字是什么含义?却未必是每个使用者都知道的。  相似文献   

3.
简册文书是中国很早就有的档案文书形态。商代有简册文书,在甲骨文中有比传世文献更多的记载。从甲骨文的“册”字及部分从“册”之字的字形可以看出,商代的简册文书按照等级的高低,可以分为“册”“典”两类。册为普通简册,典为地位较高的大册。这些册、典文书首先用于祭祀,其次用于军事。由于册更普通,所以无论在祭祀上还是军事上,用册的情况都更多见。典则用于较高等级的祭祀和比较重要的军事活动。可知册、典使用的场合和使用的习惯用语都有区别。因而从字形和使用两方面看,商代简册划分为册、典两类是合理的,同时也与传世文献的部分记载相合。其中祭祀中所见旧册的使用,更为商代曾将简册作为档案文书保存提供了确切的证据。综合来看,商代是一个大量使用册、典文书的朝代。  相似文献   

4.
5.
一、经部 按照我国传统的图书四部分类体系,经部冠四部之首。 (一)“经”由书籍通称到专指儒家经典 “经”本是书籍通称 “经”字,其初文为“巠”,本义是“经纬”。甲骨文中未见,始见于西周金文,已具“巠”、”经”二形,义为“经营”。到了春秋末年和战国时期,“经”字才有了“经典”的意义。《国语·吴语》有“挟经秉桴”之语,韦昭注:“经,兵书也。”这是用“经”字指称典籍的最早记载。先秦诸子中,用“经”指称各家之书者不乏其例。《墨子》有《经》上、下篇,又有《经说》上、下篇,《韩非子》的《内储说》与《外储说》,在叙述上分“经”、“说”两部分,论点为“经”,例释为“说”,以阐述法治思想。这是法家典籍。可知,当时以“经”名书,并非专指儒家典籍,而是书籍的通称。战国时期的所谓“经”,是指提纲挈领的文字,由于它语义重要而文字简略,所以需要有所谓“说”对其作进一步的解释说明。 儒家经典垄断“经”的称号 凡书皆  相似文献   

6.
二、笔画查字法笔画查字法,是根据汉字笔画数多少和起笔笔形来查字的方法。编排的顺序是画数少的在前,多的在后。画数相同的再按字的第一二笔笔形一丨丿丶乛顺序归类。比如“词典”的“词”,七画,第一二笔是丶乛 就在七画[丨乛 ]类;“词典”的“典”,八画,  相似文献   

7.
任何出版物只要带上“经典”二字,则必然是经历了时间的考验且具有可重读性的。一句话,经典都是时间打磨出来的,经典是耐读的。少儿经典出版物也是如此。笔者拟从少儿经典出版物的影响、读者和家长的选择、编纂制作等方面来谈其时间维度问题,由此带出分级阅读这一重要命题。  相似文献   

8.
初读张江珊《人类文明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泥板档案与亚述学》一文,①颇感兴趣,然而再读时却发现有可商榷之处。该文作者认为:“最古老的档案,起源于人类第一个阶级社会——奴隶社会时期”。由此,作者进一步认为:“档案产生的条件一是文字的出现;二是国家的诞生。”对于该文的上述两个论断,从“档案”一词的含义以及档案史料的范畴来看,应该重新定义。据学界研究可知,清代以前,汉字里并没有“档案”一词,人们对于“档案”的称呼,可谓五花八门。从商朝的“典”、“册”;周朝的“简牍”或“简策”;秦汉时的“典籍”、“图籍…  相似文献   

9.
《今传媒》1996,(1)
话说《周末经济》文董治顺经济就是经济,为啥加上“周末”二字.县不县还有“周初经济”,“周中经济”?这是我对《西安日报·周末经济》专刊的最初印象.后来翻了几期,觉得还有看头,尽说些百姓们关心的事,不是原先想象的通篇“生意经”、“生财经”。为把经济的含义...  相似文献   

10.
“校雠”和“校勘”二概念无论是从源头考证,还是从近现代使用角度而言,均存在交叉使用情况,各自含义尚未厘清。文章从“校”“雠”“勘”语源学角度出发,梳理其本字、假借字、同源字、俗体字等,对“校雠”“校勘”的广义与狭义概念进行阐释。从使用角度而言,认为很多学者并未完全区分“校雠”“校勘”概念的使用,体现出概念通用的使用特征;而自清代以来,“校雠”“校勘”含义出现分化趋势,“校雠”基本保留广义用法,“校勘”基本保留狭义用法。我国台湾地区在二术语的使用上与大陆则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