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大革命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一改传统主旋律影视剧“身居庙堂”的刻板印象,以独特的叙事方式打破年龄世代、兴趣圈层的传播桎梏,获得了受众青睐。本文从观剧评论入手,结合影视内容,采取内容分析法,并借助NVivo软件探寻其在观影过程中形塑的多元身份类型。通过梳理观众的自我身份,阐释了《觉醒年代》如何借助影视文本再现集体记忆,引发受众情感共鸣,从而完成观众的自我身份建构,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此外,对其热播“出圈”经验的分析,也为今后同类题材作品创新发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2.
杨志敏 《传媒》2023,(19):39-41
红旗渠建设过程中,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被列入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在红旗渠精神谱系的影像书写中,诞生了纪录片《红旗渠》、电影《天河之恋》、电视剧《红旗渠的儿女们》等近百部优秀影视作品,展现了红旗渠精神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赓续和传承。2021年,31集电视剧《红旗渠》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热播,该剧作为建党百年献礼剧,融思想性、艺术性为一体,以满满的时代质感促成观众对重大历史题材的情感召唤和价值认同,也为当下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影像化书写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3.
边铀铀 《传媒》2021,(20):51-52,54
《觉醒年代》是近年来我国重大题材剧的突破,实现了历史价值、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的高度统一,不仅在创作层面实现了"破圈",在受众层面也成功"出圈".该剧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指导下开展现实主义创作,追求人物鲜活、内容务实、模式创新和美学升华,实现了多维度的突破转向.总结该剧的成功经验,对于重大题材剧如何触动受众心弦,全面增强作品思想性、艺术性、传播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适逢建党一百周年之际,我国2021年涌现出诸多优秀的广播电视文艺作品。在电视剧领域,《觉醒年代》《叛逆者》《理想照耀中国》《山海情》《我们的新时代》等优秀作品都取得非常好的口碑,并在新媒体上形成了“破次元”传播现象。这表明,主旋律题材献礼电视剧的发展探索出了成功的新道路。本文以《理想照耀中国》为例,对主旋律电视剧近年的探索与突破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技术不断迭代和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出版业围绕内容创新、科技赋能、业态升级等推进高质量发展,努力从出版大国迈向出版强国。高等教育出版社所承担的《觉醒年代》主题出版项目立足于坚定历史自信、巩固党史学习教育,以数字技术与产品思维打造多样化融媒体呈现矩阵,推出相关电子音像产品。文章从《觉醒年代》主题出版项目的全业务链角度出发,从项目顶层设计、建构过程及价值审视三个方面展开分析,延伸出关于主题出版融媒体建设的若干思考,以期增强新时代出版业融合发展的未来声量。  相似文献   

6.
从湖南永州沿潇水溯江而上,经它的支流消江进入江永县境。在消江之滨有块神奇的土地——上江圩。这里流传着一种奇特的文字;这种文字只限于妇女书写和识读,人们称之为“女书”。《江永“女书”之谜》一书的出版,向人们介绍了这一文化现象。早在50年代就有人发现了“女书”,并对它进行了收集和研究。由于历史的原因,这项  相似文献   

7.
文化记忆是一个被建构的意义系统,关于祖先和英雄的文化记忆对于族群来说具有重要的价值,在传承过程中被赋予了新的意义。锡伯族海尔堪的民间传说、家族记忆以及集体记忆,共同塑造和建构着海尔堪大神的文化记忆。在其建构的过程中,传承人个人化的叙事策略凸显出对传统的强烈认同感以及进行传统阐释和"再现"的努力,并力求使文本适应当下的阅读语境,以实现其承续,由此,传承人以及他的讲述也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文化记忆的建构也通过外在的纪念物、博物馆、书写等媒介形式发挥凝聚与认同的功能,从而实现文化记忆的连续性。神圣性的"精神文本"是文化记忆中的深层文本,关乎信仰、仪式和"高级秩序的真理",是文化记忆得以传续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8.
2011年6月,全国公映的建党90周年献礼影片《建党伟业》延续了几年前建国60周年献礼片《建国大业》的超级明星阵容,并继续主旋律电影的商业化探索之路.主旋律电影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被指定担负确定的意识形态生产任务,而这一传统最早可以溯源到上世纪30年代的左翼电影传统.本文回顾并分析了上世纪30年代左翼电影意识形态话语的建构策略及其历史发展,试图揭示其与近期主旋律电影策略的相似性,并将其看作是在市场化背景下主旋律影片策略的演变与回归.  相似文献   

9.
抗日战争是一段中华民族难以磨灭的惨痛历史。作为战争受害者的"慰安妇"群体近20年才逐渐受到关注。公众对"慰安妇"集体记忆的形塑与强化,媒体建构起到重要作用。本文以《人民日报》1995年到2018年以"慰安妇"为标题的新闻为研究样本,运用内容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从"慰安妇"报道的文本特征来分析其如何建构"慰安妇"集体记忆。研究发现,《人民日报》在不同历史时期通过不同报道数量、报道体裁和报道主题造构着"慰安妇"集体记忆。在构建社会公众集体记忆的同时,无疑也实现了民族认同的强化。  相似文献   

10.
韩庭煜 《新闻前哨》2022,(18):54-57
《觉醒年代》在央视热播的同时,抖音平台开始陆续涌出一批与《觉醒年代》有关话题的短视频,这些短视频给予观众从视觉到心理上更甚于电视观看所带来的愉悦与悲苦的两极情感体验,亦显现出抖音推介短视频从文字到影像的叙事策略和惯用视听技巧。事实上,《觉醒年代》的热播并非只因为它主旋律题材的身份,剧作本身的剧情结构、人物塑造网络各平台的推介传播都是它成为热播剧的重要原因,抖音平台中关于《觉醒年代》的推介短视频作为其热播原因一方面的产物,它的叙事策略以及所运用的美学、视听亦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本文以《觉醒年代》点赞量高于30万的23个短视频为研究对象,通过这些推介短视频的叙事内容、叙事方式及叙事符号三部分来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在反映婚恋问题上较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的婚恋剧的分析,指出当代婚恋剧文本是现代人"情感困惑与危机"的表现场域,其以"陌生化"的表现手法营造的婚恋镜像引发受众阅读文本的"快感",并提出婚恋剧在反应与建构人们的生存困境,表达深层次的心理需求的同时,还必须承担起文化传承与价值导向的重任,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以成为现代人情感慰藉的良药。  相似文献   

12.
真人秀是一种虚构性与真实性相结合的电视节目形态,它在社会文化价值建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运用质化研究的方法,通过对观察类真人秀节目《我家那闺女》文本的多重视点转换和戏剧性冲突进行批判式解读,揭示节目中女性人物的形象在现代社会结构中对女性自我价值、人生定位以及家庭观念的认知与建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张潇  公维余 《东南传播》2011,(10):102-103
《红槐花》作为一部红色献礼剧,对爱情进行主旋律的阐释,在红色剧热播季中另辟蹊径、独树一帜。在爱情史诗的抒写中,塑造了饱满的人物形象,植入了明晰的意象符号,为感情赋予了历史的厚重感。  相似文献   

14.
甘泉  郑毅 《东南传播》2010,(4):19-21
一切对历史的当代阐释都在表达着当代人的价值与想象,而这些价值和想象必然通过符号隐含在改编的影视文本中。本文以《大秦帝国》为例,尝试将索绪尔、巴特、费斯克以及伯杰等人的符号理论与文本分析相结合,提出历史剧文本的符号分析模型,藉以探讨符号分析在影视文本解读中方法论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一个女人的史诗》将女性与历史作了联结,写出了一部关于女性的情感历史以及属于个人化的大历史记忆。作者在关于女性空间以及个人化的历史书写中,表达了一种独特的女性价值观。这种女性价值观虽然并不具有普遍性意义,亦或被男性权力话语所指责或不屑,但恰恰标明了小说独特的文本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6.
近两年来,新主流电视剧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和好评。其中,《山海情》《觉醒年代》《人世间》《跨过鸭绿江》等剧突破了艰深的历史题材模式框架,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创作中成为“破圈”代表作。其成功之处在于对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深层次挖掘与艺术化创作,通过电视剧这一媒介产品将过去的事件信息在现实中再现还原,并以此影响当下中国人的个人记忆、集体记忆。不过,无论是当下社会中“唤醒”的集体记忆,还是借用媒介记忆的机制来延续记忆序列,最终都是要经过不断沉淀成为底层记忆,发挥接续并完善记忆场域的作用,为“红色故事”的影视创作开拓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17.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媒介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稿类新闻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以《人物》杂志为例,以“创新性话语建构”为切入点,意在研究媒体融合时期它在文本话语、交互话语、话语体系重构等三个层面的一些创新与不足。通过逐层梳理,笔者得出:《人物》这一老牌纸媒在融媒体时代的突围,是其创新性话语建构的结果,凭借深度、质量与商业利益的平衡,意在实现高价值话语体系的重构与后真相时代的“人本回归”。  相似文献   

18.
李磊  高展 《青年记者》2016,(15):47-48
将当代都市作为观照对象写入艺术文本中起源于1980年代,都市剧、都市电影、都市文学,在审美发现中都将都市生活、都市变迁作为创作素材。一方面,这得益于改革开放加快了都市化的步伐;另一方面,市民文化随着社会风尚的变迁而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社会心理与行为规范,中国都市人群迫切需要一种反映他们日常生活与价值追求的艺术作品,于是以都市作为题材的影像作品在众多艺术文本中崭露头角。当都市文化裹挟着现代工业文明向我们冲击而来时,艺术也在以审美方式反思与回应着时代变化,这也为审美现代性提供了分析都市影像的全新视角。  相似文献   

19.
康艳艳 《出版广角》2021,(10):71-73
《吕梁英雄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真实写照,这一红色经典已经成为不同媒介时代反复传播的文本和符号.《吕梁英雄传》历经了印刷媒介、电子媒介、社交媒介和空间媒介的媒介生态衍变,在现代媒介技术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被重新书写、叙述、建构,成为一个独特的跨媒介文本.  相似文献   

20.
《偶然与永恒: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对文艺美学的建构意义》(以下简称《偶然与永恒》)讨论的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对文艺美学的建构意义,但其中蕴含与映射着的是张晶先生所建构的特色鲜明、富有时代气质、更为立体的文艺美学。之所以说“建构”,是指张晶先生的古代文艺理论的阐释,不仅是其学术生涯中的苦心孤诣之所在,而且是其生命精神面向社会历史时的文化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