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是笔所《学系统论》中的一章:学的特质。此章用系统论的观点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学的特质;第一,学的表征:它是独立的人系统;第二,学的目的:它构建情感时空,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第三,学的运作:它组织和传播社会-化-心理信息;第四,学的组织:它以特有的方法-虚构,以特有的媒介-陌生化的语言,构成特有的表现形态-本。  相似文献   

2.
学作品的美在于它深含情感的美,对于中学语教科书的学作品,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情的分析,这有利于学生健康情感的形成。作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本以郁达夫这个在中国现代学史上颇具个性,并占有十分重要地位的作家为例,谈一下其学风格形成的几个重要因素以及风格在其成名作《沉沦》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在新一轮语教改中,学教育处于重要地位,而学教育能否“到位”,则取决于教师的学素质。本认为中学语教师的学素质反应包括知识修养、能力修养以及情感养成三个方面。在这个体系中,知识修养是基础,能力修养是核心,情感态度的养成是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5.
学欣赏是在阅读学作品时所产生的披入情、动情观照的精神活动,它一方面包括对作品形象技巧、语言以及表达的情感、体会和认识,另一方面也包括对作品整体价值的评价、探寻、开拓。要更好地欣赏古代诗词,就要把握学的本质,顺应学规律。  相似文献   

6.
学欣赏中的理与情是矛盾统一的关系。学欣赏全过程分为由理入境、由境生情两部分。欣赏一开始就带有理性,理性决定欣赏的兴奋点和直觉点,理性引导读将作品作为一个完整的有机体,综合地进行各种意象相加。不同的读有不同直觉点和兴奋点,在欣赏中会产生不同的情感震动。理智对情感的控制及理智对情感的顺应是欣赏中理与情统一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网络原创学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多媒体功能,运用网络语言表现网络生活和情感而创作并首先发表于网络空间的学作品。它产生于后现代主义化背景下,不可避免地带有宣泄性、随意性、即时交流性和科技化、商品化等当代流行化特质。  相似文献   

8.
学样式,包括小说、诗歌、散、戏剧,无论哪一种体裁,都要求通过典型形象(诗歌中指意象)的塑造,表达深刻的主题思想。怎样才能透过形象感悟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呢?我在执教初语第三册的两个学课单元时,深深悟出一点:学课必须渗透情感教育,以情激趣,以情导学。正如列宁同志说的“缺少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  相似文献   

9.
李振昌 《现代语文》2006,(9):121-121
诗歌是四大学体裁之一,它以高度凝炼的语言,形象地表达出作丰富的思想感情。欣赏古诗词时,你会被诗词中所流露出的情感所感染,也会为作的写作技巧所折服。其中描写愁绪的一些诗作,读后易让人产生共鸣,现将部分精彩内容稍作品析。  相似文献   

10.
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学大众化思潮具有不同的特点。从学的雅俗流变的角度来看,学大众化思潮既表现了学的严肃性,又显示了学的通俗性,它是一种超越雅俗的学整合过程;从学的接受和创造的关系角度来看,普通大众既要走向新学,而新学作家也应当走向普通大众,它是学的接受与创造之间的双向转化过程。只有在学的雅俗整合以及接受与创造的相互转化过程中,新学才有可能真正走向大众化。  相似文献   

11.
具有敏锐艺术直觉的沈从文善于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情感内容,注重作家的创作心境与作品的情感表达方式。他的审美趣味随着其创作心理与欣赏心态的转变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沈从文的这一情感性批评方式与他女性化的情感人格以及楚文化的熏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篇《西洲曲》,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感情色彩,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纯熟的表现技巧,标志着南朝民歌在艺术发展上的最高成就,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具有永恒的极具魅力的美。  相似文献   

13.
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篇《西洲曲》,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感情色彩,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纯熟的表现技巧,标志着南朝民歌在艺术发展上的最高成就,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具有永恒的极具魅力的美。  相似文献   

14.
作为阐释主体的读者,自身的审美倾向常常会取代作者的表达意蕴,作为被阐释者的创作主体只是将个人的情感体验表达出来,而不同时代的阐释者则解读出了具有超越意义的艺术体验。一种情结的形成是在主体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形成的,其一旦形成就会进一步生发出对感性世界加以观照过程中的理性思考。经过历代研究者的阐释从中找到更具普遍意义的合理内容,以意逆志也好,断章取义也好,都找到了属于自己时代的诠释视角。由此可见,文学文本一旦被过度诠释就会面临"以意逆志"的观念传播,进而不再以文本最初的意义出发,形成了特有的大众阅读的传播场域。  相似文献   

15.
文学作品中的审美感情具有以下抒写特点:从表现效果看,审美感情的抒写具有浓度和强度;从内容表现看,有真度、纯度、深度、广度的不同;从表现形态讲,又显示丰富性和复杂性。如此表里融合、纵横交织的审美感情的抒写,描绘出缤纷微妙的感情世界。  相似文献   

16.
作为新兴文学样式的微小说具有媒介和文学两大传统。关于微小说的概念界定一般存有两种意见,对于其文体独立性还需要进一步思考。另外,微小说作者与读者的交互、草根性与大众语文情节、情感慰藉与“浅阅读”效能以及传统文学意趣这四方面的文学特性使得微小说备受关注。微小说的发展前景体现着多元的变创。  相似文献   

17.
清末“拜伦热”主要受到政治功利性意图影响,这一意图较多地掩盖了拜伦诗歌译介中的文学想象。在其译介中,梁启超注意了诗歌感染力、语言译换、精神传达等;马君武注重了诗歌形式、节奏和自我情感映射等;苏曼殊突出了个性抒写、诗歌韵律、意象、审美等本体性的文学特质。这些译介中的文学性想象与多种因素关联,在新文学发展脉络中有着隐含性的前奏意义。相对于“五四”时期的文学观念,这里的文学性想象还不够丰富,但已包含着对文学本体性和自主性的诉求等新质。  相似文献   

18.
曹丕给予文学以前所未有的崇高地位,首次明确赋予文学观念以情感审美特征,开创性地辨析文体特征,提出与作家风格和文学风格相联系的“文气”说等,都具有开拓意义。因此,其系统论述文学思想的《典论·论文》,不仅是文学批评自学意识的体现,也是文学自觉时代的具体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9.
雷瑞莲 《唐山学院学报》2003,16(2):62-63,84
不同性质和功能的文体 ,语言各有特色。公文语言是实用性的模式化语言 ,它的特点是准确、简洁、质朴、得体 ,文学语言是塑造形象、抒发感情、审美视觉独创的艺术化语言 ,其特点是准确、形象、生动 ,富有感情色彩和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20.
艺术语言的审美体现了审美活动的情感的思维形式,它是发话主体一种特异的审美发现。它是一种自然的表情语言,使言语脱离木讷之气,瞬间鲜活灵动起来;它是发话主体自然的心象形成,所以艺术语言之兴,关键在于取象,使之升华为审美意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