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陈白沙的"自然之乐"深受周敦颐"孔颜乐处"思想的影响,它们都立足于社会人伦关系之中,并包含了与自然为一体的思想,体现了儒家乐文化形而上的心灵境界学说的本质特征。同时,陈白沙的"自然之乐"深受道家乐文化"天乐"思想的影响,使陈白沙的"自然之乐"包含了"物我两忘、死生齐一"的思想,从而体现出陈白沙的"自然之乐"是儒、道乐文化的融合与创新,并对人们的心灵境界的提升发挥着积极作用。陈白沙"自然之乐"对儒道乐文化的融合与创新也体现在其"主静"的修养方法上。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现代"养生热"的思考,重新解读"人与自然、形与神、动与静"的道家养生文化,提出了"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形神兼俱,虚静无为"、"不妄劳作,动静兼练"、"饮食有节,起居有常"的道家传统体育保健观,它的提出对于人们探索健康之路、提升生活品质、培养道德品性、维护身心和谐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庄子的"天人合一"生态美学思想兼具荒野美学和环境美学的审美目标,以情感和感知为审美途径,以实现精神和现实上的人与自然主客统一的完善审美境界。这种东方式生态美学思想对中越文学的影响深远,如在《金云翘传》中,青心才人与阮攸巧妙地将人物形象的塑造与自然书写结合起来,通过以自然之美比貌、以自然之造化示命、以自然之景寄情、以自然之灵性喻神魂、以自然之理明志,创造了一个骨肉丰满的传奇女子王翠翘,还营造出一个个人与自然相合的美学意象。  相似文献   

4.
徐霞客在保山之腾冲不避艰难,无险不披,"惟无所而为"地自然再现状观;再现了明末经济建设,明末社会现实,终成一家之言,实现了他"欲穷壮观,成一家之言"的愿望.  相似文献   

5.
自然审美的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然审美是人类最早的审美形态 ,人类在自然审美活动中产生了形式感 ,实现了由耳目快感到心理快感的飞跃 ,培养起对现实对象超物质功利的精神性审美态度。自然审美也当是人类最高的审美境界 ,它可以拓展和提高整个审美活动的精神品格。自然审美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重建人与自然的精神联系方面 ,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生态美是自然审美的当代现实形式。  相似文献   

6.
苏轼和程颐都是北宋易学的著名代表人物.比较二人易学动静观,显示出理学和庄玄之学这两种解《周易》思路的差异.关于宇宙化生,程颐、苏轼皆承认阴阳之"动"生出万物,而程颐从宇宙运动中抽绎出"理"作为最高法则,苏轼则归之于造化无心.落实于性情论,两人皆突出"静"的高明之境,然而程颐的心之安静是以长时涵养的道德自律为前提,而苏轼的"静"缘于应物无心、淡然自若的处世情态.体现在符号化的表征--卦爻上,程颐的动、静合"理"体现于爻位的嘉善,苏轼的动、静自然则体现于卦爻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  相似文献   

7.
宗教问题是卢梭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作为有神论的"卫道士"卢梭,通过对传统启示宗教和无神论的全面清算,厘定了自然乃宗教的根基,个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良心乃宗教的支点。卢梭的这种自然宗教信仰对现实的生活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自然辩证法"是人们对恩格斯关于辩证法的一种理解。对于《自然辩证法》一书在学术界有截然不同的评价和理解,自卢卡奇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歪曲了恩格斯的自然辩证观,对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进行批判,国内学术界同样对"自然辩证法"出现不同的理解。本文从西方学界与国内学界对"自然辩证法"的理解到分析"自然辩证法"的理论与现实的意义的所在,全面理解"自然辩证法"。  相似文献   

9.
"虚静"作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理论范畴,最早是作为一种人生态度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提出的.虚静是认识主体以其独有的心理体验方式,对其自身精神内涵进行深度的挖掘,达到一种理想的审美人生状态,从而实现对世界的认识.这为探讨和指导文学创作和欣赏具有重大的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静""闲"范畴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经典话题.先秦时,儒道两家以"舞雩风流"和"虚静"为切入点,从两个层面论述了"闲"与"静"对于"人的自然化"这一要点的反映.后在此基础上,魏晋时期将对这一组合型范畴的运用转向了创作论领域.特别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详尽阐述了"闲""静"由创作心态到审美感兴这一内部的层递式发展,赋予了它们作为审美心胸的意义.从人格境界到创作心态再至审美感兴,"闲"与"静"由"人的自然化"转向"创作的自然化",且有明显的朝"生活的自然化"方向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11.
老子养生观辨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老子的遵"道"顺律的生命观入手,分析他"形神合一"、"清心寡欲"、"守中"、"虚静"——身心健康的指导思想,挖掘老子的身心健康思想,旨在对人们实现"健康第一"的愿望和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2.
道教认为自然万物的生成与变化具有共同的源头,皆从"道"化生而来,完全是"天地之性"、"自然之势"。因此,人类对待自然事物也应当采取自然无为的方式,只有"寡欲知足",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才能达到"常足"。  相似文献   

13.
康德指出:"想象力(作为创造性的认识能力)有很强大的力量,去根据现实自然所提供的材料,创造出仿佛是一种第二自然".本文就是试图论述文学这个"第二自然"中一些与众不同的人物形象,即文学中的"自由人".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客一致的哲学观点引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真理与价值的统一以及改造自然与遵循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我国"和"的理念自古就深入到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并影响着后世,人"和"自然的理念在我国古代社会就已经显现出了初步的形态.无论是在生产力尚不发达的古代社会还是在社会生产力腾飞的现代,人类自身与自然都密不可分,追求人与自然之"和"是妥善应对自然环境问题的重心.  相似文献   

15.
初中实验教学区域推进机制的研究与探索,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动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健全机制、强化队伍、以活动促教学,让实验教学由"静"到"动"活起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动手能力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16.
庄子身处人生的困境,对战国时代纷然淆乱、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充满了愤懑之情,他对以孔子仁学为主导的儒家学说和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价值观进行了鞭辟入里的批评。反对儒家"仁学"束缚人的思想,压制人性的自由,戕害人的个性,强烈地期望能归依大道和自然,超脱于现实的黑暗,追求精神家园的安宁。  相似文献   

17.
“道”是宇宙的本源 ,它的根本特点是“虚静”、“无为” ,大自然是在“道”的虚静产生的 ,所以它充满勃勃生机。人顺应自然就会获得无穷的创造力 ,企图改造自然结果适得其反。西方哲学背“道”而驰 ,已为现代哲学家和艺术家关注。  相似文献   

18.
袁鼎生的审美生态观是当代中国生态美学中比较成熟、比较有影响力的体系之一。他的生态美学之路可以分为自然之路、历史之路和现实之路。他以生态审美场为元范畴,提出"美在整生"的崭新命题,将系统生成、系统生存、系统生长的"整生"作为审美的本质和本原,建立了立体旋升和动态平衡的生态网络辩证法,指出美的理想在于绿色艺术人生的、实现审美的生态自由的美生王国。  相似文献   

19.
庄子的艺术精神,不是以人物作国对象的美为满足,自然的水方是其不期然而然的归结之地。把山水自然视为独立的观照对象,使人与山水完全融合,是由于“虚静”之心而来的主客一体的“物论”结果。庄学的这种上虚静审美方式,不仅培养了魏晋文人对山水的审美观念和旅游意识,使使他们亲近自然,喜爱山水,因而出现了文人结伴集体旅游的热潮,而且也必然渗透于当时的山水旅游文化中,当人们把它转化为艺术创造的内驱力时,使出现了山水  相似文献   

20.
"五年一贯制"思想政治理论课衔接是基于相关职业教育政策的诉求和现实需要提出来的,课程衔接有助于高职培养目标的实现和德育体系的构建,它对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教育资源的整合都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