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温芳芳 《现代情报》2018,38(7):142-147
[目的/意义]企业间的技术相似性能否转化为现实的合作关系,专利耦合所揭示的潜在关联究竟预示着合作还是竞争,这些问题需要在实证研究中寻找答案。[方法/过程]以德温特专利分类号为媒介构建专利耦合网络,采用可视化和因子分析方法考察企业的技术相似性及其聚类结构、发掘技术派系及其研究方向,对专利耦合网络与现实合作网络进行比较。[结果/结论]单纯的技术相似性不能作为潜在合作关系的有效判定依据,基于专利耦合形成的潜在合作关系难以转化为现实,社会关系因素对于专利合作的影响程度远甚技术相似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专利合作申请网络及链路预测,一方面揭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网络的结构特征,一方面挖掘科技主体间未来合作的可能性。[方法]基于粤港澳大湾区2016—2020年产学研合作申请专利数据构建无向加权网络,分析网络特征;使用AdamicAdar指标对大湾区专利技术合作机会进行链路预测。该方法能够明确现有合作网络情况,提升合作预测准确率和效果,更好地进行关联推荐,进一步提升湾区创新效率。[结论]湾区城市间合作网络呈现显著的边缘核心结构;湾区内申请人合作网络稀疏,小世界特征不显著;预测结果发现:湾区内产学研合作机会较多,区域内城市间合作机会较少,主要集中在核电领域。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专利引文分析是专利分析研究的重要内容。传统专利引文分析仅分析专利文献中明确标示的物理引用专利数据,不能够准确真实反映专利之间的引用关系,难以准确揭示专利之间的技术相似度。专利语义引用识别有利于准确真实揭示专利间的潜在语义联系,为专利的继承与创新评价提供参考,有助于专利授权前的专利审核和专利授权后的专利评价。[方法/过程]首先,基于规则和句法分析抽取了专利的特征知识元;其次,利用Sentence-BERT和Word2Vec对专利特征知识元及专利标题摘要文本进行向量化表示;再次,根据余弦相似度计算专利的特征相似度和整体相似度,结合专利申请日期的先后顺序得到专利的语义引用专利集;最后,采用量子计算领域专利数据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结论]该专利语义引用识别方法能够实现语义引用专利的有效识别,有利于评价专利的技术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为专利审核和专利价值评估工作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4.
文奕  陈文杰  张鑫  杨宁  赵爽 《现代情报》2018,38(4):112-117
[目的/意义]专利信息是人类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晶,随着社会的发展,专利信息将为促进科技创新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利用聚类技术可以将海量专利信息进行自动分类,在实现信息有序归并管理的同时,有助于用户高效而全面的获取相关技术领域中的集成专利信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传统聚类研究方法效率与准确度存在不足。[方法/过程]本文通过对专利信息服务网站(中国科学院知识产权网)访问日志数据的清洗与分析,生成专利信息点击序列,基于深度学习词嵌入模型,设计了PatentFreq2Vec模型,计算得出专利关联信息。[结果/结论]利用PatentFreq2Vec模型分析计算访问日志数据,能够得到关联专利信息,实现专利聚类,且聚类准确度高于传统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开展专利技术功效矩阵构建方法研究,旨在实现技术功效词的精准、多维度、自动化识别,形成通用的多维技术功效分析方法与工具,以提升一线科研人员和情报分析人员利用专利文献的效率。[方法/过程]提出面向多维技术功效分析的专利技术功效矩阵构建方法。基于BERT-BiGRU-CRF抽取技术功能和技术效果的三元组(Subject-Action-Object, SAO);通过社区发现提取重要节点信息,按照技术维度分类架构设计清洗关联规则,自动优化技术词和功效词,并以网络形式揭示技术功效的潜在关联和生成技术功效矩阵,以便后续开展风险识别和技术解读等具体情报分析工作;利用石墨烯超级电容器电极领域专利真实数据集对本方法开展了实证分析。[结果/结论]面向多维技术功效分析的专利技术功效矩阵构建方法,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可操作性和实际效用。  相似文献   

6.
郭剑明  王婧怡  周云峰  袁润 《情报杂志》2023,(5):162-168+191
[研究目的]综合考虑专利节点度数及其邻域专利节点对(node pair)间的相似程度,定义并计算专利节点在网络中的结构重要性,从网络科学视角完善专利价值评价与核心专利识别方法。[研究方法]基于专利四种基本引用关系构建专利综合引用网络;利用网络节点度数及其邻域节点对的相似度量化表征其局部网络结构重要程度,以此为依据提出专利节点重要性评价指标PNII,进行核心专利识别;从复杂网络视角,利用传染病传播动力学模型(SIR)计算专利节点的实际传播影响力,以此为判据比较PNII和其他网络中心性指标在不同传播概率和不同节点比例下的识别效果。[研究结论]结果表明,基于专利网络节点重要性的PNII指标相较一般的网络中心性指标更加科学,核心专利识别结果更加准确;基于传染病传播动力学模型的评价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核心专利识别结果评价难题。  相似文献   

7.
高科技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耦合战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创新生态系统是由高科技企业以技术标准为创新耦合纽带,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的基于构件/模块的知识异化、协同配套、共存共生、共同进化的技术创新体系.高科技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耦合战略由专利许可、协作R&D、技术标准推广合作3个子战略构成,其中专利许可子战略包括专利交叉许可、专利单边许可、后发制人许可、免费许可四种基本模式,协作R&D子战略包括配套型、平台型、经济型协作R&D 3种基本模式,技术标准推广合作子战略包括行政型、市场型、联盟型技术标准推广合作3种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8.
技术发明与基础科学之间的知识关联是科技管理者所关注的基本问题之一.国际权威专利情报机构CHI Research Inc.构建了“科学关联”计量指标,通过计量技术专利对科学论文的引用来定量描述技术与科学之间的知识关联.然而,技术与科学之间的知识关联是双向的,技术以科学为源泉,科学以技术为手段,“科学关联”指标仅对上述知识关联进行了单向计量.文章认为,还需要补充计量科学论文对技术专利的反向引用,才能使“科学关联”指标得到进一步修正和完善.  相似文献   

9.
杨武  孙世强 《情报杂志》2023,(3):102-109+166
[研究目的]现阶段,我国专利自主可控创新不足,“专利泡沫”与“创新假象”等问题依然存在。为此,剖析了关键核心专利与技术锁定的耦合驱动机制,为突破技术锁定困局,实现关键核心专利自主可控创新的目标,提供参考与借鉴。[研究方法]基于INNOJOY专利库,选取中国、美国、日本、韩国以及德国2010年至2019年无线通信网络发明授权标准专利数据,理论探讨并实证检验了关键核心专利与技术锁定的关系。[研究结论]研究发现:中国、美国、日本、韩国以及德国的关键核心专利与技术锁定的耦合协调结果具有显著差异,中国与日本在综合发展度与耦合度上呈现出V形趋势,德国与韩国则具有倒V形态势,美国的综合发展度与中国、日本较为一致,但其耦合度基本平稳;高被引专利数、前向引用、同族数、权利要求数以及布局国家数均显著促进技术锁定,但专利维持时间与技术锁定具有倒U型关系;关键核心专利的各要素在地区与时段上对技术锁定具有异质性,中国、美国以及韩国的布局国家数对技术锁定并无显著效应,高被引专利数的显著效应会随着时间的发展而有所改善,布局国家数对技术锁定则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0.
促进产学研创新的集群式发展,需要识别与发现产学研创新主体潜在关联的技术主题,使高校和科研机构产出更多有助于企业创新所需的科学技术成果、企业更容易找到适合的研发合作对象。基于核心专利集识别专利技术主题,以机构-技术二模共现网络分析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之间的相似技术主题,据此分析和研究产学研关联创新的热点主题和潜在合作对象。并对石墨烯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相关专利进行实证分析,从而验证所提出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颜端武  刘秋艳  陈坤 《现代情报》2016,36(7):144-150
技术创新网络对于分析和了解创新技术领域的发展演化情况,观察企业间技术合作创新和差异化竞争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专利计量方法,对该领域近三十年间专利数据进行分析。借助专利耦合方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电动汽车领域技术相似创新网络的结构特征演化和技术合作创新网络的演化。并将分析结果可视化,得出该领域的技术发展热点和趋势、具有代表性的企业,以及企业之间的合作变化。结果表明,电动汽车技术集中在电池、电机、控制器和整车技术三大类上,并有均衡发展的趋势,企业间技术合作愈加密切,竞争也愈加激烈。  相似文献   

12.
正[目的 /意义]从专利分析的角度,研究中国浒苔创新资源现状,以期为浒苔的预防、处置及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 /过程]首先利用浒苔相关关键词,对中国知识产权网中浒苔专利进行检索;然后对检索到的浒苔专利数据进行去重、去噪、合并等处理;最后利用TDA、PIAS、Excel等专业分析工具,重点对中国浒苔专利中的创新资源构成、创新资源技术以及创新资源合作等情况进行研究分析。[结果 /结论 ]中国浒苔创新资源中,创新机构数量多,但相互间合作少;新生力量主要集中在企业;重要创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探索我国个人信息安全领域作者的潜在合作关系,以期为该领域作者间的信息传递、知识交流等提供重要依据。[方法/过程]以CNKI数据库2014-2019年关于个人信息安全研究的文献为分析样本,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作者关键词耦合分析法挖掘该领域的著者合作特征、潜在合作对象及主题。[结果/结论]目前我国个人信息安全领域作者的合作参与度仍处于较低水平,且具有明显的抱团现象;著者合作模式以学科内合作为主,合著对象集中在同地域和机构内部,合作主题相对集中;经过作者-关键词的关联推导后,我国个人信息安全领域的学者间形成了较强的潜在关联,其中法律层面的个人信息安全研究是重点潜在合作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精准识别技术机会对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实力至关重要,但已有研究大多存在细节解释性较差等问题,因此提出一种基于生成式拓扑映射(GTM)和类比设计的技术机会识别方法。[方法/过程]首先,经由IPC代码选择类比源与类比目标,确定技术间的类比关系,并基于GTM建立二者的专利地图,确定真空与非真空区域;其次,经由相似度建立类比目标真空与类比源非真空区域之间的联系,研判可类比的技术机会;再次,根据坐标映射至类比源对应的专利以筛选出高价值专利,实现对技术机会细节的解释;最后,以海洋天然气开采为例,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可行性。[结果/结论]应用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技术机会识别方法能够高效提升技术创新机会细节的可解释性,进而为企业降低盲目创新风险提供科学的决策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精准识别技术机会以准确把握市场先机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针对现有技术机会识别粒度较粗、技术机会评价较主观的局限,构建基于多维技术创新地图与TO-RFM模型的技术机会识别与评价路径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过程]首先,运用LDA主题模型从专利数据集中挖掘影响技术创新的要素,并依据主题分布与主题热度分析筛选技术要素;其次,将技术要素划分创新维度后建立多维技术创新地图,通过创新维度与创新法则耦合形成技术机会备选集;最后,利用技术机会价值评估模型(TO-RFM)中的三维评价指标及四象限图对所识别的技术机会的潜在价值予以研判。[结果/结论]以沸腾氯化工艺为例,利用所提方法识别出了9种技术机会,验证了该识别方法的有效性。研究结果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为企业精准把握创新先机、提升创新效率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局限]虽能有效挖掘技术热点,但仍需加强对技术要素间语义关系的考虑,以进一步完善技术要素的剖析。  相似文献   

16.
利用发文作者-关键词共现路径,通过作者关键词耦合方法对新闻传播学领域的15种中文核心期刊近5年发表的文章进行计量分析,实现基于作者-主题关联的聚合,分析聚合的效果并从中发现作者与研究主题的分布情况,揭示合作群体与作者研究的集中领域,从而为学科的发展提供知识服务。  相似文献   

17.
方炜  章蓓  张明状 《情报探索》2023,(2):98-106
[目的/意义]新能源汽车产业已逐渐成为我国汽车产业发展以及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心,深化其创新网络社团结构及其演进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通过检索相关专利合作数据,绘制新能源汽车的专利合作网络,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究在2000—2020年间新能源汽车专利合作网络的网络拓扑属性以及社团结构的发展格局及演化规律。[结果/结论]我国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专利合作网络规模呈爆发式增长,整体向更为联通的方向演化发展,合作广度与合作深度不断增加;专利合作网络呈现社团结构属性,联合创新模式初显成效,逐渐形成了一超多强、小边包围的格局;大型社团呈明显的无标度属性,中小型社团呈明显的小世界属性;大中型社团中已形成以大型央企和大型汽车企业为主的核心节点,社团网络逐渐向着核心节点偏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精准识别潜在专利技术组合,将相互关联的技术组成保护范围更大的专利网,对于打破单项专利的局限性、构建更为缜密的技术壁垒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首先在对关键词与核心IPC进行语义抽取的基础上,筛选出核心专利集合,然后计算基于专利相似性与互补性的专利组合强度,最后利用MCL聚类算法直观、精准地识别潜在专利组合,并以艾滋病疫苗领域专利对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结论]该方法以核心专利集合为数据源有效降低了组合识别中的噪音,基于多维度的专利组合强度计算克服了以往组合识别指标的片面性,利用MCL聚类算法无需人为规定簇群数量,保证识别质量。  相似文献   

19.
高科技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耦合理论综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新生态系统是由高科技企业以技术标准为创新耦合纽带,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的基于构件/模块的知识异化、协同配套、共存共生、共同进化的技术创新体系.运用生态学、管理学交叉学科方法模型,深入分析实现创新生态系统中各个高科技企业之间创新耦合的纽带与基本路径;围绕技术标准形成机理,较为系统地探讨高科技企业如何实施专利许可、协作R&D、技术标准推广合作战略.探讨创新生态系统组织模式、伙伴遴选、收益分配制度安排对高科技企业之间实现创新耦合的作用机理,是当今学术界正在深入研究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20.
褚慧岚 《情报探索》2020,(3):117-125
[目的/意义]采用对专利和文献相结合的计量分析进一步观察本体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为之后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过程]以Patentics专利平台以及CNKI为数据源,从专利年度申请量分布、技术领域分布、主要申请机构分布及其之间的合作、竞争关系的角度以及文献的角度对2014—2018近5来本体技术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结论]结果表明从专利视角看关于本体技术的研究迄今为止呈持续增长趋势,创新主体主要由科研院所、高校以及企业组成,且大致形成产学研合作的局面,但合作关系不密切,中科院和国家电网有较大的竞争优势;从文献视角看研究呈下降趋势,创新主体主要由高校组成。综合而言,本体技术已进入实际应用阶段,最后把本体技术相关的研究热点归纳为5类,未来将引入更多的新兴技术朝着本体构建自动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