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伤逝》是鲁迅唯一的一篇描写爱情的小说,是鲁迅对"娜拉走后怎样"的回答,鲁迅看来,娜拉出走后,"不是堕落,就是回来",于是,子君出走后,最后又回到了那个她曾经与之决裂的家中。《伤逝》用一场爱情悲剧解释了为什么娜拉们出走后"不是堕落,就是回来",以一种冷静客观的态度,思考新文化运动以后新思想席卷全国的时代氛围中青年们尤其是新青年们的未来以及中华民族的未来,激励青年们要继续战斗。而茅盾和郭沫若则指出了战斗的方向,女性要真正独立,要靠整个民族的解放和社会的解放。  相似文献   

2.
张佐娟 《教书育人》2004,(12):15-16
我在一所高校讲授中文系的专业基础课外国文学,讲到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戏剧《玩偶之家》时,强调结尾处娜拉离开家那一声关门的巨响,无异于滑铁卢战场的隆隆炮声,标志着旧时代的结束,新时代的开始,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不容忽视,而后,便将鲁迅先生关于“娜拉出走以后怎样“的观点交代给学生,指出娜拉走后不会有什么光辉前途.可是,我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接受这个结论.……  相似文献   

3.
鲁迅笔下的子君被奉为“中国的娜拉”,似乎不曾引起争议。重读《伤逝》,对子君有新的认识。虽然子君诞生在“娜拉出走”的历史背景下,但她不是娜拉的舶来品。她的婚恋悲剧蕴含的女性解放表述,承载的是鲁迅对“娜拉”中国之行思想移位的冷思考。文章据此立论,展开论述,揭示“子君”文学语码被“误解”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我在一所高校讲授中文系的专业基础课外国文学,讲到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戏剧《玩偶之家》时,强调结尾处娜拉离开家那一声关门的巨响,无异于滑铁卢战场的隆隆炮声,标志着旧时代的结束,新时代的开始,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不容忽视,而后,便将鲁迅先生关于“娜拉出走以后怎样”的观点交代给学生,指出娜拉走后不会有什么光辉前途。可是,我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接受这个结论。当时,我颇感意外。众所周知,迄今为止,鲁迅先生的结论是最有说服力,最深刻的,没人能推翻它,为什么学生不认同呢?带着这个疑惑,我翻阅大量书籍,进行了长时间的思考,认识到这属…  相似文献   

5.
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启了中国女性解放运动的篇章,娜拉出走成为一种时代风气,也形成了新文学中探讨新女性命运的娜拉主题。胡适书写娜拉主题的重心是出走,到了鲁迅笔下就变成了反出走。曹禺、张爱玲笔下的陈白露、曼璐是被迫出走的娜拉,同样纠缠在父权、夫权和自身的束缚下。曹禺基于文学改良社会和人生的宏愿,《日出》就侧重在社会外力对陈白露的压迫。《半生缘》中新女性自愿走进红舞厅,是张爱玲对娜拉主题做出的一种反性别书写的性别书写、反女性解放的女性解放。  相似文献   

6.
娜拉走后怎样?这是摆在所有女性解放者面前的一道难题。这个近乎天问的难题,其难并不在理论层面上,而难在实践过程中。八十多年前,鲁迅先生犀利地指出,娜拉走后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为此,他还专门做了一篇题名《伤逝》的爱情小说,其中,女主人公子君最后走的就是“回来”的路。  相似文献   

7.
"娜拉出走"是易卜生戏剧《玩偶之家》提出的女性解放的问题,这一问题在中国现当代小说中得到了进一步阐发。从鲁迅《伤逝》、杨沫《青春之歌》与苏童《妻妾成群》三部作品看出,中国"娜拉出走"的主题,大致经历了这样的演变轨迹,即从"恋爱至上主义"的流产到"革命至上主义"的皈依,再到"生存至上主义"的回归。  相似文献   

8.
一、鲁迅笔下有三个孔子在鲁迅怎样评价孔子的问题上,存在过简单化的倾向。其表现之一,就是研究者没有全面地深入地考察鲁迅笔下所涉及的孔子。如果全面地深入地考察一下,就会发现鲁迅的文章,是存在许多矛盾的。这些矛盾方面,往往为研究者所忽略。忽略了这些矛盾,就使我们研究鲁迅怎样评价孔子问题,难以深入下去,以致一提起鲁迅怎样评价孔子,就以“反孔”二字概括之。如果我们对鲁迅评价孔子的问题进行整体性研究,就会发现鲁迅笔下有好几个孔子,从而就不会简单地以“反孔”二字来概括鲁迅对孔子的评价。我认为,鲁迅笔下有三种孔子形象。  相似文献   

9.
与出走的“娜拉”和指归在反抗的“新人”不同,张爱玲笔下的女性是对普遍意义上女性文学的一种反叛,既麻木冷漠,又自私、无情;既是被害者,又自觉不自觉地害人。张爱玲以冷峻的笔触揭开了女性文学温情的面纱,揭示出主人公无一例外的苍凉身世,从某种意义和角度上发扬了鲁迅批判国民性的传统。  相似文献   

10.
娜拉走后怎样?这是摆在所有女性解放者面前的一道难题。这个近乎天问的难题,其难并不在理论层面上,而难在实践过程中。八十多年前,鲁迅先生犀利地指出,娜拉走后只有两条路:  相似文献   

11.
鲁迅深受庄子批判精神和否定精神的影响。在讽刺艺术上,两者都将矛头指向所谓“大人物”或“好人物”,强烈的讽刺充满恶辣味;在思维方式上,鲁迅常用的“推背法”、“两相结合法”等均能在庄子著作中找到内在联系。鲁迅又对由庄子处世哲学所形成的精神胜利、自欺欺人的民族性格病态和游世混世的人生态度,及其隐蔽性和毒害性进行了深刻批判。因此,鲁迅既是庄子思想中积极价值的真正继承者和发扬光大者,又是庄子思想糟粕的最清醒最深刻的批判者。  相似文献   

12.
对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来说,人永远是最高的原则。正视死亡,热爱生命;不放弃抗争,也不轻言牺牲,是鲁迅的壕堑战术,也是他的生存哲学。在“死”的阴影面前,鲁迅的“赶紧做”是对生的留恋,也是对死的抗争。鲁迅对人的思考是以生命为本位,因此对中国在几千年极权统治下的屠杀、暗杀与酷刑问题特别注意,对害着革命热的中国问题也有独特而深刻的认知。对于死亡,鲁迅抱着明知是“坟”还要“走”下去的态度。在这个意义上,鲁迅的“过客”论与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论有着内在的契合与神会。  相似文献   

13.
"诗性"具深浅两层涵义:浅层指艺术作品的抒情性、形象性、节奏性;深层则指的是文章之魂,是作品的精神底蕴,一种含有诗化哲学意味的整体气氛。在"匕首投枪"的外貌下,鲁迅杂文实则包藏的是一种独特的生命形式,一种深层的诗性,即"诗性品格"。它是由浓烈的诗性精神、诗性情感与发达的诗性思维共同熔铸而成的。独立不倚、大爱无伪、天马行空是鲁迅杂文的诗性精神的最主要的3个方面;而诗性情感和诗性思维,则是鲁迅杂文诗性创造过程中最重要的两大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14.
从五四起始的现代乡土童年书写,追怀作家童年时代的生命经验与人事见闻,对已逝的童年乐园的忆念多源于现实中成年人生的困境.从鲁迅童年的“百草园”到萧红童年的“后花园”的记忆书写中,寄寓了作家的生命理想,也蕴藏其“失乐园”的沉痛.萧红在表现的深广度上体现了与鲁迅相接的精神底蕴,不仅传递着“励己”及“立人”的渴望,而且对个体生存和整个人类命运之荒凉底色有着深邃的洞察.现代作家的乡土童年书写大多体现了对“失乐园”的清醒意识和力求振拔的内心挣扎.  相似文献   

15.
散文诗集《野草》是鲁迅在绝望与希望之间叙写的对现实的批判和对理想的坚守,集中体现了他不断抗争的"韧性"精神,也是他一生哲学思想的凝聚。尽管其中的抗争者具体形象有别,但其灵魂中的共性恰是我们解读鲁迅"韧性"思想最重要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6.
胡风人生与艺术追求的独特性首先可概括为一种"透彻的真实"。这种"透彻"来自于对现代中国最底层的富有质地的体验。这与其称之为"现实主义",还不如根据他坚守文学的社会介入需要,努力推动直面底层生存真实的追求,将之总结为文学上的"社会派"。胡风文学追求的成型在很大的程度上得益于他对鲁迅式的独特"社会派"文学传统的认同和体验,是这一文学的壮观景致让他从中汲取了巨大的力量。当然,较之于鲁迅本人,作为文学思想家的胡风似乎承受了更多的理论的压力,也依然存在着某种无奈的对真相的"牺牲"。  相似文献   

17.
在《呐喊》和《彷徨》中,特别是《示众》,鲁迅确实是从启蒙主义角度来写“看客”的。鲁迅笔下的看客一般都是以无名“庸众”的形象出现的。现在我们的问题是:鲁迅眼中的“看客”形象到底是文学想象还是一种理性分析?如果是文学想象,那么.它与五四时期启蒙主义者的启蒙预设关系到底有多大?不论是从往昔的历史事实判断还是从后来的社会实践的验证.所谓五四的“启蒙”的辉煌成就.那都是一种知识精英们的自我陶醉的神话!鲁迅本人也是这个神话的制造者和阐释者之一。  相似文献   

18.
著名记者严怪愚以鲁迅先生为楷模,在做人与作文上都深受鲁迅先生的影响。鲁迅先生逝世后,他成为鲁迅精神坚定的捍卫者和传承人。“做人傲气不可有,傲骨不可无”的信条,培养了严怪愚的铮铮傲骨和浩然正气,但也使他屡遭迫害。  相似文献   

19.
鲁迅在解释其《补天》创作动机时说,他取了弗洛伊德学说来解释创造人和文学的缘起。但是,细读《补天》却发现,鲁迅对弗洛伊德的创造动力说并无推崇之意却有淡化之举;对人的原欲的理解与弗洛伊德也无根本认同;对弗洛伊德“升华”的现实性也抱有诸多疑惑矛盾。本文通过对作品文本解读和文化语境分析后认为,从鲁迅身上我们可看到中,西方文化观念在20世纪初的碰撞,从鲁迅早期意识的沉痛矛盾中我们可看到当时中国深沉的文化危机。  相似文献   

20.
曹聚仁的《鲁迅评传》初版于1956年,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人”的而非“神”的鲁迅形象,摆脱了同时期大陆鲁迅传记写作中的“神化”倾向,曹聚仁自然成为上世纪80年代末期之后“人间鲁迅”写作范式的寂寞先驱和最早开拓者,《鲁迅评传》成为鲁迅传记“去神化”写作范式的发轫之作,其贡献不容抹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