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荀子所谓“无万物之美而可以养乐”并不是指没有审美对象,其审美对象是伦理道德之“礼”。在其观照方面,荀子提出了“虚壹而静”的审美心境,其中的“虚”与“藏”、“壹”与“两”、“静”与“动”是辩证的关系,并由此进入“大清明”境界。“元万物之美而可以养乐”是一种精神态度,“大清明”是一种境界,而“虚壹而静”是持有这种态度、达到这种境界的手段。  相似文献   

2.
苏轼和程颐都是北宋易学的著名代表人物.比较二人易学动静观,显示出理学和庄玄之学这两种解《周易》思路的差异.关于宇宙化生,程颐、苏轼皆承认阴阳之"动"生出万物,而程颐从宇宙运动中抽绎出"理"作为最高法则,苏轼则归之于造化无心.落实于性情论,两人皆突出"静"的高明之境,然而程颐的心之安静是以长时涵养的道德自律为前提,而苏轼的"静"缘于应物无心、淡然自若的处世情态.体现在符号化的表征--卦爻上,程颐的动、静合"理"体现于爻位的嘉善,苏轼的动、静自然则体现于卦爻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  相似文献   

3.
由于先天气质和长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孙犁晚年深化了崇尚"平淡"的审美意识。这一审美意识以"道"的本质属性"无为"为哲学依据,以庄子"虚静"说的"去欲"、"去知"为支撑点来建立主体"平淡"的心境、人格,在艺术创造上涵化了朴实、简练、含蓄和不尚胶滞、求弦外之音、传神为高等多种素质,最终造成偏重意蕴美的"平淡"的风格和境界。"平淡"的涵容性和超越性使它成为高层次的审美境界,这一点在解读文学大师孙犁时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4.
"静""闲"范畴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经典话题.先秦时,儒道两家以"舞雩风流"和"虚静"为切入点,从两个层面论述了"闲"与"静"对于"人的自然化"这一要点的反映.后在此基础上,魏晋时期将对这一组合型范畴的运用转向了创作论领域.特别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详尽阐述了"闲""静"由创作心态到审美感兴这一内部的层递式发展,赋予了它们作为审美心胸的意义.从人格境界到创作心态再至审美感兴,"闲"与"静"由"人的自然化"转向"创作的自然化",且有明显的朝"生活的自然化"方向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5.
梅尧臣诗歌的艺术个性是老健古硬,体现在取材上就是广泛散漫,于物无所不收,于境无所不取.在审美上以丑为美,不仅取平面静态的丑怪之物入诗,还取凶险狞恶的动态场景入境;与前人相比,前人不大写的俗恶之事,他偏写而且多写;前人写事物的美的一面,他则写事物的丑的一面.在炼意上则以故为新,这不仅体现在他对前人旧题的创新与超越上,还体...  相似文献   

6.
"传神写照"、"以形写神"是东晋绘画美学家顾恺之提出的两个美学命题。"传神写照"是指在审美构思阶段,要超越现实对象外在的形体束缚,去把握现实对象内在的精神气韵。"以形写神"是指在审美创造阶段,要重视艺术形象之形的刻画,更好地表现艺术形象之神。这两个命题体现了从审美构思活动到审美创造活动的转化关系,是顾恺之在人物绘画的不同阶段对"形"、"神"的审美把握和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7.
康德认为人是教育的产物,教育的目的在于塑造入,在于人的全面发展.席勒强调审美教育要培养完美的人性,造就审美的人.审美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思想的核心应该以人为本,以人的和谐发展为本.语文教学中施行审美教育,就是借助语文教材及教学活动中客观存在的美的因素,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起到"以美引善,以美启真,以美怡情"的作用.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的极其重要方面,对于培养和造就完整的、具有创造性的个性的人,具有十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孔雀东南飞》一诗以悲伤的笔调叙写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作者既采用了以哀景、哀事写哀情的手法,也采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段,营造了浓烈的悲剧氛围,体现了此诗以悲为美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9.
广告写作中的美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高广告写作的文化品味和审美价值,激发消费者的审美情趣,会直接影响消费者对于广告宣传产品的认同,刺激购买行为。为此,在广告创造过程中,必须遵循广告美学的有关原理,如形象美、动态美、情感美、异质美等。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的审美素质包括审美能力、审美品位、审美取向以及审美表达等基本要素。要有效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质,需要在发现美、把握美、感受美、分享美和创造美等环节上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审美品位、引导大学生的审美取向以及激发和推动大学生进行审美表达。主要的方法包括以知启人、以情动人、以意导人和以行塑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