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们对语文课程一直存在不同的认识,2001年7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出台,本文是在这一背景下,对语文课程进行了重新的阐释,提出了一些浅薄的观点,希望能对新一轮语文基础课程改革在认识上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2.
中国和英国的语文教学既有相同之处,也有显著区别,研究这两个国家的语文教学,有利于我们开阔思维,在评价与比较中合理扬弃,丰富我们的语文教学。就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而言,中国与英国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其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中国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追求一元,而英国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是多元共存。本文要探讨的不是这两种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呈现方式  相似文献   

3.
对课程性质的认识决定课程实践的方法论取向,语文课程实践中长期存在的少慢差费现象与对课程性质认识的不确定因素有关,目前存在的工具性、人文性、言语性的语文课程观并没有把握语文教育的内核实质。语文课程的性质就是语言性,是以语言为本位的教育,并认为这一假设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多维的性质包容性,对语文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2001年8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这里,我们想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研究实践,谈谈对语文课程目标的认识,并就实现课程目标提出几点教学建议。我们知道,课程目标对于教材编写、教学、评价等起着决定作用,因此,改革语文教学,首先要对语文课程目标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当我们把《课标》精神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结合起来思考时,就会对语文课程目标产生这样一个认识———那就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首先,我们来看一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基础教育…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总目标的确立,主要基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当时人们对语文课程功能、性质的认识,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新时期语文课程总目标的渐次演进一脉相承,语文课程总目标的各个层面此消彼长,变化有迹可寻。语文课程总目标的演进,折射出语文教育观的变化轨迹及发展趋势,对其进行厘定与分析,对指导语文教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质就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的内在联系。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的性质界定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行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语文课程性质认识的历史总结与升华。“交际工具”不限于语文,所以新课程标准加上了一个“最重要的”,课程标准把“人文性”作为语文课程的第二属性,并进一步指出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统一的。这爪l性质界定,是在长期实践探索中,语文课程自我认识的一次飞跃。这个认识符合语文课程实际,符合语文教育要求。对于语文教学,人才培养,课程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个自我认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是人们正确认识教育和进行教育实践的最基本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戴正兴 《云南教育》2004,(13):33-35
语文基础知识及语文基本技能训练,历来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过去,由于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认识偏颇,导致“双基”训练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偏差。对此,《语文课程标准》相应作了一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改要兼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人们对语文教学,特别是中职语文教学,争论不休。归根结底,无非是语文课程的性质归属问题,即在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认识上存在着不同意见。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要真正理解这句话,并非易事。  相似文献   

9.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标准(实验)》均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作了明确的界定:“语文是最重要的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带有法定性与权威性的解释已不容对语文课程性质作太多随意的争辩。如何正确地认识、理解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表述,才是最为重要的问题。下面我们从几个不同层面去阐释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中的各种要素与关系.  相似文献   

10.
晚清民初,在癸卯学制与壬子癸丑学制推动下,语文课程得以独立设科与初步发展。当时,学者在对为何要设立这门课程、这门课程是干什么的与应该干什么等课程定位问题的思考与回答中,确立了语文课程的奠基性地位,进而确立了以发展学生语言能力为根本目标、以传授语言形式方面知识为根本对象等课程认识,也初步确立了这门课程内具的工具性特质。晚清民初对语文课程学科定位与性质特征的探索与结论,对认识与纠正长期而广泛存在的“泛语文”“非语文”现象有着重要历史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对工具性的认识,教师们都很重视,在实践中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而人文性在课堂中表现如何呢?我们发现,越往高年级越难以唤起大部分学生的参与热情。  相似文献   

1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是对语文课程理论认识的阶段性总结,给语文教学打开了新的局面。但是,在对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的观察中,我们发现,由于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的缺位、不到位甚至越位,导致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主要有语文教学目标的虚化、语文教学内容的泛化、语文教学过程的表演化、语文教学手段的形式化、语文教学评价的肤浅化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从反思教学现象入手,思考问题实质,探求语文教育的规律,用这样的规律来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并力求在实践中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3.
蜘蛛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性质界定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语文课程性质认识的历史总结和升华。应该肯定,这个性质界定,是在长期实践探索中,语文课程自我认识的一次飞跃。在目前认识水平上,它符合语文课程实际,符合语文教育要求,对于语文教学、人才培养、课程发展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我们发现,语文课程标准理念的先锋性与语文教学实践之间存在着差距,  相似文献   

14.
新《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基本理念是:“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语文课程标准》中新理念的提出,为初中作文教学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5.
严东红 《职业技术》2006,(12):58-58
近几年来,广州市中职学校开展了发展性教学评价的研究,不少中职语文教师在语文课程评价方面进行了改革尝试。笔者在教学中也进行了学生评价的改革实践.也曾经到一些中职学校去观摩、学习,对语文课程学生评价的改革有了更深一步的思考和认识。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很多一线教师勇于实践,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我们也要理性地看到,由于我们认识上的局限,对《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不够科学全面,在探索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偏差,以致影响了阅读教学的质量。其主要表现有:  相似文献   

17.
我国大陆与台湾阻隔多年,虽然由于政治制度不同,文化与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不同,两地对语文课程改革的规范和要求也有着比较大的差异,但两地又毕竟同宗同源,同文同语,两地的课程文件都反映了对中国人学习汉语文基本规律的认识,借鉴台湾语文课程文件的优点,对促进大陆语文课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笔者想从台湾与大陆高中语文文化课的比较谈谈这个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通过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纳要》和《语文课程标准》,对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有了新的认识。《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主要强调了四个方面即人文性、实践性、生活性和民族性。生活无处不在,语言无处不在,所以作为母语教育的语言学习也就无时不可,无处不能了。  相似文献   

19.
我国大陆与台湾阻隔多年,虽然由于政治制度不同,文化与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不同,两地对语文课程改革的规范和要求有较大差异,但两地又毕竟同根同种,同文同语,拥有共同的文化心理,两地的语文课程文件都反映了对中国人学习汉语文基本规律的认识,因而又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台湾自1968年就开始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比大陆早14年,其课程文件所体现出来的基本理念对大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和英国的语文教学既有相同之处,也有显著区别,研究这两个国家的语文教学,有利于我们开阔思维,在评价与比较中合理扬弃,丰富我们的语文教学。就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而言,中国与英国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其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中国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追求一元,而英国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是多元共存。本文要探讨的不是这两种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呈现方式孰是孰非,而是通过中国和英国对语文课程性质认识的共性和差异,结合我国当前语文教学的实践,充分认识语文课程的复杂性,分析我国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进一步改进中国语文教学的途径。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