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女子教育经历了奠基、定型、繁茂、拓展、转换等时期。女子教育的目的主要是满足夫权社会的需要,教育的形式主要是家庭教育,女子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一种以道德教育为主的生存教育。古代女子教育阻碍了妇女站到历史的前台。  相似文献   

2.
徐敢良 《文教资料》2006,(21):28-29
中国古代虽有女教,但无女学,没有正式的女子学校教育。到了近代,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兴办教会女学,在其启蒙下,妇女的教育权利及其自身价值逐步被国人关注。中国女子学校教育缓慢登上历史舞台,推动了社会风气的转变和妇女解放运动的发端。  相似文献   

3.
近代以来,“女子无才便是德”成为关于古代女子教育的一种刻板印象。实际上,中国古代女子的家庭教育是丰富多样的。自唐代之后,敦煌文献以及诗词、小说等文献中保存了更为具体的女子家庭教育内容。不同家庭的女子既要面对“重男轻女”的氛围,又享受“千金小姐”的优待。从更为详细的古代文献中可以看到,自唐宋至明清时期,大部分家庭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普遍会为家中的女孩子提供基本的教育。  相似文献   

4.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也是最初的教育,其中母亲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根据现实女子道德沦丧现象和我国古代女子教育状况,提出女子教育的策略,包括修清静之心,修自省之身,修贤良之德。  相似文献   

5.
世界最早的女教育家──班昭韦石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中,妇女曾人才辈出,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教育方面,她们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女子担任教师,自远古就有,女教育家则是在女子从教基础上产生的。我国古代教育,经历了由家庭扩展到学校的过程。学校教育的产生标志着教...  相似文献   

6.
女子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直到清朝末年之前都是没有任何地位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妇女地位低下。我国古代有许多与“女”之有关的字,都带有贬义。  相似文献   

7.
<正>女子教育一直是现当代教育中一个重大课题,它不仅关系到占"半边天"的女性教育问题,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全民族整体素质的大事。古代非洲有句谚语:"教育一个男孩只是教育了一个人,教育一个女孩是教育了一代人。"这话似乎有点偏颇,但却道出女子教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正> 引言 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古代教育史似已进入分科研究时期,关于古代蒙养教育、家庭教育以及胎教等方面的研究都在逐步深入。而女子教育史的研究几乎还是空白。我们只能见到一些关于近代和现代女子教育教育史的零星的研究论文。更主要的是,在这  相似文献   

9.
乾嘉时期,在江南地区形成了中国古代女子教育的高峰,而这一现象的产生是由袁枚所推动。袁枚,又称随园老人,清代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作为乾嘉三大家之一的他,除了在政治、文艺方面的贡献外,不受世俗眼光的限制,坚持"有教无类",使很多女弟子和文学作品流传于世,形成中国古代女子教育文化的高峰。以随园老人开展的女教为例,探索这一时期江南女子教育的发展原因,对其使用的教学方法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现代教育提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0.
"良"是古代男女昵称用语,由此孳乳的"良人"亦是古代男女昵称用语.以"良"为语源繁衍出的"郎"、"娘",它们之间有对应关系,是一对古代男女昵称用语."郎"是古代女子对心爱男子的昵称用语,这是人所共知的."娘"是古代男子对心爱女子的昵称用语,这一点不但人所不知,而且诸多辞书也没有提及到,然而它却客观存在着.  相似文献   

11.
中国封建社会没有女子教育,到近代,女子教育问题才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由于民族危机的加深和教会女学的影响,女子教育问题在维新变法运动时期被提上日程.维新派同守旧派围绕是否开女禁、对贤妻良母的看法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论争。维新派和守旧派关于女子教育的论争是近代女子教育史上一件意义重大的事件,为女子教育思想的广泛传播和女子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石鸥  陈静 《湖南教育》2008,(8):8-10
接受正规教育在古代一直是男子拥有的特权。近代意义上的女子教育在鸦片战争后才在中国见端倪,这一新事物的出现得益于在华传教士的努力。1844年,东方女子教育协会会员艾尔德赛女士(Miss Aldersay)在宁波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所女子学校。随着各通商口岸的开放和教会势力的扩大,教会女校的数量也逐渐增多,至1876年,在华基督教女日校达82所,学生1307人,  相似文献   

13.
清朝末年,中国门户被打开,女子教育的问题也在一种新的社会环境下被提出来。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之一的郑观应对女子教育有着自己的一番见解,他反对溺女、反对裹足,要求男女有平等的教育机会,主张让女子接受学校教育等等,为中国的女子教育作出了贡献;但他没有完全摆脱封建旧观念,认为女子接受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做个贤妻良母,相夫教子。  相似文献   

14.
在职业教育中,女子职业教育有其特殊性,古代的黄道婆在这方面有着突出的贡献,在今天仍然有着积极意义。本文介绍了黄道婆的事迹,从她的所作所为中生发出对今天女子职业教育的思考。女子职业教育应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加强品牌意识,因性施教,加强实践,因地制宜开展创业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古代社会,女子教育几乎被排除在校门之外,这并不等于放弃对女子施教.封建统治者之所以重视"女教",原因在于女教的成功与否与政治教化的得失休戚相关.当然,男子与女子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迥然不同,因此女子不需要读书做官,只要做社会所认可的孝女、贤妻、良母、贞妇就行了.此外,受教对象不同,所采用的方法自然有所不同,中国古代女子教化的方法大致有以下三种:上以导下,内以表外;父子兄弟陈述;观感而效法.  相似文献   

16.
蒋家琼 《文教资料》2012,(14):144-145,148
《社会女性观与中国女子高等教育》是一本特色鲜明的集教育学、历史学、女性学与文化学于一体的学术论著。其特色主要体现在研究基础扎实、体系庞大、内容详实、研究视角独特、观点新颖独到、史料翔实、结论正确、启示深刻和社会反响好。它也是深入探讨社会女性观与女子高等教育关系的教育史学著作,填补了中国古代女子高等教育史研究的空白。所获得的启示,对于当今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女子教育的研究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女子教育真正意义上始于民国时期。民国初期政府制定的《壬子·癸丑学制》第一次将女子教育平等的内容列入到学校教育制度中,1922年颁布的《壬戌学制》第一次使男女教育平等权在法律上得以确认。民国时期的女子教育和清末时期的女子教育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首先,女子教育的出现便是一项很大的进步,清末的女子教育并没有受到政府的支持,而在民国初期的女子教育从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从具体来看,民国初期的女子教育在法律保障、教学设计等方面较之前有了较大的进步。在民国初年女子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广大进步知识女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她们批判封建礼教对女子的压迫和束缚,并积极参加革命斗争,参与国家政治活动,大力兴办女子学校,推广女子职业教育,从根本上显示了女性的社会主体意识。民国初期的女子教育发展有两方面:一是女子教育思想的发展,把妇女从"女子无才便是德"、"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教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树立了"男女平等"的现代思想;二是兴办女子学校,鼓励男女同校学习,把妇女从被剥夺受教育权的境地中解放了出来。  相似文献   

18.
“良”是古代男女昵称用语,由此孳乳的“良人”亦是古代男女昵称用语。以“良”为语源繁衍出的“郎”、“娘”,它们之间有对应关系,是一对古代男女昵称用语。“郎”是古代女子对心爱男子的昵称用语,这是人所共知的。“娘”是古代男子对心爱女子的昵称用语,这一点不但人所不知,而且诸多辞书也没有提及到,然而它却客观存在着。  相似文献   

19.
中国妇女在封建男权社会里没有受教育的权利。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力作用下门户洞开,随着东西方联系的日益加强,女子教育问题开始受到重视。早期维新派对传统的女子教育观进行揭露和批判,并鼓吹新的女子教育观。就早期维新派的女子教育思想进行探讨,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早期维新派在女子教育问题上的观点、贡献及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在封建社会里,女子被认为是弱者,没有资格与男子接受同等的学校教育,只能接受一些生活教育。伴随着西方文化的侵入,传教士出于特殊目的在我国创建女子学校。在中西文化交融时期发展起来的女子学校教育有别于我国传统女子教育,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对当代教育也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