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改变世界”与“解释世界”不能割裂开来,“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的伟大变革,将“实践”概念引入.“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是马克思对“哲学的世界化”与“世界的哲学化”问题进行了进一步阐述,思想在实践上变为一种现实的力量,在现实中实现哲学.  相似文献   

2.
成中英是当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多年来,他在海外为传播中国文化,推进中国文化的世界化做了大量的工作。他对中国文化所持的态度是“推陈出新”,他的关于中国文化现代化和世界化的理论见解以及他的“新‘新儒学’”理论体系的构想,正是这一精神的体现。从他的思想中可以反映出当代新儒家新的心态和新的走向。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哲学自欧洲大陆步入中国的上空,与中国社会实践相结合并在中国得到发展,日趋灵活有效地解决中国社会实践的重大课题,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进程中,同时经历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化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内在尺度,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证明世界化维度是不可或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世界化相互交融,共同构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复杂图景。实现理论和现实的融合、历史和未来的融合、坚持和发展的融合、中国视角和世界视角的融合,是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世界化互动研究的四条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化的未来走向问题是新世纪中国乃至世界性关注的重大课题。但是,世界上却充斥着“妖魔化中国”的各类话语,只有消除“妖魔化中国”的误读,才能达到文化反思和文化对话的新语境。“妖魔化中国”折射着中国在世界中的地位。在过去,中国的大国地位遭遇质疑,“去中国化”不断出现,但随着中国大国地位的重新确立,“去中国化”已经成为历史,而东方文化世界化成为新世纪重要的文化趋势。在此基础上,反思全球化语境中中国文化边缘化处境、进一步厘定中国价值,就成为文化输出的重要任务。中国文化世界化强调中国对维护世界精神生态和促进东西文化互动的重要意义,而确立文化立国和文化输出的大国文化战略就成为中国文化世界化的基本保证。今天的中国已经跨人新的时代。处在世界多元文化氛围中的中国文化,其发展方向在于,从新的视角探讨东方文化的当代价值与未来走向,以崭新的文化姿态参与到世界生态文化营建的进程中。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高等院校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存在着某些紊乱和弊病,遵照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内在要求,从实际可操作的角度,总结了多年来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对这门课程的教学规律和特点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其内容可以归结为“五化”教学模式,即:教学依据文本化、教学内容前沿化、教学目的现实化、教学视野世界化、教学方式规范化”。该文对“五化”教学模式的基本内容及其特点、效果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6.
基于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邓小平以世人无法比拟的马克思主义的博大胸怀,重新审视当今多变的世界格局中的化现象,将中国化,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纳入世界化体系中去定位;同时也将世界化,尤其是能体现人类明智慧的那一部分宝贵财富,纳入中国新时期化体系来估价。“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号角式的论断,是邓小平为创建中国新时期科学化体系的现实核心与目的。  相似文献   

7.
世界化力量的对比已经严重失衡,欧美化圈开始破裂,世界化格局的总体发展趋势将朝着终极化的多元化及其个性化和宗教化的宽容性及其世俗化的方向发展。无论对于“强势化”,还是对于“弱势化”而言,多元化只能指传统价值的多元化,而非保证平等沟通的合理化规则可以随意更改或取消。宗教化的“本土化”及其“处境化”,无论表层的“化披戴”或深层的“化融入”都将在认同和宽容的历史过程中寻求发展。“化反弹”及其“化民族主义”也将在宽容的世俗化的历史过程中趋向淡化。  相似文献   

8.
冯友兰对中西化问题的思考与探讨。不是从比较中西化的同异优劣出发。在两种化中选择一种化作为中国化乃至世界化的发展方向,而是从全球性现代化运动的视域出发,在两种化中选择那些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与合理性的内容。重新构造中国化的发展方向,使中国化既能够顺应世界化发展的潮流与时俱进。又能够在这个汹涌大潮中不至随波逐流。冯友兰的这些思考比较深刻地抓住了中西化关系问题的症结,超越了同时代的全盘西化论,也超越了同时代的其他化保守主义。其不足之处在于。在中西化问题上过分强调了从“类型的观点”看而轻视了从“特殊的观点”看,把西方化同产业革命后形成的“生产社会化底化”加以割裂,以为中国化所要追求和吸纳的仅是后而非前。这在理论上讲是有效的.但从实际上讲这种有效性就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9.
加入WTO之后,中国的出版业已走向世界,在这个过程中,整个出版业将在WTO环境中推进,编辑过程将发生变革,编辑角色和出版理念世界化,出版业世界化的过程,中国先进化也随之走向世界,融入世界大化之中,但必须固定中国传统化之根,输出和保持中华民族化的独特品格;要有全球意识,要以化神圣感和历史使命感对待走向世界的中国化精品。这是出版必须具备的崇高职业道德。  相似文献   

10.
哲学必须走出国门进而覆盖整个世界或者说是世界化,这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所长期忽视到的内容。本文将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化的有关问题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1.
依据中国跨世纪的现实和中国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结构,21世纪中国哲学的发展整体上有可能呈现了一种“四化”状态:哲学地位的边缘化、哲学学派的多元化、哲学学说的世界化、哲学主体的独立化。  相似文献   

12.
“石生人”母题的起源可上溯到旧石器时代先民对石的想象,在中国古老的神话传说中包括少数民族和边远部落的祖先来源神话传说,这一母题正式发生与发展,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明清章回小说《封神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及《红楼梦》中都有对“石生人”母题的运用,分别为“石生人”母题的“妖化”、“魔化”、“仙化”及“人化”演变。探究文学作品中有关“石生人”母题的运用,不光揭示着这一母题强大的生命力,更展示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3.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展过程是世界化与民族化两种倾向互相纠葛缠绕,交替消长的曲折过程。四十年代文艺文学界所展开的“民族形式”问题的大讨论仍然是这一进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这场讨论的核心的问题是如何立足民族解放斗争的现实创造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文学,使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在当下,这场关于“民族形式”的大讨论仍然具有很大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传统“化”之观念的本土心理学探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化”是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化”与“人”几乎一开始就是密不可分的;“德化”与“自化”是人之化的作用机制,“化”体现了中国儒家积极的人生观;中国传统“化”之观念,不仅具有重要的哲学价值,更有重要的本土心理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学科发展过程中,中国的高等教育学有一种将学术研究贴上国家标签的符号诉求。预设“国家语境”、提炼“中国经验”并形成可推广的“中国模式”便成为学科建设的主要方向。遗憾的是,高等教育学在寻找“中国模式”的过程中一直使用他者视角,其本土化历程没有离开“精英主义”取向,并造成了知识生产的内卷化。学科需要从高等教育与社会的互动中记录更全景化的“中国体验”,更需要将自身作为方法,重获“第一原理”。  相似文献   

16.
词尾“化”,是“五四”时从日本的译文中传到中国来的,用来翻译英语的动词词尾—ify、—ize。①例如: beautify 美化 idealize 理想化 simplify 简化 normalize 正常化这种用“化”作词尾的词,我们称之为“化”尾词。“化”尾词的产生,是为了适应翻译的需要,但也因此而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增强了汉语的表达能力。也由于“化”尾词有其不可替代的表达能力,我们自己也出于表达的需要而创造出一些“化”尾词来,如:绿化、  相似文献   

17.
“一个进程”、“两个结合”、“三次结合”引发“三次飞跃”的历史主脉,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理论命题和话语体系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再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百年历程、内在逻辑与多重动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话语定格过程,深刻反映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逻辑展开与聚焦过程,具有丰富的理论意涵,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鲜明品格,蕴含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演绎的本质规律,淬炼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当代启示。  相似文献   

18.
余杰 《现代语文》2001,(3):32-33
中学语教育是培养青少年化观念和化选择的重要环节。中学语课本必须体现出开放时代中国的开放心态,新一代中国青年必须具备多元的化选择和健全的化品位。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现行中学语课本不仅没有具备起码的“世界化”的眼光,反而刘外国优秀的化成果抱着一种敌对的态度。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党的发展历程中提出的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命题,也是当前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提出依据,研究共产国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态度转变及文献中停止“中国化”的提法而代之以“具体化”的原委,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要求,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21世纪中国学“走向世界”,成为世界化中不可或缺、举足轻重的一部分的过程中,学创作过程中的“政治意识”、使命感以及学本中的民族学精神,是应该努力葆有的养料,是应该加以弘扬、加以发展的精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