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作为一名职业教育工作者,朱辉球创新构建了传承千年民族技艺的现代陶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针对景德镇市被列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现状,他率先提出陶瓷"工"与"艺"结合传承理念,致力于通过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继承和弘扬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培养陶瓷艺术门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两方面诠释了技能型社会下传统技艺传承的价值意蕴,分析了传统技艺传承中需求侧及供给侧面临的困境,指出封闭性传习模式限制了传统技艺发展的市场空间、守旧的机制束缚了传统技艺传承人的培养。借鉴苏绣技艺传承在传衍机制、保护机制、研习机制及集成推广机制方面的实践经验,构建了传统技艺传承的优化路径,具体包括促进传统技艺产业化发展、建立立体化传统技艺传承制度、推进传统技艺向现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3.
余冰 《广西教育》2022,(5):4-6+15
本文以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开展“侗寨·五娘”教改项目为例,论述少数民族地区女性接受职业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现实意义与实践路径,提出中职学校开发和利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深度挖掘和整理区域内侗族非遗优势项目,构建非遗现代传承育人模式,通过倡导民族文化育人的理念,激发侗族女生自我意识觉醒;将侗族非遗技艺融入侗族女性职业教育课堂,引导侗族女生提升劳动技能;关注侗族女性社会发展轨迹,培养其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少数民族地区非遗技艺传承和实现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4.
工艺美术中独特技艺的传承对于工艺保护至关重要。工艺美术技能的培养仅靠现有学校的教学显然不够,需要有懂得学校教学的教授和精于工艺的大师共同研究,吸取传统师徒传授中有效的技艺经验,将现代学徒制模式融入整个教学计划,将学校教学与行业需要融合,强化职业能力的培养,从而弥补现有教育模式的不足。  相似文献   

5.
在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云锦技能人才培养经验的基础上,对云锦非遗教育过程中遇到的课程建设、云锦工作坊的人才培养、云锦文化的传承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云锦技艺的活态传承理念,旨在有效利用"互联网+"、传统技艺传承示范基地等现代化传播媒介和教育资源,建设线上与线下云锦文化传播平台,开辟云锦技艺传承发展新路径。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少数民族传统技艺融入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现状,提出将少数民族传统技艺融入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路径,包括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发挥环境育人功能、科学设计教学活动、促进幼儿实践探索及民族文化的弘扬与传承等。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一项任务,将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纳入职业教育体系,在职业学校设立"非遗传承教学基地",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非遗大师进校参与教学,收徒传艺、整理技艺资料、开展展示活动。学校教师与非遗大师联合传授,开展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传统的作坊式师徒传承,采用现代学徒制模式,进一步做好传承人的培养工作。  相似文献   

8.
卜复鸣 《职教通讯》2020,(2):118-122
“香山人才”是指熟练掌握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高素质专门人才。“香山人才”的培养途径主要有家族式传统技艺传承、企业技能大师工作室、产教融合化传承、名师培训、技能比武等方式。针对当前“香山人才”的培养途径,可做如下优化: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完善“香山人才计划”培训体系;建立培训学院,与职业院校开展实质性的深度合作;鼓励著书立说,走文化相融的“香山人才”可持续发展之路;营造工匠文化,确立尊匠崇能的人才价值观。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化语境下,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中的工匠精神,蕴含了对技艺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匠气",对职业不忘初心、始终如一的"匠心"和对产品不断探索、推陈出新的"匠魂".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现代学徒制与工匠精神蕴含的职业理念和价值取向高度耦合.现代学徒制背景下工匠精神的非遗传承人培养,从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选择、培养模式的确定、教学...  相似文献   

10.
王腾香  刘萌  刘姝 《职教通讯》2019,(16):17-21
非遗传统手工技艺是我国民族传统工艺的精髓,但随着工业化、信息化的发展,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生态环境发生变化,传统的师徒制模式培养实践难以实现规模化、系统化发展,也让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传承面临诸多困境。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通过完善政策体系,深化产教融合,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等方式来实现非遗传承人的培养新模式。  相似文献   

11.
饮食类非遗技艺是中国饮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诸多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作为一种代代相传的技能与文化,五年制高职院校烹饪专业的教育责任与意义重大。通过分析与融入五年制高职烹饪教育体系构建中的非遗元素,可以为我国传统饮食类非遗技艺的传承提供重要支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优化非遗技艺人才培养模式,丰富五年制高职烹饪教育课堂的教学内容,能够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提升其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我国许多优秀的传统手工技艺由于种种原因,在快速发展的经济浪潮中逐渐被人们忽视、淡忘,许多手工技艺已濒临失传,技艺传承形势严峻。在重视、传承传统优秀手工技艺的过程中,中职学校在传统手工技艺人才的培养、传统手工技艺的文化传承、手工技术的提升、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四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我国许多优秀的传统手工技艺由于种种原因,在快速发展的经济浪潮中逐渐被人们忽视、淡忘,许多手工技艺已濒临失传,技艺传承形势严峻。在重视、传承传统优秀手工技艺的过程中,中职学校在传统手工技艺人才的培养、传统手工技艺的文化传承、手工技术的提升、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四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传承和发展“非遗”壮锦技艺面临的问题,论述在民族地区中职学校传承和发展壮锦技艺的策略:搭建政校行企协同育人平台,形成长效机制;聚焦壮锦传统技艺,校企组团培养后备人才;产教双向对接,打造壮锦文化品牌,促进壮锦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或文化活动,它蕴含了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价值认同、心理模式和生产生活方式等内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中所存在重竞技性而轻大众性、重形式而轻内涵、重传统性而轻现代性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后继乏人等问题,因此,应从正确应对体育全球化的冲击;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构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机制;实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和谐发展;发掘和整理传统体育项目等方面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家族传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家族传承不仅守住了本家族的核心技艺,而且家族成员的积极参与也为传承技艺积蓄了宝贵的人才,使得"传承链"历经百余年而没有中断。然而,家族传承固有的血缘关系传承使得传承人数越来越少,这对传承手工技艺本身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高职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高职校非遗人才的培养可通过家族成员走进课堂传授"核心技艺"、设置课程内容与编写"留青"教材、参与工作室项目及拓展社会实践活动等一系列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17.
非遗传统手工技艺是在与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交互中不断调整、完善、创新和发展的生产技术。随着社会和技术的深刻变革,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生态发生深远改变,传承人高龄化严重、传承观念因循守旧、传承队伍后继乏人现象严重。因而,基于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历史契机和关系思考的分析,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活力的焕发仍需政策、教育、社会等多维系统的支撑。一是扭转观念,提高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的社会认可度;二是拓展路径,推进学校教育和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的融合度;三是多措并举,加大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保护传承的支持度。  相似文献   

18.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选择与适应是校园传承的核心与关键,在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选择时要以科学的价值定位为出发点,以学生发展和校本条件为依据,并坚持以实用性、特色性、安全性为原则,以期选择适宜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校园内开展;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校园传承运动项目的适应过程中要通过科学的适应途径和方法,并要注意处理好"原生态性"与"学校教育性"以及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实地考察表明,湖南少数民族传统技能型人才存在着严重老龄化、技能收益低、后继无人、技能退化等问题。要改变这种状况,一方面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培养人才,另一方面必须使传统技能产品实现产业化,以产业化发展吸引人才和保护技能。同时,还应努力构建传统技能技艺的文化氛围和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20.
<正>为贯彻落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探讨职业院校技艺传承及非遗进校园路径,激发传统技艺活力,引领职业院校广泛开展传统文化教育,2018年12月7-8日,由教育部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主办,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无锡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教育部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文化传承与创新专门委员会及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共同承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艺传承与发展研讨会在无锡召开。大会以"匠心·传承·创新"为主题。来自全国近百所职业院校的领导、专家、非遗大师等400余人齐聚此间,聚焦传统技艺,共商传承发展良策,这在全国职业院校领域内尚属首次。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