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中国的师道观源远流长,在形成社会尊师重教风尚方面、优化教师队伍素质方面都起过重要作用。选取孔丘、孟轲、荀况三位先秦儒家思想家作为研究对象,他们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教育家,有丰富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师道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尊师重教、博学优质、民主平等以及身正为范是他们师道观思想的集中体现。博古利于通今,为了更好地促进当前教师发展、改善教学教育技能、提升教师职业素质,我们需要完善国家顶层设计、重视学校组织建设与加强个人修养提升。  相似文献   

2.
马忠诚 《考试周刊》2008,(48):161-162
先秦儒家不但对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政治、文化、思维方式产生深刻影响,在教育上的影响也同样深远。其中关于师道观的论述几乎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师道观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3.
孔子及《论语》论师道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儒家创始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被中国封建统治者封为“大成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还是中国师道理论的创始人,也是践行中国师道的楷模。孔子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指导了两千多年的中国传统教育,而且在今天仍然有许多内容与现代教育理念相吻合。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上,先秦儒家占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地位。它与先秦道家的美学思想堪称为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两大源头,两块基石。可以说,不把握先秦儒家的美学思想,就很难对中国古代美学有个较真切的把握。  相似文献   

5.
<正> 先秦儒家美育思想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并且一直影响着中国古代美育思想的发展。只有对先秦儒家美育思想进行系统的探讨,才能真正认识整个中国古代美育思想的基本特征。一在先秦儒家的美育思想中,关于美育功能的思想非常丰富,可以说它是先秦儒家美育思想论述最为全面、最为深刻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建设节约型社会需要包括消费观念在内的思想理论的支持与引领。先秦儒家消费观不仅对中国古代经济和文化有极为重要的影响,而且也为当前建设节约型社会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先秦儒家那种黜奢崇俭、等级消费、礼仪宗教消费观念,对当今建设节约型社会、树立正确的消费价值观、应对经济危机、形成健康文明的社会风气,具有理论启示及现实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古代先秦时期,产生了许多关于人性的思辩和讨论,其中尤以儒家的理论最具代表性.先秦儒家的人性论思想主要有孔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及"化性起伪".这些宝贵的人性论思想体现了我国优良的道德传统的精华,对于共产党员提高道德修养,保持先进性,具有十分宝贵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论先秦儒家道德教育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教育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本格局和主要内容,规范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发展方向,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儒家教育思想的特质是道德教育。本文试就先秦儒家道德教育的价值取向进行探讨,分析儒家道德教育正、负的作用,以期对当今中国的教育改革有所借鉴和补益。  相似文献   

9.
先秦逻辑是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习中国逻辑史的主要内容.其中,以孔子、孟子和荀子为代表的儒家之逻辑思想,颇具特色,对先秦逻辑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古代社会 ,儒家王权受命说主要根源于开国之君及其先祖的圣德与武功。不过 ,自先秦延及两汉的儒家“圣王革命”、“顺天应人”的王权受命理论在认识上 ,使得王朝的改换或传延被视为“天予人归”的必然结果。这一儒家学说对汉晋间政治既起着昭示警戒作用 ,更在一定程度上麻醉着统治者及其黎民百姓。在汉魏禅代、魏晋易姓的王朝和平过渡中 ,权臣在利用儒家这一学说时篡改了先秦儒家的由内圣而外王的真精神。  相似文献   

11.
儒家的文学理论是儒家思想文化中的精彩部分,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在以往的儒家文论研究过程中,一般以孔孟为主体,这当然有相当的道理。但是作为中国古代完整的文学理论的思想体系,却是建立在苟学的基础之上的,作为原始儒家的孔孟文论与作为大一统封建社会的荀子学派的儒家文论精神并非是一个相同的概念,因此,对于儒家文论的真正版本与完整的理论体系,应当加以重新研究与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2.
义与利的关系,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被提出了,孔孟荀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各自的观点。孔子和孟子坚持以义为上,主张重义轻利。荀子则克服了孔孟的片面性,全面论述了义利的关系。荀子认为人生而好利,主张计利富民、以义制利、先义后利。  相似文献   

13.
多年以来,对儒家伦理思想的源头——孔孟荀伦理思想的解读存在较多争议。究其原因,多数是因为不能客观地应用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忽略了历史方法的基础作用,以至于运用了太多的主观逻辑而造成结论的偏差。因此,笔者在肯定历史与逻辑相结合方法的重要性同时,更强调历史方法的基础作用,强调结合孔孟荀所处时代的历史社会背景和历史文化背景来正确解读孔孟荀伦理思想,以寻找孔孟荀伦理思想中于当今社会仍具有合理性的精神元素。  相似文献   

14.
“天”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从先秦儒家的三位主要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天”的涵义的不同理解,可以看出对“天”的理解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经历了一个由非完全哲学意义向完全哲学意义转变的过程,我们在对“天”的哲学化过程进行初步探讨的同时,也就其社会历史原因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儒家义利思想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生、发展有着自身的内在理路。孔子、孟子、荀子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以“仁”、“义”、“礼”为核心的义利观思想,其作用至今仍影响着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16.
文章研究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的经济哲学思想,进而从他们的义利观、等级制度经济观、以民为本的经济观等三方面阐释孔子、孟子、荀子对先秦儒学的经济哲学思想的创立、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陈波的逻辑学著作《逻辑学导论(第二版)》为读者探究中国古代教育名著中所出现的逻辑错误提供了许多新的思路。仅《论语》、《孟子》、《荀子》这三部中国古典教育名著,就分别出现了“因果倒置”、“论据与论题没有必然联系”、“论据不足”的逻辑错误。这些探究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  相似文献   

18.
君臣之分乃是探讨君臣之义的前导,亦是研究儒家政治秩序观念的基础性问题。孔孟的"君臣之分"是社会的一种现实秩序,乃人群中自然呈现出的状态,或言"原初状态",而混乱和伦常崩坏是由于人们打乱了这种社会合力形成的君臣之分,争夺君主的权力,故孔孟都倾向于君臣分际中维持平衡。而荀子认为社会初始状态是相互争斗,因明王出区分出了高低贵贱,人们这才能和谐相处,无形中赋予了王权以第一位的合法性和重要性。因而在纠正"君不君、臣不臣"中,三者亦呈现不同倾向。此外,虽于政治观持论有异,三者却均不以德性价值来要求社会秩序,而是倡导在自我德性淬炼中,与他人合作改善世间秩序。  相似文献   

19.
“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最初表现为对祖先的祭祀,私有制产生后开始转变为孝敬父母。春秋以后,经孔曾孟荀等儒学大师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以及诸子百家对孝的论述共同完成了“孝”在先秦时期的理论体系构建,使“孝”作为一种文化得以确立和传播,并对海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