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北宋初期,在复兴儒学的过程中,儒学家吸收佛道思想,发展出一种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即理学.理学肇始于北宋的周敦颐,经程颢、程颐兄弟完善,最后由南宋的朱熹集其大成,建立起完整的理学体系.两宋这些儒学家的主张,被人们称为"程朱理学".南宋时另有一儒学家陆九渊,在"心"与"理"的关系等问题上与朱熹分歧很大,形成一门新的流派,人称"心学".心学到明代由王阳明集其大成,因此心学也被称为"陆王心学".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属于理学这个广义范畴,两个学派有很多观点是相通的.然而,作为不同的理学流派,两派在哲学观和修养方法等方面却体现出了相当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陆九渊集》的分析讨论,可从学理层面上厘清陆九渊"易简"教学法的理论依据。结合对发明本心、优游读书与六经注我诸命题的阐释,可揭示"易简"教学法的涵义:强调随机启悟,教导受教育者自己向内心去体认"本心",以端正做人的动机,从而认知外在的道德规范而有所得;要求教育者主动宣讲教化,论事析理,以情动人,鞭策鼓励受教育者明辨义利,立定志向。在读书理论上,陆九渊主张平淡简易、优游厌饫;在治学立场上陆九渊则主张学者应善于利用儒家经书里的思想智慧,以张扬自己当下的生命意义。"易简"教学法是陆九渊心学教育区别于朱熹理学教育的一大标识,对中国教育史上宋明心学教育学派的产生具有开创意义。  相似文献   

3.
湖湘学派是南宋初期的重要理学派别,与理学大师朱熹在学术上关系密切,其成员在诗歌方面与朱熹也多有交流,并互相影响。他们不仅在学术上有自己的特色,在文学思想上也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一)在文道关系上,主张斯道即是斯文,重视诗文的教化世用;(二)主张以心性修养提升诗文品格,用学者之诗概括理学体诗;(三)不废吟风弄月的诗情,提倡平淡闲远的诗歌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4.
该书由湖南大学朱汉民教授撰写,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19章,依次是:导论,先秦儒家的文化解构,宋明理学的形成背景,宋明理学的文化解构,周敦颐及其濂学,张载及其关学,邵雍及其象数学派,二程及其洛学,胡宏、张及其湖湘学派,理学的集大成——朱熹及其闽学,陆九渊及其象山学派,浙东事功学派与理学的论战,元代的理学,明初的理学及吴与的心学,陈献章及其江门之学,湛若水的心学,王阳明的心学,晚明理学的转型:回到个体生活,晚明理学的转型:再倡经世实学。作者从纵向的历史进程和横向的思想体系两方面着手,对宋明…  相似文献   

5.
在朱予学中,心学与理学处在纠结状态.陆王派片面地凸显心的地位,消解理的形上性,以心学本体论取代理学本体论.心学本体论流于空疏,被清初朱子学者所诟病.艮斋重新思考心与性的关系问题,对心学作出新的诠释,赋予其现代意涵,并且同冯友兰新理学具有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6.
王以悟为明代北方重要的心学家,对阳明心学多有继承,但由于生长于理学名区,其思想中也有传统理学的因素。他以阳明心学的精神影响了北方长期株守程朱理学的僵化局面,同时又以传统理学的躬行诚敬补救王学末流之虚妄,在北方王学学者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思想史上也有着一定的意义与影响。  相似文献   

7.
(一)“心为天下之大本”的心本体论 心学是理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不仅是指作为理学两大主要流派之一的陆王心学而言,而且,心学也是作为程朱理学体系自身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构成部分。心学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含有“心理”、“心物”、“心性”等多层关系,归根结蒂是主观与客观或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涉及到本体论,认识论、人性论等各个领域。  相似文献   

8.
“性灵派”以“求俗”的文学主张独树一帜,成为清代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之一。“性灵派”世俗化的创作倾向不仅表现在文学题材的选择上,还表现在诗歌语言的运用上。明清之际理学、心学的发展,市民经济的繁荣,通俗文学作品的大量出现,都是“性灵派”文学创作俗化倾向产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清季社会转型期,民间传统儒家学派太谷学派领袖周太谷、张积中等人在坚持传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不隐讳其与宋初理学发端源流的共同,但否认理学所把持的儒学正统地位,力图为儒学重新正名.在对待释、道两家的态度上,太谷学派表现出更加开阔的胸怀.在一些具体领域,太谷学派与明清理学有截然相对的观点.这些,都受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客观环境所影响.  相似文献   

10.
理学与心学继承了孔孟以来的教育传统,把“成圣成贤”作为教育的逻辑起点,这也是其教育的最高旨归.但由于二者“圣人观”的不同,导致二者在教育方法及情感体验上都有所不同.理学家认为,圣人是全知全能、知识与道德的完美统一,因此在教育方法上强调“循序渐进”,在情感体验上追求“克己”精神.心学家认为,只要道德完善,就具备了圣人品格,因此在教育方法上追求“立乎其大”、“易简工夫”、“致良知”,在情感体验上追求“求乐”意识.朱熹、陆九渊、王阳明三人的教育思想,集中代表了理学与心学教育思想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对当代中国的教育理念也有很多启发.  相似文献   

11.
李渭不仅是明代著名的理学家,也是明代著名的易学家。由于李渭著作《易问》失传,因而学界难以对李渭的易学进行深入研究。文章从易学专业角度,从李渭的理学思想和诗文、碑记、庙记、府学记、迁学记等相关文献,尝试对李渭的理学与易学思想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李渭的"理学"并非完全继承王阳明的"心学",而是有自己独特见解的"心学",准确地讲应该是"行学";李渭之理学实际上是理学与易学相融合的"理易学",李渭不仅是一位大理学家,而且也是一位大易学家;李渭的易学思想与易经"乾、坤、履、无妄、节"5卦密切相关,主张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先行践履、不生妄念、节制廉洁等。挖掘、传承、弘扬李渭的理学与易学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当下价值。  相似文献   

12.
传统中国,诚信乃进德修业之本,立人立政之道。宋明理学作为儒学的复兴,以儒家经学为基础,兼收佛、道思想,对诚信极为重视。周敦颐、“二程”、朱熹等理学家不仅为“诚”的内涵作了哲学思辨的演绎,还把“诚”作为维护“天理”的精神、元点加以阐发,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实现了儒家诚信观的哲理化。  相似文献   

13.
以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学说.在悠长的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占据主体地位,具有主导作用。而修养理念在儒家学说中又具有核心地位。修养.从教育理论上来分析.实为一种自我教育,即指人的学习、求知活动是以学习者为主体主动地进行的。通过对传统文化、儒家学说、修养、自我教育四者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作系统的梳理与解读.从学理上,修养即指人们在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过程中,鉴于自身在道德、知识、技艺等方面实际存在的不足与缺陷.为提高自身在真、善、美、德、智、体、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精神文化素养所自觉付出的努力活动和过程,以及通过这种努力和过程在自身业已取得的积极成果。传统修养思想在我国历史上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影响深广,是其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赖以自立自强的民族精神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行观,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以仁、义、理、智、信为核心。现代化背景下的晚清时期,社会急遽转型,桐城派教育家经世致用,与时俱进;但一直坚守儒家德行观,竭力推行传统的德行教育。以桐城派教育文献分析为基础,结合教育家本人和教育对象生动事例的分析,归纳出进德尚志、奉公勤业、修己治人等桐城派德行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5.
清初大儒李二曲继承和发扬了传统儒家注重“为己之学”的教育智慧,通过对“过”、“悔”“新”的重新诠释和改造,创造性地提出了“悔过自新”说,深化了儒家关于自我教育的思想。该学说以性本善和人皆有“过”为自我教育的起点,以转念和慎独为自我教育的方法,以实现个我之“新”和社会之“新”为自我教育的目标,将儒家教育思想中的自我教育原则推向极致,对发展现代教育不无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儒学经典中蕴藏着深厚的关于德性德行培养的思想资源。基于新时期大学德育的新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开展以儒学德育资源为核心的德性德行教育,对于落实国家教育战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开展儒学经典教育,要与时俱进、因材施教、注重学思结合、发挥教师垂范作用、知行并重。  相似文献   

17.
南渡理学诗人论诗,除了遵循传统的理学思想以外,开始关注诗歌的艺术特征。其时的理学诗数量不多,质量不高,甚至在题材方面也未有多少突破,但他们的创作承上启下,具过渡性质。理学对理学诗人一般意义诗歌创作的影响体现在经常使用理想术语与理学价值判断诸方面。  相似文献   

18.
明末清初学术主流由心学向朴学转变,其内在的、推陈出新的动力,源于思想界摒弃理学未流的批判思潮。其时,社会经历了明亡清立的历史转折,明道救世的目的已由振兴而救亡,启蒙的重心由政治改良转向民族主义。于是在清算明代理学空疏无用、自毁长堤之罪过的同时,更把别夷夏、辨正闰放在首位,并且在批判心学松懈夷夏大防、否定宋学具有元典意义的过程中,自觉地把考据实学作为思想武器与反清斗争相系,终开清代朴学之风。  相似文献   

19.
曾子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他上承孔子道统,下开思孟学派,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曾子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为培养“君子”的教育目标、以孝道为基本的教育内容。他强调“学贵求诸己”、知行结合,注重受教育者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认为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相似文献   

20.
王阳明是明代中叶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教育思想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继承了程朱理学及前儒学说,在自己的戎马生涯中,悟出了“教化”之道,提出“人人皆可以为圣人”的教育理念;他教育思想中蕴含的立志勤学、有教无类、戒傲戒躁、慎交友、重人伦、师生和谐等精神在当代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仍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