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与中国教育学研究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本质主义是一种信仰本质存在并致力于本质追求与表述的知识观和认识论路线,是近代以来西方许多哲学流派,包括那些相互冲突的哲学流派共同信奉的知识观和认识论路线。本质主义对20世纪中国教育学研究的影响有一个由小到大、由点到面、由弱到强的历史过程,逐渐在中国教育学术界占据支配地位。反本质主义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本质主义对本质主义的批判集中在实体信仰、本质信念或假定、符合论的语言观以及本质主义的目的假设及其引起的学术与政治的后果上。从反本质主义角度看,本质主义在为中国教育学术研究带来表面的生机和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历史性后果。21世纪的中国教育学研究必须深刻地批判和彻底地抛弃本质主义,树立新的反本质主义的知识观,走上新的反本质主义的认识论之路。  相似文献   

2.
知识是课程的基础性源流。课程知识观包含课程知识主体观、课程知识本质观、课程知识评价观,它们分属课程知识的意识形态、选择与组织以及评价问题。基于课程知识观三方面的相互关系,依据课程知识主体类型可将西方课程知识观划为社会意识形态课程知识观、个人意识形态课程知识观和个人—社会意识形态课程知识观三种类型。在逐一梳理与批判三类知识观的基础上,借助中国文化的历史性向度,重建一种新的课程知识观,即个人—社会辩证伦理主体的课程知识主体观、辩证唯物主义课程知识本质观与辩证唯物主义课程知识评价观。  相似文献   

3.
连接主义的知识观解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连接性知识作为连接主义的知识观,对了解连接主义的内涵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对网络时代知识释放的影响、连接性知识、知识的变革和流动特征、知识的情境游戏进行了详细介绍,并与建构主义知识观进行了仔细对比,对连接主义知识观(知识生态)进行了解读。由此得出,连接主义的知识观相对于建构主义知识观来说,更加强调知识的情境性、实时性、流动性,强调联结性(管道为王),强调社会化作用,强调适应性(网络和生态),对信息、知识激增的网络时代背景下的学习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课程改革是人们对课程进行的根本性改造,因此必然会涉及与课程密切相关的人的知识观、教育观和人性观的重大变化.当代知识观突破了以本质主义思维方式为逻辑支点的传统课程认识论,并确立了以生成性思维为逻辑支点的新的课程认识论,这种新的课程认识论不但要求加强课程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和拓展课程的建构过程,而且主张课程改革的运行机制建设,要为课程管理向自主组织方向迈进奠定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知识与课程:“支点”的困境与超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课程与知识紧密相连。在课程研究与发展过程中,受制于本质主义知识观,课程探究与决策无不遵循"课程作为知识传承工具"的命题。这种工具主义的逻辑与立场,因其僵化的思维方式造成了课程被严重误读、误用以及发展困境。如今,伴随着各种文化批判思潮的兴起,这个似乎是天经地义的"常识性"命题,面临着严峻的历史性的挑战。批判、超越、重建课程的知识论基础与逻辑已成为当代教育科学研究的最强音与主旋律。  相似文献   

6.
说明文文本价值的彰显与语文学科的应用取向、体系建构及由古典而现代的语言转向紧密相关.中学说明文教学长期存在着知识板结与知识错位的两大问题,在知识观念上固守着表征主义知识观.由表征主义向生成主义的知识观转向,为说明文教学提供了新的审思视角.在生成主义知识观看来,说明文教学期待着由知识客体走向知识主体、由知识概念走向知识情境、由知识结论走向知识过程、由知识接受走向知识建构.  相似文献   

7.
关联主义定位为“数字时代的学习理论”,其核心观点知识观、学习观、实践观、创新观等与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相符,有利于学习者寻找和加固个人学习通道。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传统戏剧知识的传承中要把握地方性和文化性,就是要从用生态主义课程观来看音乐知识的产生与传承,本文通过四个维度:动态知识与静态知识的高度结合塑造全息式音乐课程画卷、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合力凝聚成徽剧音乐的课程内涵、用理性与非理性思维方式去理解徽剧音乐的文化意义、学科交融达成音乐理解的两种智慧等,展开对音乐知识产生和传递过程中协同性的研究,旨在呈现出传统音乐知识的高度协同性.  相似文献   

9.
《嘉应学院学报》2015,(9):27-32
基础主义与融贯主义是相互竞争的知识辩护理论。它们各有自身无法克服的难题。哈克认为基础主义和融贯主义之间存在其它知识辩护理论的逻辑空间,即存在一种融合基础主义和融贯主义的基础融贯主义理论。这种理论能够克服基础主义和融贯主义的难题。阐发基础融贯主义的关键是区分信念状态与信念内容。但这种区分实际上并没有成功地支持哈克的理论。哈克的基础融贯主义本质上仍是一种基础主义。哈克理论不成功的根源在于它继承了个体主义和绝对真理知识观。  相似文献   

10.
为适应信息时代人力资本结构调整之需,指向"素养"发展的教育范式应运而生。课程需对此做出反应并进行知识观重构。素养本位课程观承认"知识"之于课程的价值,在坚持知识的重复性、批判性与论证性的基础上,赋予了知识建构性、创造性与生成性特质。由此使素养本位课程中的"知识"具有了"个人性介入"倾向,进而将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经验"纳入课程知识范畴。素养本位课程知识呈现"情境理性"与"逻辑品格"相结合的图景。  相似文献   

11.
赵彤璐  李勇 《考试研究》2010,(4):93-100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提出了新的知识观,并形成了新的知识分类和认知过程理论。当前,在开发、编制基于课程标准的考试的过程中,需要借助新的知识观,构建学科知识评价标准,并建立一套可以指导考试前期开发的理论模式。本文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包含五个步骤的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2.
课程知识观是课程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现,也是常规课程范式的重要构件。重建课程知识观的努力关键在于确立新的逻辑起点并得到相应知识理论关照。波兰尼的默会认识论一方面帮助人们进一步认清了传统课程知识观的局限,另一方面也为课程知识观重建提供了新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3.
意义世界视野下的课程知识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现代生存论哲学对传统认识论哲学的超越,凸显了知识背后所蕴涵的意义世界。课程探究应该将课程知识的意义世界作为重要的课程研究主题,并在对知识意义世界的凸显中引导学生获得生命意义的领会与生命境界的提升。因此,基于知识意义性的教材设计,要能够引导学生进入知识的意义世界,突出强调教材的生活性、生命性和对话性。  相似文献   

14.
未来社会将发生巨大的变化。面对迅速变化的世界,社会已经重新定义知识,重新定义学习,重新定义教育,重新定义培养目标。应对未来变化,国家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并修订体现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面对未来社会,家长应该树立开放的教育观念、立足长远的教育理念。应对未来变化,学校要实现目标现代化、课程现代化、教学现代化。目标现代化包括情意目标、智能目标两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课程现代化,从群体式课程走向个体式课程;从分科式课程走向整合式课程;从闭合型课程走向开放型课程。教学现代化,技术撬动教学变革,从经验性教学走向实证性教学;从标准化教学走向个性化学习;从传统式教学走向现代化教学。  相似文献   

15.
课程评价改革的当代知识论基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课程评价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中的关键环节。当代知识论是课程评价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基于知识的多维价值性、个体境域性、动态建构性,课程评价改革需致力于:建立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倡导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求知过程,以激励学生探究知识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6.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examine the notion of differentiation, which in recent years has become a key word in inspectors’ reports and other official documents. It is argued that the dominant definition of differentiation undermines attempts to relate the curriculum to the individual by emphasising variations in teaching approaches, but neglecting the role of the whole curriculum. The concept of the individual underpinning differentiation processes is identified as a significant issue. As opposed to the psychometric and behavioural notions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competencies which have been influential, an alternative conception of the individual as a socially constituted knowing subject is proposed. In exploring the implications of this for the curriculum,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differentiation of educational knowledge in the National Curriculum is problematical, because it lead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a curriculum which fails to make connections with pupils’ experiences and common‐sense understandings of the world and thus engage them in educational processes  相似文献   

17.
概念是生物学的基础,如何在概念教学中发展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尤为重要。研究采用课堂观察法,通过教学案例研究,分析了目前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重考点知识忽视重要概念,学生归纳与分析等能力的培养欠缺;重识记忽视理解过程,忽视学生分析与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重"知识点"忽视概念体系,学生系统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欠缺;重结论忽视探究过程,忽视学生科学精神与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出关注重要概念、注重概念理解、重视概念形成过程与概念应用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浅论课程开发理论中的角色分析和知识组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课程开发是一种与教学设计关系密切却完全不同的实践领域。角色和知识组件是课程开发理论中的两个重要概念。角色是联系社会与个人的中介,角色文化使社会、个人与课程联系在一起,角色分析能帮助课程开发者认识社会需求和个人发展需求,知识组件则是构成课程的基本单位。  相似文献   

19.
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对知识观的理解直接影响到对新课程的解读。本文首先对现代知识观以及现代课程观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对后现代知识观和后现代课程观进行解释、比较,最后说明课程观转型对教育体制改革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知识和理性主义课程观把课程等同于知识,学生成为知识的奴隶,学生的主体性严重缺失;经验自然主义课程观又把课程理解为学生的个体经验,并表现为纯粹的学生主体的课程,从而造成教师主体与文本主体的缺失。主体间性课程就是基于知识理性主义课程观和经验自然主义课程观的困惑而提出的。主体间性课程是主体间性交往的经验。理解是主体间性课程的基础,对话是主体间性课程实施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