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二十世纪中国诗歌中写“树”诗以及一些“树”的意象进行了归纳、整理,分析不同时期“树”诗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征,指出了它们与古典诗歌不同的新的特质,呼吁建构一套能解决中国现代诗歌实际的诗歌理论。  相似文献   

2.
唐诗的繁荣不仅体现诗歌自身发展的需要,也与其广泛吸收其他文体之长有很大的关系.中唐诗风转变与传奇小说的兴盛有很大的关联.李贺处在中唐诗风转变的关键期,其诗歌在意象选取、创作手法以及诗歌风格等方面深受小说的影响.通过考察李贺诗歌与小说的关系,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诗歌与小说两种文体之间的影响与交融,以及李贺在中唐诗风转变过程中...  相似文献   

3.
诗歌要富有“诗意”,首先,要做到音与义的对应,而模糊体验是将音乐与诗相通的桥梁;其次,在语言运用上,要“陌生化”,给读者以新鲜感;再者,在审美意象的使用上,采用通感、荒诞、黑色幽默等表现形式,使读者产生特殊之感。好的诗歌,有的是一个整体,只有读完全诗,才能从中领会出其题旨,而有的常常留有许多空白,调动读者去想像。在诗歌创作中,应用“互文性”技巧,在诗中隐含前人的诗句与意念,往往会使诗歌产生出人意料的魅力。  相似文献   

4.
李贺的诗歌近半涉及到女性,主要有神女、鬼女、凡女等三大类,以神女最为突出。正是对神女意象的着意描写, 李贺创造了其寄意遥深的鬼才诗学品格,丰富了盛唐气象。  相似文献   

5.
布莱克的诗歌《天真之兆》(Auguries of Innocence)中“沙”意象的形成与他所处时代的科学革命与社会革命密不可分.对诗中“沙”意象的解析须从“自然”和“社会”两个视角同时进行——不仅要从“自然”的视角出发,透视“沙”意象所代表的“微”与“宏”的对立统一;还须从“社会”的视角出发,解读“卑”与“尊”的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6.
台湾旅美诗人杜国清,在诗歌创作与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凡的成就。本文主要探讨其诗观与诗风,即其诗歌方面的“诗之三昧”的主张和追求及其善用意象,知性抒情,富于现代感性的诗歌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7.
中唐诗歌的繁荣得益于中唐贬谪诗人的人才辈出,同时受当时政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贬谪诗歌勃然兴起.中文诗歌离不开意象,贬谪诗中的意象处理关系着诗歌解读的成功与否,具有极重要的意义.但凡优秀的贬谪诗,都凝聚着译者在意象处理中的匠心独运,精思巧构.诗歌通过相关的意象在读者的头脑中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从而实现语篇的衔接与连贯.本...  相似文献   

8.
“太华五千仞,劈地抽森秀”,是中唐诗人李贺《赠陈商》一诗中的两句,接下去是“旁苦无寸寻,一上戛牛斗”。意思是说,太华拔地而起,上冲牛斗,高峻而又秀丽,攀登非常不易。李贺以高峻秀丽的太华,比况陈商人品的高尚,并且说:“李生师太华”。足见李贺眼中的太华,就是他所景仰赞叹的最高境界。这不止是一个道德标准,也是一个艺术标准。我们且不谈陈商这个人到底怎样,单从李贺的诗风来看,如果可以用一两句诗来概括,那么,这两句诗,正好是他诗的风格的最好写照。  相似文献   

9.
诗歌离不开意象,诗歌翻译中的意象处理关系着诗歌翻译的成功与否,具有极重要的意义。但凡优秀的诗歌译作,都凝聚着译者在意象处理中的匠心独用,精思巧构。阐述了意象在诗歌翻译中的作用和意义。并分析归纳了意象难译的三点原因:文化的差异,诗歌的模糊性,诗歌翻译中的“意”与“形”之间的矛盾。提出了意象处理的基本原则:非比喻性意象应该保留,比喻性意象应该变通。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深层意象诗对潜意识世界的关注、支离破碎的语言特点以及诗歌结尾对读者的警醒作用三方面探索深层意象诗歌的魅力。  相似文献   

11.
分析李贺诗中最独特的通感、代语等修辞手法 ,它们不是诗人感觉方式的自然表现 ,而是自觉修辞的结果。李贺的创作显示出过度修辞的倾向 ,他在通感、代语等陌生化的表现手法中 ,发现了开辟奇境的可能 ,于是不断进行自我复制 ,致使那些有创意的新颖修辞在自己的诗中流为熟套。他的动机本与中唐文学极力求“奇”的主流趋势相一致 ,尽管有限的创作经历使他未能充分展开才华 ,达到成熟和完善的境地 ,但他和中唐其他诗人 ,将许多没有被词汇化的词语带入诗中 ,为中唐诗歌语言的革新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臧明艳 《阅读》2023,(35):14-15
<正>中唐时期,中国诗坛继屈原、李白之后,又出现了一位了不起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就是被誉为“诗鬼”的李贺(790年—816年)。李贺为后世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雁门太守行》)、“雄鸡一声天下白”(《致酒行》)、“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等千古佳句,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齐名。  相似文献   

13.
王昌龄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他不仅边塞诗写得好,而且送别诗也写得非常出色。选取恰当的意象抒发情感,是他送别诗的一个主要艺术特色。他诗歌中的意象,既有对中国古典诗词中传统意象的继承,但也有自己独到的创新;他善于把多种意象组合在一首诗中,来抒发内心的真实情感;他还善于创设出许多新的意象,并在这些意象中附着了自己的情感。他善于运用借景抒情,用比喻抒怀等多种艺术手法抒发离情别绪,加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作为边塞诗人,他的送别诗还有着豪迈、旷达的风格。  相似文献   

14.
诗歌语言的生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在这个过程中又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诗本体的产生。诗人触物兴情,产生创作的冲动。在诗本体的产生过程中始终包含着诗语的生成,只是它还处于潜诗语的状态,破碎、零散、隐蔽、晦暗,飘游在诗人混沌朦胧的情兴体验与审美意象中。  相似文献   

15.
中唐名诗人李贺由于生不逢时,仕途蹭蹬、心情十分抑郁苦闷,因而常在其诗歌中描写幻想中的神仙世界,借以寻求精神的寄托,排遣苦闷的情怀。《梦天》就是他这类诗歌中的代表作。然而,究竟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旨,寄寓了什么样  相似文献   

16.
意象主义诗歌是美国文学史上很重要的一个文学流派,标志着现代诗运动的开端。它不仅对英美文学有很大影响,对中国现代诗的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其代表人物庞德和意象诗派的其他代表曾在20世纪初提出了意想诗歌创作的几个原则。《红色手推车》为美国著名诗人威廉·卡洛斯·威廉斯的代表作,其短小精悍,意象隽永,堪为意象诗歌的代表。本文意在通过分析本诗来领略意象诗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因为我不能停下来等死亡》是艾米莉·狄金森死亡主题诗歌的代表作。然而,笔者在对这首诗进行深入阅读后却发现这首诗有着永恒、爱、死亡相互交织的多重主题。本文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反讽来揭示这首诗深刻而丰富的主题。  相似文献   

18.
海子的抒情短诗中存在着一系列的意象,它们又以马意象为主导建立起了一个以乡村为依凭的意象体系。不过,一直以来,学者们研究海子诗歌的时候都只注意到了海子诗歌当中的月亮、麦子、草地等几个意象,而主导的马意象常常为研究者们所忽略。正基于此,通过对海子抒情短诗中主导意象“马”的分析,从中得出“追寻”、“孤独”、“野性”等几个不同而又相联系的精神内涵,它们代表了海子精神的侧面。  相似文献   

19.
阮籍、陶渊明和王维所处时代际遇各异,在遭遇到人生困境尤其是政治挫折之时,他们都选择了退却,同时还以诗传心声.但是在诗歌的意象选择、思维模式、精神风貌方面却相去甚远.这里除了他们各自的家庭影响和性格差异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社会思潮的变迁,阮籍之外“玄”内儒、陶之儒道交融、王之归心佛理,是其诗风大异之关键.阮籍《咏怀诗》意象继承楚辞、以神话居多,精神风貌上展现的是“穷途恸哭”式的儒家之悲愤;陶渊明《饮酒》、《咏贫士》、《读山海经》、《杂诗》等作品,意象中虽有神话,但以历史类的居多,展示的是“倦鸟知还”的“固穷”、“任真”;王维辋川诸作意象以山水田园为主,展示的是“水穷云起”的随缘任运.这一线索也展示了古代士人在立德立功方面受挫之后转向内心自我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20.
明末清初的王夫之曾对中国诗学中的一个古老的范畴“兴”作了重新的诠释。以往的研究者往往从接受的角度来解释船山诗学中的“兴”范畴,其实“兴”在王夫之诗学中具多重美学意蕴。在王夫之的诗论中,“兴”既生成了主体的创作动机与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又生成了诗歌审美意象与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