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旨在从弘扬马克思哲学主体性原则出发,围绕现代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思潮,并剖析西方传统哲学主体性原则的存在现状,深入分析马克思哲学对西方传统哲学主体性原则扬弃的具体思想表现,探讨马克思哲学对西方传统哲学主体性原则扬弃的重要意义,形成更科学、与社会经济相适应的思想体系,并提供坚强的思想支持和理论保证.  相似文献   

2.
梁宇  李培湘 《文教资料》2007,(26):66-67
主体性原则是贯穿于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一个重要的基本原则,本文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本原问题,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论等方面一一阐述它的主体性原则,并作出简要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西方古代近代哲学基本上遵循客体性的原则。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则从人的意志冲动、意向行为、本真存在、心理活动、有效行动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阐明人的价值、地位和作用,实现了主体性转向,大多具有非理性主义的倾向。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夸大了人的主体性,但对于我们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仍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何跃利  马霞 《文教资料》2007,(14):123-124
主体性教育理论是一种时代的哲学,是本体的、价值的和实践的,促进着中国教育思想和实践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对主体性教育这一当前教育界的热点问题从哲学的角度进行思考是很有意义的。主体性教育的本质特征是促进人的主体性发展;主体性教育的价值在于对教育者、受教育者主体意识的唤起和对教育功能的拓展及对面向未来教育的选择;主体性教育的实践必须塑造自觉的学习主体和建构有效的进行机制。  相似文献   

5.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哲学界出现了一股强劲的主体性思潮,它为我国哲学的和发展作出了极为丰富的思想理论贡献,这股学术热潮的兴起具有深刻的历史必然性,概括地说,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理论需要,西方人本主义哲学的思想影响,现代自然科学的积极推动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探进的内在要求,是其迅速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这股思潮的主流是对头的,中国哲学需要继续推进主体性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价值哲学在我国已经发展了30余年,但由于受机械唯物主义和传统哲学思维模式的影响,价值哲学的变革性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归其原因是没有搞清楚价值哲学的真正的旨趣所在。本文试把价值哲学的旨趣归结为人的主体性,认为只有主体性才体现了价值哲学的研究兴趣和构建特点,价值哲学的发展离不开对主体性问题的创新性解答。  相似文献   

7.
"主体"是西方哲学的基本概念,是西方文化的中心范畴和重要发展线索。主体性问题在西方哲学中经历了一个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发展演变过程。近现代哲学主体性问题经历了从产生到辉煌再到衰落直至死亡的过程。当代哲学以主体间性代替主体性,从本体论和语言学哲学的角度重建主体间性,走出了意识哲学方法论的唯我论。  相似文献   

8.
略论主体性哲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80年代开始,主体性哲学成为当代中国哲学的一股强大的思潮或思想运动。从广义上把主体性哲学理解为以主客关系式的思维方式来把握人与世界的总体性关系的哲学,是以主体视角观照客体世界的变革哲学。主体性哲学的人学意蕴:一方面,它为中国的市场经济塑造现代人;另一方面,它充分体现了哲学对人之生存、人之发展深切关注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9.
宋卓 《华章》2013,(17)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伟大的革命变革,是在对西方传统哲学主体性原则扬弃的基础上所确立的主体性原则,在唯物主义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及依据,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代西方哲学的影响。以期通过本文的研究为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主体性教育理论:时代的教育哲学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主体性教育理论缘起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呼唤、反思传统教育和回归历史潮流的需要。其发展经历了 2 0世纪 80年代初期和中期对教学过程中主客体关系的讨论 ,80年代末到 90年代初演化为对教育者、受教育者主体性的讨论 ,在 90年代中期以后由理论进入到实践 ,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主体性教育理论是一种时代的哲学 ,是本体的、价值的和实践的 ,促进着中国教育思想和实践由传统向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1.
本从化哲学的视角来审视和分析主体性教育理论,认为主体性教育理论是我国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兴起的重要的教育理论,它对传统化在教育领域的消极影响具有批判意义。本认为,当西方主体性衰落的时候,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仍应大力提倡主体性教育。  相似文献   

12.
分析哲学通过对命题意义,即可传达性的强调,以及对康德的先验范畴所进行的语义学改造,实现了对主体性哲学的某种超越。然而,分析哲学虽然否定了作为主体性哲学之前提的关于主客体之间的对立或者人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对立的假定,但却保留了康德哲学中的形式与内容的对立。也就是说,分析哲学对主体性哲学的否定是不彻底的,并没有放弃对绝对确定性的寻求,仍保留有康德哲学的残余,只能说是对主体性哲学的半截子超越。  相似文献   

13.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重大命题,旨在调动人民精神的主体性和主动性,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之中。人民精神主体性和主动性是民族存在的根基。人民精神主体性和主动性依靠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创造,当代中国人民精神主体性和主动性应落实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主体性和主动性表现为把人民精神转变成人民的生存实践,为此,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新使命。思想政治教育要把自己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丰富人民精神的主体内容,把人民的“精神境界”转变为人民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4.
主体性问题成为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热点,主要有三种观点:1、对世界、事物、现实,必须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去理解,当作实践去理解,要从主体方面去理解,或进一步从“为我关系”去理解。因而坚持实践原则就是坚持主体性原则。2、主体性原则不能成立,它是对唯物主义哲学基本问题的原则排斥,会导致唯心论。3、马克思通过实践观对近代哲学理论的两种片面性进行批判,“把表面上互不相容的两种对立的原则科学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要求既从客观性又从主体性及二者的统一中去理解,因而实践观“超越”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其…  相似文献   

15.
哲学教学中确立和运用“主体性原则”,对于追寻、塑造学生的主体性、涵养、提升学生的哲学品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哲学家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变革形而上学,后现代性哲学只是像黑格尔、马克思等的哲学一样,试图革除以"个人主体性"为基本原则的现代性哲学的肌瘤。然而,人们不可能用非形而上学的东西解释形而上学,后现代性哲学通过解构形而上学来终结形而上学只能是僭望。这就意味着,哲学应该走向后现代性哲学之后。同时,后现代性哲学以经验为根基的出发点,恰恰又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灵魂,因此,马克思哲学具有消解后现代性哲学理论困难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合理主体性的确立:走出人类困境的根本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术界有人认为 ,当今全球问题或人类困境的理论根源是由主体性原则和人类中心论等哲学观念 ,并因此主张消解主体性原则 ,而重新回到客观性原则中去。事实上 ,全球问题或人类困境是由多方面的极其复杂的原因造成的 ,如果把其根源简单归结为主体性原则引导上的失误 ,并不加分析地全盘否定这一原则 ,不仅有失偏颇 ,而且表现出哲学思维方式上的某种倒退。简单消解主体性原则 ,决不是解决全球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反 ,只有通过反思传统主体性原则 ,摒弃其中的不合理因素 ,逐步确立科学的、合理的主体性原则 ,才是人类走出生存困境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所以称自己的哲学为“实践的唯物主义”,就是要标明其哲学不同于以往的一切唯物主义,它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的,即坚持主体性原则的唯物主义。所谓主体性原则,从哲学上讲,就是在考察人与世界的关系时着重考察作为主体的人的地位和作用。据此,历史主体性就是强调人的活动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就是坚持“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原则。从主体性角度去考察、研究社会历史现象,是  相似文献   

19.
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由于缺乏主体意识传统的辩证唯物主义教科书把物质本身客体化为世界本原,相应地把意识看作对抽象物质的反映,从而背离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原则。在哲学史上,存在三种主体性,与此相应,物质和意识各有三层含义。马克思的唯物物把看作是对象,现实、感性,看作是实践活动的产,把意识看作是对象,现实、感性和反映。  相似文献   

20.
目前高校的哲学教育在承担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担当着独特的重任,但是,高校教育大多还是传统的知识"传-接"型教育,没有发挥出哲学教育应有的特点和功能;在高等院校要突出大学生哲学教育和创新能力相结合的培养,应该贯彻主体性原则、个性化原则、回归现实生活的原则、激励性原则;指出在哲学教育中进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