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作为东西方音乐美学史上重要的代表著作和人物,《乐记》与柏拉图在音乐的作用方面都强调音乐对个人德行以及治理国家的重要性,而且都具有一定的阶级论特征。但二者在对音乐本质问题的探讨中却又有根本的区别:《乐记》强调人内在情感与外物刺激的和谐统一,重在"天人合一";柏拉图则强调数与比例的和谐,重在"天人分际"。  相似文献   

2.
魏晋至隋唐的音乐美学思想具有显著的特色,开始探索音乐的特殊性、音乐的内部规律。其突出代表是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它是中国音乐美学史中地位重要,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音乐美学专著之一。对《声无哀乐论》的研究为我们揭示出它的深邃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儒道两家音乐美学思想与西方柏拉图的音乐美学思想都对各自音乐文化有着数千年的影响。在对于二者音乐美学思想的研究中,人们不难发现,在柏拉图音乐美学思想中贯穿着儒家的"礼乐"、"教化"等思想的同时,又不失道家"大音希声"之理性的对于绝对美、纯净美的追求。三者的音乐美学思想虽然有着各自的特点,但同时又有着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具有极强的可比性。  相似文献   

4.
《庄子》以"道"为本,继承发展了《老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在美乐标准上,《庄子》把《老子》的"音声相和"发展为"与道相和";在音乐批判上,《庄子》把《老子》批判"五音"发展为批判"违道"之乐;在音乐美学境界上,《庄子》把《老子》的"大音希声"的"悟道"境界发展为"载道"境界;在音乐审美上,《庄子》把《老子》的"过客止"的外在审美发展为"所乐"的内在审美。《庄子》在《老子》音乐美学思想的基础上,有令人瞩目的开拓创新,揭示了"道家"音乐的本源:生于心,源于物,随于道;揭示了"道家"音乐的基本功能是"和";揭示了"载道"之乐的"人为"、"有声"特点;揭示了"道家"音乐审美的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5.
战国时的《乐记》经汉代学者整理,成为中国第一部系统研究音乐理论的著作,其中对音乐的审美教育功能思想作了系统阐述。《乐记》认为音乐由人心感于物而产生,又从情感上打动人,使人获得快乐和教益。其快乐包含着生理的节奏和韵律的共鸣,其教益包含着积极和消极的因素。《乐记》还认为人是宇宙万物和谐的组成部分,音乐体现了宇宙的和谐,包括相辅相成的协调和相反相成的节奏。人类社会作为宇宙万物规律的体现,也要体现和谐原则,而音乐中也体现了人伦关系的和睦。音乐的审美教育要体现以道制欲的原则。音乐主要从内心感动人,所以音乐的审美教育对人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感化,与道德礼仪教育相辅形成。《乐记》对中国两千多年音乐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尽管它有封建时代社会要求的局限性,但其贡献值得我们珍视。  相似文献   

6.
音乐美学和音乐哲学是什么关系?音乐美学界莫衷一是。文章在叙述了学界对此问题的讨论与争鸣之后,重点探讨了出现此问题的根本原因,并对音乐美学和音乐哲学的差异性进行了初步分析。最后,认为在现阶段应该把音乐美学和音乐哲学作为两个不同的研究方向(而非不同的研究领域)来确立。  相似文献   

7.
汉斯立克是奥地利音乐美学家,音乐评论家.在他的音乐美学论文<论音乐的美--音乐美学的修改刍议>中就什么是音乐,或者说什么是音乐的本质提出了他的观点,他的音乐形式概念以及音乐的情感效果和社会含义,形成了他的形式主义美学思想,建立了自律论的美学体系.这不仅对欧洲现代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中国现代音乐美学理论和实践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礼记·乐记》是先秦儒家乐论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对后世历代音乐教育产生着深远持久的影响。其乐教思想有二,其一,音乐与人心的作用与反作用;其二,音乐对社会和政治的功用。总览《礼记·乐记》全篇,可以看出先秦儒家十分重视文艺的社会功用和价值,并不提倡为艺术而艺术。儒家的这种文艺观充满了强烈的理性色彩,作为儒家经典的《礼记·乐记》难免会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王奥娜 《美育学刊》2020,11(2):102-107
阿多诺其人一生都在音乐和哲学之间徘徊往返,这不仅体现在其思想逻辑里,更显现在其著作中,然而相较于阿多诺的哲学思想研究,对其音乐理论研究却是少数。从《启蒙辩证法》的文本入手,深入挖掘“启蒙”的内涵,明确“启蒙辩证法”自身的逻辑线条以及其中的启蒙精神与批判逻辑在《新音乐的哲学》中的自觉贯彻,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阿多诺的哲学、美学和音乐思想。  相似文献   

10.
现代音乐美学研究在构建全新的美学体系的过程中,对音乐表演艺术及形式给予了大量的关注,强调了现代音乐表演是"创造性"与"再现性"的艺术,它参与音乐艺术的意义生成,能够丰富和填补音乐的内涵,赋予作品全新的生命.因此表演者必须拥有较高的现代视界和历史视界,通过体验和理解音乐作品的艺术内涵和历史意义,将现代人的艺术感受、审美体...  相似文献   

11.
宗白华先生是中国杰出的美学大师,《美学散步》凝聚了他深刻而隽永的美学思想。先生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从中西美学对比的视角,用诗性的语言漫谈关于哲学、建筑、诗歌、绘画、书法等方面的美,其美学思想富含哲理,饱含深情。《美学散步》既传递了美学理论,又有批判性的论述,展示了先生浪漫而充盈的美学观及诗意的人生。  相似文献   

12.
孙过庭《书谱》是我国书法史上一个划时代、里程碑式的杰作,全文虽然仅三千五百余字,却对当时中国书法理论的研究成果作了全面的、深刻透彻的总结,对后世影响深远。重要的是《书谱》里面大量涉及了哲学、美学思想,提出"质以代兴,妍因俗易"等大量极具创新性的观点,也将书法比拟成自然万物。建构在笔者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将从着重《书谱》主体来初步探究孙过庭《书谱》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3.
在众多清代绘画美学理论著作中,石涛的《画语录》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系统、完整的画学理论.从石涛的《画语录》入手,对其美学思想进行探究,深入分析石涛美学理论的核心观点——“一画论”,对于研究石涛的绘画美学思想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14.
美国耶鲁大学音乐理论教授帕特里克·麦克科瑞勒斯(Patrick Mc Creless)于2013年10月14—16日应邀参加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分析学科博士学者论坛,并作了三场讲座。该专题讲座《19世纪美学对音乐创作的影响》通过探讨19世纪音乐美学的一些根本问题,如音乐创作中的主体性以及作曲技法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德国中心论以及美学与体裁之间的关联等问题,进而考量19世纪音乐美学对19世纪音乐创作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著名的“形式主义”音乐美学家爱德华·汉斯利克,其音乐美学思想可总结为“否定的命题”和“肯定的命题”.这些命题对世人关于如何谓音乐之美的认识和理解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然而此二命题也存在一些令人发疑的地方.对它们进行梳理和分析势必增益相关研究的完善与深化.  相似文献   

16.
《李笠翁曲话》是清代李渔《闲情偶寄》一书中的“词曲部”和“演习部”,后人通常把这两部分叫做《李笠翁曲话》,其独到的音乐美学思想:一是追求“独先结构”的形式与“善、奇”的内容相统一;二是重视音乐创作的“合人情”;三是在文风上应“重机趣”、“人唯求旧、物唯求新”、“习俗恶”;四是在音乐教育中应“唱曲情”。  相似文献   

17.
法语版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是享誉世界的音乐剧之一,该作品是在维克多.雨果的同名长篇小说的基础上改编的。本文以剧情内容设置、人物性格刻画、音乐情感表现、舞台布景设计等方面为研究个案,深层剖析了音乐剧《巴黎圣母院》在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真实性与创造性的统一、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等方面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18.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一反《乐记》其"乐者,所以象德"的功能性论见,运用魏晋玄学"校实定名"、"辨名析理"的方法,系统地探讨涉及到了现代音乐审美体验理论中的诸多重要命题,例如音乐的本质、曲调以及"礼乐之情"等艺术本体论上的问题,从而形成了一套具有深远意义的音乐理论。音乐美学的研究从历史上看,一直存在自律派、他律派等不同观点的争论,而其中对音乐与情感关系探究的争论尤为激烈,它涉及到了音乐的本体、审美、功能、主客体的关系等关键词。《声无哀乐论》中音乐审美的借鉴,对进一步认识音乐美自律视野下的音乐与情感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周易》之美学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体、修辞等形式层面确认了《周易》之美学价值,从《周易》内在的美学思想来看,《周易》具有生命美学之精神、中和美学之要旨以及忧患与乐观并存的伦理化人生审美态度。  相似文献   

20.
音乐是人们最熟悉的艺术形式之一.它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并给人们无穷的乐趣.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音乐爱好者常常抱怨说:我非常喜欢音乐,可惜听不懂.那么什么叫音乐?音乐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究竟有哪些本质特征?音乐中又究竟包含着哪些可为人们理解的内容?这些问题乍一看来,似乎很简单,但仔细想来,却难以回答.比如:十九世纪俄国著名文学家托尔斯泰,听了柴可夫斯基的第一弦乐四重奏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后,感动得流下了热泪,似乎从音乐中感受到了俄罗斯人民的苦难.同样世界著名指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