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海《文学报》去年8月23日二版发表了一篇作家访问记:《他,离不开大海》,写得颇有文采。但我觉得美中不足。请看: “娱乐,对年青人的诱惑该有多大啊!他忍住了,不逛公园,不打扑克,不下象棋,不看电影,早起晚睡,一天当两天用,一年到头连一个星期天也没歇过。每天都坚持五点起床,  相似文献   

2.
论“风骨”     
写一篇文章,无论是言论,通讯以至小品,杂文,应当有个主题,谈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都要使人一目了然,既能充分表达你的意见,又能使人理解你的意见,而且要写得饱满,活泼,逻辑严密表达清楚文采斐然,我们通常把这样的文章叫做有血有肉。但是我以为更重要的,一篇文章要有风骨,《文心雕龙》有《风骨》一章,它认为“诗总六义,风冠其首。”他说:“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这是说一篇文章如光有文采而无风骨,就不成其为一篇好文章。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同行都深谙写评论的个中艰苦,写评论难,而写出具有理论色彩和文采的评论文章则难度更大。以萧山为笔名的《“对策”也可当镜子》,就是一篇富有理论色彩而可读性  相似文献   

4.
上海《文学报》去年8月23日二版发表了一篇作家访问记:《他,离不开大海》,写得颇有文采。但我觉得美中不足。请看:“娱乐,对年青人的诱惑该有多大啊!他忍住了,不逛公园,不打扑克,不下象棋,不看电影,早起晚睡,一天当两天用,一年到头  相似文献   

5.
写出文采来     
写文章或报道,都要力争写出文采。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这话讲得很有见地。文章、报道的内容再好,没有一定文采,读者就可能减少,写作的目的就往往难以达到。文采,即文章写得很漂亮、很出色,有高超的写  相似文献   

6.
张港 《新闻三昧》2005,(3):56-56
吕叔湘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札记叫《反义动词》(见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年《语文杂记》),其中谈到:“口语里只一个词,借进借出都叫‘借’,古汉语里‘借’和‘贷’都是既可以进,也可以出。”  相似文献   

7.
接到《新闻大学》编者来信,约我写文章.要求是:选择自己经历的某一次有意义的采访,谈些体会.但是,我在近两年的时间里,几乎没有什么采访活动了;况且,在过去十几年的采访中,由于脑手迟钝,作风飘浮,并未写出过什么有影响的报道来.怎么办呢?我想,还是利用编者约稿的这个极好机会,静坐下来,谈一谈《徐文采该不该戴大红花》这篇报道吧.似乎可以这样说:《徐文采该不该戴大红花》,是在采访实践中头脑里经常装着问题的产物.徐文采是用科学办法提高母猪产仔率和苗猪成活率的养猪能手.上海郊区母猪产仔率低、  相似文献   

8.
文史不分家",是中国古代的说法。这样的传统影响着人们的阅读心态。一方面,文要有真实可靠的内容,一方面,史要富鲜活生动的文采。这样的要求,在今天看来仍十分恰当,虽然对作者是一种考验。近读百花文艺出版社所出的"说文谈史丛书",内中所收著作,读来颇有收获,许多篇章都给了我"文史"两方面的快意,成了想写点读后文字的理由。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杨天石先生,长期以来从事中国文化史和近代史研究,在写大块头文章之余,他颇中意自在潇洒的文史小品。收入"丛书"里的《横生斜长集》,便是他这类作品的结集。集中所收一些作品,在…  相似文献   

9.
记叙文是每个孩子小学作文的第一堂课,每个人在学生时期都写过《我的妈妈》、《我的老师》、《记我最尊敬的一个人》等作文,如何将人物写活、写出彩、写传神我们从小学开始就已经在学习,并掌握了很多的技巧,但是,将人物写好并非一时之功,需要岁月的积累、阅历的积淀,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相似文献   

10.
编辑总难免要写些编者按之类的文字,写得通畅明白自然是第一要求,但是如果能写得有一定文采而且形成一种风格,那才更可见编辑的功力。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书刊自身的特色。正是出于这种认识,本期推出了了《<读书>杂志“编后絮语”选》。  相似文献   

11.
一些青年新闻工作者凑在一起,谈起某些老同志采写的新闻作品,往往议论道:“缺少文采,干巴巴的。”“英雄割剧虽已矣,文彩风流今尚存。”(杜甫《丹青引》)舞文弄墨的人,谁不希望自己的文章文采飞扬?可是,新闻作品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文采”呢?有的青年记者以为,华丽的词藻多  相似文献   

12.
肖文 《编辑之友》2011,(12):139-141
《青年英雄的故事》《红旗谱》《红旗飘飘》丛刊、《在烈火中永生》《红岩》《风雷》《王若飞在狱中》《革命烈士传》等等,这些传世的红色文学的生产可谓都浸透了中国青年出版社红色编辑家张羽大量的心血与汗水。对此,张羽曾无不深情地说:"我的大半生是在为革命烈士写传记的工  相似文献   

13.
叶铁桥 《新闻界》2013,(18):28-29
<正>"一天一只鸡,三天一只羊,天天当新郎,夜夜入洞房"、"站在山上往下望,村村都有丈母娘"、"村里一半是我娃",把这样人们耳熟能详的段子写进新闻报道,后果会怎么样?《南方窗》获得的教训是:公开道歉。8月28日,在《南风窗》刊发的报道《村官腐败透视》中,开头是这么写的:"这个村,有一半都是我的娃。"在三门峡市西南方,距离市区90公里左右的一个小村里,村支书张大万(化名)笑嘻嘻地对市里来的驻村工作队员说。本村的青壮劳力都外出打工去了,他们的留守妻子竟然成为张支书的猎艳对象。  相似文献   

14.
哲学家休谟曾经问他的学生:"怎样才能除去田野里的杂草?"学生答:"用铲子除、用火烧、在杂草中洒上石灰。"休谟说:"杂草的生命力很强,要想除掉杂草,就好的办法,是种上庄稼。"休谟是在说,每个人的心灵,都需要种上庄稼。阅读,就是一个给心灵种上庄稼的过程。《生死朗读》中的女主人公汉娜在狱中因为阅读和书写,重新找到了活着的勇气。布什政府发布的《不让一个孩子落后》的教育改革议案,其中指出存在两个民族:  相似文献   

15.
《宗经》是刘勰《文心雕龙》的第三篇。这篇里开头的一段对经典作了说明,因它跟写作的关系不大,节去了。这篇称为《宗经》,意思是说,各种文章的体裁都应该效法经书。这点对我们说来没有什么意义,我们谈写作,并不要去效法《五经》。可是刘勰为了要说明“宗经”的理由,就推究各种文体的源流、特点,接触到写  相似文献   

16.
一些青年新闻工作者凑在一起,谈起某些老同志采写的新闻作品,往往议论道:“缺少文采,干巴巴的。”“英雄割剧虽已矣,文彩风流今尚存。”(杜甫《丹青引》)舞文弄墨的人,谁不希望自己的文章文采飞扬?可是,新闻作品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文采”呢?有的青年记者以为,华丽的词藻多些,景物、天气、人物心理动作描写细些。这样的文章才有“文采”。所以,在一些新闻作品(特别是人物通讯)中,一些同推进情节、塑造人物毫无  相似文献   

17.
《长沙晚报》3月10日B2版所载《"步"字写错了吗?》,对我省一位老领导所题"黄兴南路步行商业街"中的"步"字下半部分写成"少"提出了质疑。但该报同时刊载了罗道先生《"步"可以这样写》。罗先生的依据是欧阳询和赵孟頫都曾将"步"下面写成"少"。窃以为这种观点新闻媒体不应赞同,因为《字典》等字书就是写字之"法典",不能有名人写错别字就否定"法典",正如不能因有名人受贿就承认受贿的合法性一样。 "步"是会意字,古字形是两脚一前一后,任何一部  相似文献   

18.
读书读得通,并不一定要落实在会写文章、会写作品上,主要是落实在会用活生生的知识来处理活生生的事物上。生活中有很多人并不参与文学创(?)撰写文章,但他们从书籍里获得了知识、才(?)文采,无论生活、工作都处理得大雅而睿智。这样的人称得上“高级读者”,在实际档次上并不低于会写些一般化作品的人。假如他们萌发了写作念头,从不会写转化为会写也较容易。这样的人之所以能被称为“高级读者”,主要  相似文献   

19.
1.让你的语言更有文采作家汪曾祺先生概括作小说的技巧,一言以蔽之:写小说就是写语言。其实,写新闻何尝不是写语言?近读新书《1901年》,见到一位英国记者这样描写到英国议会旁听辩论的大清国重臣李鸿章:"他蓝色的长袍光彩夺目,步伐和举止端庄,向他看的每一个人投以感激的优雅的微笑。从容貌看  相似文献   

20.
不久前出版的《新闻界》杂志刊载了《郭梅尼作品的生命之源》一文,说到她到岳西一个贫困偏僻的山村去采访时,是“一家一家地跑,打开碗橱看看剩菜,掀起床单摸摸铺垫”,“样样事都那么一腔热情”,“吃饭时还要和村干部聊天”。她写过的曹雁,与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有时晚上就和老郭睡在一个被窝里,曹搂着老郭撒娇说:“我没有妈妈,您就是我的妈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