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更正启事     
《文化遗产》2010,(3):90-90
2010年第2期柴国珍、孙文学《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空分布与重心移动分析》一文第10页图1,因印刷错误,导致原图片不清晰,特更正如下。并向作者致歉。图1三个时期的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图Fig.1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figures of immaterial culture legacy of ShanXi province更正启事  相似文献   

2.
历代山西藏书家人数的变化是与本地的自然与人文因素紧密联系的。对北朝至清代山西藏书家形成、发展脉络与地域分布予以统计与分析,揭示古代山西图书收藏业的兴衰与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呈正相关。其分布特征:北朝到清代经历了点到片的空间分布过程;历代收藏家的人数由南向北依次递减;藏书文化重心集中于山西中部地区,以沿河流域和城镇为中心进行分布。  相似文献   

3.
权玺 《青年记者》2016,(9):75-76
社会化媒体仅仅经历了短暂的发展历程,便一跃成为一种颇受关注的网络文化现象.微电影作为社会化媒体时代的一种重要传播形态,对于文化的呈现是多元而包容的,因此,在其单纯的商业价值之外还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蕴.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微电影传播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困境 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活态文化”,展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在精神与价值层面的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而全球化的冲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破坏既有空间上的剥离,也有时间上的弥散,还有人文层面的断裂.  相似文献   

4.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载者和传递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态表现。笔者以国家文化部公布的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为研究对象,以区域分布和年龄分布为研究角度,研究我国非物质文化项目传承人的现状,并针对这种现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2003年第32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全世界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热潮。我国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相似文献   

6.
大禹祭祀在浙江省绍兴地区历史悠久,但因为政治、社会的原因,曾经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衰退、消失。现在,大禹祭祀在地方经济文化的建设中,特别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得到再生和发展;而这种再生和发展无疑伴随着"传统"、"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再创造过程。围绕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禹祭典"的"传统"、"民俗"的创造,孕育了国家整合、地方开发、宗族变化之间的互酬互惠的关系;同时,也经历了由民间文化、地方文化到表象民族、国家的中华文化的升华。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虽然国家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法规有一套评价标准,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管理看似科学与公正,但事实上文化遗产内涵的发掘、诠释和判断却难以避免受到评价标准与意识形态的影响。2006年云南大理白族"绕三灵"被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绕三灵"的申遗及相关研究显示这一个少数民族的节庆仪式充满了丰富、复杂与多层次的历史文化意义,而文本话语分析更进一步揭露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话语建构的政治性及策略性。目前,"绕三灵"的文化内涵已经和族群认同挂钩,其文化意义也正在被"本质化"与"对立化",然而这样的发展将不利于"绕三灵"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国务院办公厅2005年在《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进行了表述,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2011年通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研究法、实地考察法等,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鹰爪翻子拳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将鹰爪翻子拳的形成与演进历程分为孕育发展、形成完善和广泛传播三个时期。  相似文献   

10.
杜莉莉 《文化遗产》2015,(3):13-18,157,158
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表述,自问世起即在法国掀起了一番热议;尤其围绕"遗产"一词,其语义研究为理解法国对文化遗产的解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切入点。法文单词patrimoine(遗产)的内涵外延,与该国政治、社会、文化发展的脉搏相呼应,在实际应用上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流变过程,从而与另一个表示"遗产"的单词héritage区分开来。对patrimoine词义的辨析,不仅突显了法语框架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术语表述(patrimoine culturel immatériel)的逻辑性和严谨性,同时还折射出法国学界对本国文化遗产认识的不断丰盈,即从私人层面上继承的家庭遗产,到官方记忆中代表"国家意象"的历史遗存,乃至成为广义生态文化语境下捍卫法兰西民族文化身份的情感利器这一从物质到非物质的精神建构历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特殊的活态文化资源,但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十分琐碎,缺少直观且全面的展现,通过结构化、可视化的研究获取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层信息,对其传承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 提出一种基于关键事件技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可视化方案,并以两岸同源"歌仔戏"为例,通过关键事件技术对信息进行结构化的组织以及可视化的展示。[结果/结论] 直观地展示歌仔戏动态演化的过程,并提炼出对其发展有所影响的一些因素,为其将来发展以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发展提供借鉴,同时,因其为两岸同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两岸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方面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所提出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进行可视化的方案在文化传播上也具有可延展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苗族蚩尤戏源于苗族古老的民间祭祀活动,有着数千年的传承历史,以古朴、灰谐、夸张、个性化的表演方式,纯正的民族素材和独特的苗族面具而被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纵观苗族蚩尤戏的发展、传承历程,从非物质文化视角提出对其保护与传承的思路,维护地方戏剧的文化发展环境,强化地方戏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地位,拓展苗族蚩尤戏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3.
论文引入人类学"年代-区域"理论,以滇藏交界区域为案例展开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建设研究,强调文化特质之间的有机联系、变迁规律及与之吻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独特性的形成,认为在档案工作中应构建整体观,重视边缘地的流变类型,关注多元文化区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建设。"年代-区域"理论强调的动态性和整体观与档案学"文件双重价值论"及"新来源观"理论相契合,在档案资源整合中充分发挥档案机构的能动性,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细节、打破条块分割,充分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之间的有机联系,是增加档案工作深广度的有效尝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现代化的宏观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不可抗拒的巨大冲击,加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易衰退性特征明显,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完整系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南京博物院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为案例,从话语研究的视角阐释了综合性博物馆非遗活态展的策展理念,并探讨了非遗活态展对综合性博物馆打造多元文化空间的促进作用。该馆在策展过程中,紧紧围绕"以人为本,活态保护"的非遗保护原则,开展"活态展"的创造性展陈实践,试图贯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构的非遗话语体系和我国传统文化语境对非遗项目的文化阐释;化解了传统博物馆以专家为主导的策展传统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活态叙事之间的矛盾;加强了社群和非遗传承人之间的关联;形成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综合性博物馆中的互补,助推了综合性博物馆朝着"全遗产观"下的现代博物馆转型,打造与区域、社群深度互动的文化传承空间。  相似文献   

16.
小榄菊花会具有800多年历史,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5年1月,小榄菊花会的诞生地——中山市小榄镇,被广东省文化厅批准设立广府文化(中山小榄)生态保护实验区。本文通过小榄菊花会这一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历史和发展历程,试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生态保护的核心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生态中扮演主导角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生态链中所发挥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火相传使文化生态得到活态保护,从而使当地的文化生态得以良好延续。  相似文献   

17.
当下的时代背景和中国文化发展的趋向,让传统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处于"封闭与开放"的双重节奏中,笔者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非是碎片化的文化事象,而是有着与中国社会文化延续同步的体系性。基于此,笔者梳理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历史与文化叙事,并借用"文化中国"的概念,展示出"国家"叙事如何通过历史、地缘和文化的表述,在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被延续、解构和重构。与此同时,本文也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延续与复兴,对于当代构建"国家"叙事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权玺 《文化遗产》2016,(2):15-22
论文以CNKI中1997-201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成果为样本,借助CiteSpace软件对相关文献进行计量分析,研究发现:按照文献的时序和词频分布,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可以分为五个主要的研究分期;同时,在对研究文献进行聚类分析后,推导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两个主导性研究领域。在此基础之上,从传播学的视角切入,进一步探究了2007年以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研究聚类,并提出:传播学视域下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本遵循业已形成的两大主流话语体系;未来,随着新媒体传播生态的演进,将会出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研究热潮。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因素的关系问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领域最根本的一个基础理论问题,需要学界给予充分重视并在近期给予解决。文章回顾、梳理了相关研究和认识,提出了近期需要解决的一些学术问题。同时认为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前提和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或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是:后者可能是前者的载体或者伴生物,也可能是前者的组成部分(如"文化空间"就一定包含物质或物质文化遗产),当然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或者物质文化遗产也没有关系。《公约》的定义基本上解决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因素的关系问题,它不仅没有缺陷而且非常严谨又符合实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就其主体(核心成分)而言,而不是对物质或物质文化遗产的排斥而言。  相似文献   

20.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工作,是在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作中被逐渐明晰起来的档案工作内容.而严格意义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工作,是最近几年伴随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才正式步人人们视野的.档案工作固有的"记忆守护"功能与社会服务性质,决定了它必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