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7 毫秒
1.
达娃 《西藏科技》2012,(7):50+57
目的探讨分析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ight? AltitudePolycythemia,HAPC)患者血小板减少的相关因素,便于指导高海拔地区医务工作者临床工作。方法纳入在我科门诊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50例,其中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占18例,将患者分成血小板减少组和血小板正常组,观察所有患者的年龄、血常规、凝血功能(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血浆纤维蛋白原)、临床有无出血倾向等情况,对比两组间的数据。结果血小板减少组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显著升高(P〈0.01),红细胞及血红蛋白较对照组高(P〈0.05)。两组之间在凝血功能、年龄及有无出血倾向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易致外周血液中血小板破坏增多,可能与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相关,但临床出血倾向无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2.
目的文章旨在观测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APC)胃粘膜组织病理变化及与CD45、CD72表达的关联性。方法 HE染色显示胃黏膜组织结构,并计数毛细血管和红细胞的数目及测定血管直径;TUNEL显示胃黏膜组织细胞的凋亡情况;免疫组化分别检测CD45、CD7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HAPC胃粘膜组织血管数目和平均直径显著多于高原正常胃粘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APC胃粘膜组织中红细胞数目远多于高原正常胃粘膜组(P0.05);另外,HAPC胃组织切片中可见大量红细胞从血管渗出,分布于组织间隙,呈散在多簇或成片状聚集。TUNEL分析显示,HAPC胃粘膜组较高原正常胃粘膜组相比,胃黏膜细胞凋亡显著增加(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HAPC胃粘膜组CD45、CD72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高原正常胃粘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原红细胞增多症胃黏膜组织出现一系列病理损伤性改变,其胃黏膜组织中CD45、CD72的高表达引起的免疫反应异常可能为HAPC胃粘膜持续性的炎症损伤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以中医肝脾理论为指导,研究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APC)对大鼠肝脏和脾脏病理特征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HAPC模型组,其中正常对照常氧饲养,模型组大鼠置于模拟海拔5000 m高原环境模拟舱中,缺氧40d成功构建HAPC模型,检测两组大鼠外周血液RBC、HGb、HCT,并断颈处死大鼠剖取肝脏和脾脏,称定重量计算脏器指数,并进行病理形态、超微病理形态和凋亡检测。结果模型组大鼠HGB、RBC和HCT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肝脏和脾脏重量指数均有显著增大(P0.05);同时肝脏和脾脏发生了显著病理损伤,凋亡率也显著升高(P0.05)。结论HACP可引起大鼠肝脾肿大,细胞坏死、凋亡等特征性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4.
梅朵 《西藏科技》2015,(1):40-41
目的探讨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与正常人凝血指标的差异。方法选取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和正常人各100例,对比分析其凝血因子检测结果。结果两组APTT以及PT的测定结果有着十分显著的差异。结论观察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患者在凝血、血小板的数量与质量的方面的检测结果及其变化有助于高原红细胞病诊断和疗效判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高压氧治疗慢性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慢性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采用压力为2.14~2.34ATA,加压20分钟,稳压70分钟,减压30分钟的高压氧治疗方法,观察治疗前与各疗程治疗后高压氧治疗对RBC、HBG、HCT的疗效。结果经高压氧治疗慢性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后前1疗程无明显效果,第2疗程有一定疗效,第3疗程效果明显。结论高压氧对慢性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具有一定的疗效,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或辅助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慢性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等溶稀释治疗患者的护理需求,为今后的护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我科163例慢性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住院患者等溶稀释治疗前后的护理观察。结果 使患者了解什么是等溶稀释治疗,解除患者的心理压力,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结论 在等溶稀释治疗前后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必要的心理护理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慢性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是高原上常见的慢性高原病之一。据我病房统计1986~2003年18年间住院病例3474例中,慢性高原病就有637例占18.34%,而慢性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又占慢性高原病的28.57%[1]。由于西藏工作性质的特殊,许多患病人员因为工作、生活、学习等原因而不能及时返回内地,还需继续呆在高原生活、学习和工作。因此,作为一名护理人员做好健康教育,让患病者更多的了解和认识慢性高原病,做好预防和自我保健、防护工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原性红细胞增多症(high altitude polycythemia HAPC)是否会增加高原地区高血压脑出血的风险。方法分析西藏自治区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4-2016年间随机收治的7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及随机选择了102例高血压病3级未出血患者资料,选取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血小板(Platelet PLT)为分析对象,利用SPSS 22.0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单因素ANOVA方差分析两组间统计学差异,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确定OR值,采用Pearson分析相关性。结果 (1)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HGB分别为(180.18±38.96)g/L和(149.06±33.82)g/L,标准误为4.59和3.35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且P=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PLT分别为(180.25±64.00)×1012/L和(215.47±79.43)×1012/L,标准误为7.54和7.86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且P=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HGB与PLT相关系数r=-0.385,P=0.00,观察组r=-0.461,P=0.00,较对照组(r=-0.251,P=0.01)相关性明显;(4)两组间HGB OR值为1.122,表明HGB升高是脑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两组间PLT OR值为0.907表明PLT升高是脑出血发生的保护因素。(5)同时此研究观察组HGB(180.18±38.96)g/L及对照组HGB(149.06±33.82)g/L分别与标准血红蛋白(HGB)正常值(130±20)g/L作了比较,标准误分别为4.5和3.3两组的HGB都明显高于正常值,且两组p=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都普遍存在红细胞增多情况。(6)此研究观察组PLT(180.25±64.00)×1012/L与对照组PLT(215.47±79.43)×1012/L也分别与标准PLT正常值(200±100)1012/L做了比较,标准误分别为7.5和7.8,观察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PLT增高是脑出血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高原地区因缺氧、低压等高原环境因素导致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增加而引起高原性红细胞增多症,从研究中初步得出结论在高原地区高原性红细胞增多症可能是导致高血压脑出血的风险因素之一;而PLT是脑出血发生的保护因素;HGB与PLT呈负相关关系;HAPC观察组PLT较对照组低,较低水平的PLT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增加出血的风险,同时高原性红细胞增多症可能影响凝血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缺铁性贫血及地中海贫血血液检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和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该院2017年4至2021年6月内所接诊的贫血患者90例,依照血液检验结果选取45例缺铁性贫血患者作为缺铁性贫血组,选取45例地中海贫血患者作为地中海贫血组,分析两组病人的血液检验指标。结果在Hb、MCV、MCHC、MCH以及血常规指标中,缺铁性贫血组的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DW-CV)、红细胞平均体积(MCV)数据指标则较地中海贫血组显著增高(P0.05),血红蛋白浓度(HGB)数据指标则较地中海贫血组显著减少(P0.05)。结论血常规检验在缺铁性贫血以及地中海贫血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且操作简便、快捷,价位较低廉、准确率高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群勇 《西藏科技》2015,(2):53-54
目的了解高原(拉萨)地区藏族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临床特征,探讨符合高原地区藏族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有效的治疗方案,了解外周和静脉血常规检测指标结果.方法文章对2012年1月至2014年9月16日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儿科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病区收治的藏族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30例病例和20例平原地区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症状、体征、治疗效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同时进行静脉血常规参数治疗前、治疗后对比。结果文章30例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临床特征:病因以异常产为主,缺氧为诱发因素;临床以发绀、呼吸急促、面色紫红、易激惹、呼吸暂停、症状重为主要特征。其次是心音低钝、原始反射弱、心电图异常6例、治疗前与治疗后各组外周和静脉血常规检测指标结果比较均0.01、治疗前与对照组除了外周血常规HCT P0.01、P值均在0.01,治疗后与对照组:各组P值0.01。结论在临床工作中注重临床特征,建议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患儿检测血液中可首选外周血常规检测,可指导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的诊治,首选生理盐水是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初步了解慢性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应用红花注射液治疗的一般情况、临床护理、转归和预后,为今后高原地区该类疾病的治疗、护理、预防策略提供资料.方法 对1例慢性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应用红花注射液治疗致过敏反应的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患者经立即停药,低流量吸氧,抗过敏,肌肉注射盐酸异丙嗪注射液等治疗和护理,好转出院.结论 临床上应加强护理,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消除各种潜在因素,预防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是提高护理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血小板增多症进行病因学分析。方法:对医院内663名1至16岁患有血小板增多症(血小板计数500 109/L)的患者进行前瞻性病因分析。结果:病因依次为感染(30.6%)、溶血性贫血(19.3%)、组织损伤(15.2%)、反弹性血小板增多症(14.8%)、慢性炎症(4.1%)、肾脏疾病(4.1%)及恶性肿瘤(2%),3.3%的患者有多重病因。结论:在所有感染的患者中,骨髓炎和化脓性关节炎与高血小板的相关性更大(P0.0001)。继发于感染后的血小板增多更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而慢性炎症、恶性肿瘤和肾脏疾病更多见于5岁以上的儿童。在儿童中没有观察到与血小板增多相关的并发症,也不需要特殊的治疗。血小板增多症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在儿童患者中常见,通常是由感染,组织损伤,失血,贫血引起的急性期现象。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产科多学科门诊就诊模式在慢性高血压合并妊娠、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这两种产科合并症患者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上海瑞金医院定期产检,诊断为慢性高血压合并妊娠的42例孕妇和诊断为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40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组为自愿进入产科多学科门诊就诊模式并诊断为慢性高血压合并妊娠的21例孕妇、诊断为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20例孕妇,接受产科多学科门诊就诊模式管理.对照组为根据研究组的病例特征从普通产科门诊筛选出来的配对病例41例.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的血压变化情况(血小板变化情况)、分娩孕周、胎儿体重、妊娠风险预警评估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种产科合并症患者在高血压治疗效果、血小板减少治疗效果、患者满意率方面,研究组好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分娩孕周和胎儿体重方面,研究组均好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研究组经过治疗妊娠风险预警评估的等级有所下降,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科多学科门诊就诊模式可提高两种产科合并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指标,改善围产结局,并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在医疗机构中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儿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病因和发病率,并评估血小板数量和其他血常规参数。方法:按性别、年龄、住院时间、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分类。结果采用SPSS19统计软件,采用Person卡方检验和多元统计分析,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男性患者多见(性别比男:女=1.3:1)。婴幼儿(2岁以下)最常见,占总病例数的81%。感染是最常见原因,占77.8%,尤其是呼吸道感染(上、下呼吸道,细菌和病毒)。5例川崎病,占总病例的3.2%。同时,恶性肿瘤和化疗后的患者占本研究的3.8%。多数患者预后良好,无一例发生血栓性并发症。结论:感染是小儿患者的血小板增多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呼吸道感染性肺炎,占所有病例的25%。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儿是罕见的。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一种良性疾病,在儿科患者中更常见。血小板情况在基础条件痊愈后恢复到正常范围。  相似文献   

15.
手助腹腔镜下脾切除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海明  曹利平 《科技通报》2004,20(4):352-354
目的 探讨手助腹腔镜下脾切除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7月至2003年12月完成的13例手助腹腔镜下脾切除资料,其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4例,肝硬化脾亢8例,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1例.结果 13例全部由手助腹腔镜脾切除术完成,无中转开腹,平均手术时间为(2.28±1.31)h,术中平均出血量(165±116)mL,术后住院时间平均5.5天,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手助腹腔镜下脾切除是安全有效的新方法,较适宜于巨脾及周围粘连的脾脏及需附加行门奇断流手术的脾切除.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血液检查对肺结核患者临床诊治的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度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住院期间确诊为肺结核的185例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应用血液常规计数仪器检测外周血血小板,同时送检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血沉(ESR),记录、观察并分析相关检验结果。结果肺结核合并肺部感染及单纯肺结核组两组中C反应蛋白(t=2.546,P0.05)、红细胞沉降率(t=2.461,P0.0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血小板(t=1.812,P0.05),组间无统计学差异。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mg/L)与红细胞沉降率ESR/(mm/h)的相关性最高;血小板Platelet/(×109/L)与红细胞沉降率ESR/(mm/h)呈正相关,但较ESR与CRP的相关性低;而CRP与血小板无正相关性。结论 CRP、ESR可作为临床肺结核合并肺部感染的诊疗参考指标,而血小板在西藏高原地区是否对肺结核合并肺部感染的诊疗有一定意义还需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锌元素对高强度运动肾促红细胞生成的影响。方法:选取某体育学院60名男性运动员,将运动员随机分为对照组20人,运动组40人,进行长跑运动训练1周后,根据肾促红细胞血象参数、体重以及运动能力将运动组运动员,划分为运动组20人和补锌运动组20人,持续进行长跑运动和锌元素的补充,观察补充锌元素对高强度运动肾促红细胞血象以及血清肾促红细胞EPO水平的影响。结果:5周长跑运动训练后的运动组运动员与对照组肾促血细胞指标比较,运动组的Hb、RBC和Hct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对比补锌运动组和对照组可以看出,补锌运动组的肾促红细胞平均体积(MCV)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肾促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以及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尤其两组的MCHC指标,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但两组间剩余肾促红细胞相关参数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补锌运动组的Hb、RBC、Hct水平明显高于运动组(P0.01或P0.05)。补锌运动组运动员的血清肾促EPO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运动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补充锌元素能够促进运动员肾促红细胞的生成,锌元素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机体的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瞬时弹性成像扫描仪(Fibro Scan)以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观察解毒化瘀颗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例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随机分为解毒化瘀颗粒组和大黄蛰虫丸组,比较两组入组前基线特征,疗程30天,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肝脏彩超脾脏厚度、肝门静脉宽度、门静脉血流情况变化以及Fibro Scan扫描的肝硬度值(Stiffne值)的影响。结果: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脾脏厚度、肝门静脉宽度,门静脉流速(PVV)、肝动脉搏动指数(HA-PI)和肝血管指数(LVI)明显较治疗前降低,治疗组Fibro Scan扫描结果治疗前后比较,FS值显著下降(P0.01),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解毒化瘀颗粒对改善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脾脏厚度、肝门静脉宽度、肝血流动力学、肝硬度值以及阻止其进程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9.
在深圳市田径运动员为期8个月的训练中,服用补血营养品,观察血红蛋白(HGB)、红细胞(RBC)、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等血常规指标的变化;方法:根据血红蛋白等指标的变化结合训练要求,进行补血营养品多组调控;结果:以长白景仙灵、生血铁、糖、乳清蛋白、番茄红素等组合的补血营养品效果最好,血红蛋白相对基本值平均提高:男10g/l、女9g/l(P<0.01);结论:补血要从血红蛋白、红细胞的组成和生理特性以及内环境因素和训练特点等多方面全面考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原肺水肿的急救处理和护理体会,方法通过对初次进藏的15例患者和5例第2次进藏患者发生高原肺水肿的临床特点,急救处理、治疗原则、护理措施等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对20例患者我科治疗以吸氧、高压氧舱治疗、降低肺动脉压、预防感染、减少各种诱因,心电监护、实施护理措施、心理护理,本组20例病员经上述治疗后,均治愈出院,住院时间最长7天,最短2天,平均住院5天,结论对于高原疾病,应做好有关高原卫生的宣传工作,正确对待缺氧环境下的高原反应,以免因恐惧使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加重高原反应和诱发肺水肿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