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主体间性视野下的学习共同体呈现出主体二元性,交互主体双方建构出了主体间的社会关系;在“主体一主体”的交往模式中,学习者以对话的形式相互体验,相互理解,相互启发,在启发他人的同时自己也会受到启发而实现自我启发,即相互启发原理。其认知过程是:“原型激活一新异类比一打破思维定势”。这一原理直接指导着共同体的实践,如本文中校际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与实施。对学习共同体内认知机制的探究,对于教育教学创新、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等方面有着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让儿童在发展中生活。因此,《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应该由纯粹说教移向实践活动,由教室移向生活,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地“动”起来,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体,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切实做到自主学习、自我建构。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大学英语教育中所谓“不成功学习者”作为研究对象,在认同社会建构模式的总体框架下,结合反思性自我认同理论和学习的实践共同体理论,从个人能动性、实践共同体互动的微观层面以及宏观社会结构中英语资源的地位和价值这三个层面,对社会建构模式的自我认同与英语学习的关系进行了探索,探讨了英语学习与自我认同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揭示自我认同研究对当代中国英语教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蔡晓鹭 《福建教育》2023,(26):46-48
项目式学习的核心价值是学习者对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探索,在探索过程中不断自我追问,不断形成自己的价值观。项目式学习为《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所倡导,是培养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可行路径。文章以“我们的国土我们的家园”单元项目设计为例,试析素养导向的项目式学习设计要点,探索“点·线·面·体”多维融合的项目式学习设计,聚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让核心素养培育在课堂上具体化、可操作化。  相似文献   

5.
以深度访谈为工具收集数据,分析“双一流”背景下出国访学教师的身份建构,关注他们在与社会情境持续互动中构建专业身份的过程。研究发现:访学教师通过课堂学习、参与学术活动以及当地社会文化生活的方式建构身份,其身份建构呈现出教师职业生涯的阶段性特征;在与多重环境的协商中能充分调动主体能动性,寻求教师身份和研究者身份的建构与发展;在新情境中访学教师的身份建构是以已有的专业身份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以进入西方实践共同体为目的。  相似文献   

6.
课堂是一个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学习与生活共同体”。“学习与生活共同体”倡导学生在自主活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交往和对话来促进自己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实现从个体性生存和发展方式向共生性生存和发展方式的转变,逐渐从“独存”走向“共生”“共在”。因此,“学习与生活共同体”的建构应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则:尊重差异,培育尊严;自由表达,互相倾听;对话合作,共同分享;公平竞争,相互促进;民主平等,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7.
文化生活的存在方式建构人的社会属性与精神。高校以学习场域机理的全方位展现人类文化生活的典范。高校以知识的获得和文化创新为前提,以主体的文化权力关系建构和运行形成学习或学术共同体的生活样态。主体即学习者(学生和教师)被统摄在知识、话语、权力和能动性的学习共同体中,以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动态结构文化关系,形成了一个受到各种文化关系所决定的文化权力场域。在此,权力主体被注释为一种学习能力、资源和力量,以学习主体的文化身份建构与认同为作用点,以文化符号生成性互动为媒介,构成交互主体间性文化权力关系渗透权力与文化耦合的结果效应。其中,教师角色的转换是高校文化权力关系权力运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胡雅 《辽宁教育》2022,(23):33-37
<正>“学习共同体”理论主要是指:学习是一种自我发现、自我内省的活动,通过自我反思来内化、重构自己原有的知识,形成内心世界的思考、情感和意志。深度学习指向高阶学力,需要师生在学习中共同沉浸式地进行思考。“学习共同体”理念下的课堂具有“解决数学挑战性问题的共同愿景,民主平等交流知识的学习氛围,分享思维的学习方式和获得不同发展的价值追求”的特征。下面笔者以“认识面积单位”教学为例,对“学习共同体”和深度学习的特征进行分析,并确立教学目标,形成课堂教学思路;以问题为驱动,将学教进行翻转,使学生充分建构面积单位表象。  相似文献   

9.
在数学教学时,教师有意识推出“读·导·炼·探”范式下学习共同体研学机制,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数学自主学习,提升初中生数学学习能力。学生进入学习共同体之后,教师借助“读·导·炼·探”进行调度和组织,能够成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数学学习共同体的运转,需要教师做好统筹设计和监督,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0.
“个体建构”是幼儿在接受新信息、解决新问题时,在个体经验背景下,通过感知、操作、思考和体验,形成的个人理解和认知模型。“互动”是指幼儿与同伴、教师和周围环境通过动作、语言、图像、符号、作品等方式形成的对话、合作、协调与分享的相互作用和共同建构的过程。“个体建构”和“互动”是相互依赖、相互支撑着推动幼儿不断进步的过程中的两个重要因素:一方面,幼儿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自己的经验背景中对信息做出解释。这种在自身感受、探索和体验下的建构是幼儿自主发展中必不可少的过程。另一方面,幼儿是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分子,他的学…  相似文献   

11.
ChatGPT等智能技术的不断突破,使大学教育变革及创新人才培养一次次被推到风口浪尖。大学生深度学习是推进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根本内核。现实中高等专业教育体系“锁定”着大学生深度学习,使专业教育主要成为了产业体系所需的“工具人”的“生产工厂”,忽略甚至抹杀了大学生主体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意义建构,从而阻碍了创新人才的培养,也使得大学生在与智能技术的“竞赛”中处于劣势。大学生深度学习的实现需要推进高校教育体系结构变革,拓展和丰富大学生与世界的互动联结载体,更新专业知识体系并强化实习实践,使学生在“互动”与“内省”中实现主体意义建构,从而将高深知识习得、生产与自我世界建构有机融合,有效实现主体觉醒与对外部世界创新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2.
“九一八”国难诗歌的苦难书写深入国民的精神世界,彰显出建构民族共同体的诗学功能和现实品格,表征为基于想象、趋于认同的建构过程。首先,共同体感觉及其引发的集体记忆是建构民族共同体的条件,此时的民族共同体表征为一种基于想象的共同体。其次,建立歧感与凝聚共识的书写策略、“他者—自我—集体”的实现路径使得民族共同体由想象趋于认同。在促进民族共同体的想象与认同方面,“九一八”国难诗歌暗含的共同体意识发挥出强大的建构功能,为后世文学提供了思想的范例和行动的模本。  相似文献   

13.
学力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对学生而言,学力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建构、自我超越、自我发展而形成的认知、能力、态度、情感等的实际水平和行为表现。它包括基础性学力和发展性学力、创造性学力三个方面,初中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发展性课堂培养学生的学力,这种课堂表现以“自主自为、合作生成、开放包容、高效和谐”为价值取向,在“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基础上融入“定向和设问”、“探究与反馈”、“点拨与整合”等三个环节。学力评价体系由“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表现性评价”三部分组成,其评价工具、评价主体要多元化,并且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4.
学习共同体是人们依据共同的学习目标及价值愿景而建构的、能够开展学习互动和分享学习经验的自组织系统。从学习共同体视角看,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协作、共同成长的学习共同体,它具有自主性、动态性、共生性等特征,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参与,创新课程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等。所以应当以学习共同体理念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建构开放包容的、相互协作的思想政治课程学习共同体。  相似文献   

15.
作为乡村社会特别是乡村教育场域中的能动主体,乡村教师在面对现代化进程中城乡关系和社会转型的冲击时,其对于社会变迁中自我角色的理解定位与行动选择,是关涉他们能否“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关键之一。本文采用关键个案抽样和生活史追踪的方法,对一位优质乡村教师随着社会时空演进,从懵懂抉择到能动嵌入乡土社会的自我认同建构深化历程进行深入考察审思。研究发现,时空变迁是乡村教师自我认同建构的行动“幕布”,关键事件的时机阐释与累积效应是其自我认同建构的加速器,“重要他人”的作用关联是其自我认同建构的结构性资源,主体能动实践是其自我认同建构的核心驱力。  相似文献   

16.
一、“无边界学习”的内涵界定“无边界学习”系指致力消解传统课程中广泛存在的二元对立结构,关注人的生活、生命与经验,重组学生个体“传记经验”,促成学生自我建构的一种学习方式。由于受传统课程思想的影响和现行教育体制的制约,在当前的课程实践中存在诸多相互对立的二元结构,诸如社会与学校、教师与学生、课程与生活、知识与经验等,对这些相互对立的二元结构不进行有效的解构,就不利于学生自我生活意义和自我人生的建构。据此,“无边界学习”将对下述二元边界进行消解和模糊。第一,师生关系的模糊。在“无边界学习”状况下,教师不再是…  相似文献   

17.
学生自我评价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评价目标和标准对自身学习和发展中的各个方面所做的价值判断·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的评价观特别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因为没有任何人会比建构者自身更加  相似文献   

18.
梁小梅 《海外英语》2024,(2):202-204
戴维·洛奇创作的学院派小说与英国学术共同体的建构密不可分。作为在文学界和评论界都硕果累累的学者,戴维·洛奇在其享誉世界的“学院三部曲”中运用幽默诙谐的笔调揭露一群栖息在英国大学人文知识分子的生活百态,深入刻画了学术共同体存在的“真相”。其中,针对人文知识分子陷入学术不端、贪恋权力、欲壑难填的问题,洛奇认为唯有坚持“真”与“善”的道德约束才是解决学术共同体内部问题的根本之道。  相似文献   

19.
杨晓琼 《中国教师》2009,(Z1):149-150
<正>按照现代主体性教学思想,教学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最基本途径,是作为教与学的主体即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交往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学生是学习和自我学习的主体,他们共同构成教学活动的两端,相互建立起交互作用的共同体,师生关系就是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活动中通过直接交往所建立起来的交互主体性关系。  相似文献   

20.
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我们在农村初中英语课程中创用了“自主互动教学组织方式”,它实际上就是在班级里建构和形成一个英语学习共同体。这一学习共同体,由“教师”“科代表”“辅导生”“发展生”与“重点发展生”等组成,他们之间形成了相互渗透、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关系,从而具有了“多中心结构”和“三重督促机制”。自主互动教学组织方式的建构与形成过程,包括“精心组建”“逐步成熟”“自主运行”和“巩固发展”四个阶段。它的有效策略包括: “确定学习目标和任务”“创造学习英语的良好氛围”“引导学生自主组织英语学习活动”以及“因材施教,实现每个学生的学习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