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正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探索进入新世纪,随着顺义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教育资源出现了新的不均衡,主要表现在农村中小学办学规模不断缩小,农村学校师资不断外流,城乡办学质量差距有进一步加大的危险。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基础教育的价值选择和发展取向。1.采取多种措施,狠抓软、硬件建设,有效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一是教育投入倾斜农村。从  相似文献   

2.
统筹规划结硕果:视野在共享中拓展 保持教育均衡发展,就是要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让每个学生都能接受优质教育,促进学校工作均衡发展,全面推进学校教育现代化.我认为"均衡",就是要做到教学硬件条件的均衡,在此均衡基础上进行优化;保持教学资源特别是师资均衡,在此均衡前提下实现共享.  相似文献   

3.
在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进程中,一些地区率先探索优质学校、名校或城市学校与一般学校、薄弱学校或农村学校"联姻",通过这种方式对区域教育资源进行重组、整合与优化,实行"搁绑"发展,以强力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于是,许多地区纷纷效仿,"捆绑发展"模式也就成为当下教育行政干预、强力推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种机制与策略.在总结与反思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来探析"捆绑发展"的内涵与价值.……  相似文献   

4.
在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进程中,一些地区率先探索优质学校、名校或城市学校与一般学校、薄弱学校或农村学校"联姻",通过这种方式对区域教育资源进行重组、整合与优化,实行"搁绑"发展,以强力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于是,许多地区纷纷效仿,"捆绑发展"模式也就成为当下教育行政干预、强力推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种机制与策略.在总结与反思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来探析"捆绑发展"的内涵与价值.  相似文献   

5.
信息之窗     
《宁夏教育》2012,(2):79-80
学校如何更好地落实教育均衡发展1.学校应正确把握"均衡"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均衡"与"发展"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发展是硬道理,只有发展才能有更高水平的均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在于优质资源的扩大,这就需要学校通过提供优质服务来赢得资源。学校只有主动创设条件,为学生提供高质量服务,才有可能获得学生、家庭和社会的支持,才会在均衡发展中获得先机。2.不同发展层次的学校应自觉承  相似文献   

6.
均衡发展是我国当前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也是世界各国颇为重视的教育问题.通过分析我国校际教育不均衡的缘由,探究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在面向教育均衡发展中的潜在价值,在借鉴英国"连锁学校"的组织、运行及管理方式的基础上,提出在我国的中、小学校之间构建跨区域的"校际协作联盟"的构想,并对其内涵、特征及组织模式进行了探讨,最后从教育均衡的理念出发进行了必要的思考与讨论.  相似文献   

7.
教育均衡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石家庄市长安区城乡学校"1+1共进"的实施,是落实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探索.建设北大街小学与南村小学"1+1共进",涵盖发展、思想、理念、管理、特色、科研等内容,它有别于以往"支教",凸显的是"共进",强调的是双赢.  相似文献   

8.
从"铜陵经验"看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铜陵经验"是当下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探索.其核心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将教育资源向弱势学校倾斜,不仅限于经费和基本条件倾斜,更在于生源按比例下放,教师、干部在校际合理流动,创设公平竞争条件.借鉴"铜陵经验",就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创新学校布局、加强基础建设、科学调配人才、搭建立体网络,拓展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班班通"是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核心价值,是进一步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向纵深发展、全面提升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本文在分析目前"班班通"解决方案及应用模式的基础上,通过实践与探索提出了协同教育"班班通"解决方案及应用策略.协同教育"班班通"解决方案是以协同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协同教育应用平台为核心、以区域化资源和互动课堂环境建设为重点、以移动学习媒体的应用为纽带的综合解决方案.协同教育"班班通"应用策略的实施可以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系统之间的有效协同,可以革新教学模式,可以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今后"班班通"建设及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师资队伍的不均衡,是教育不均衡的主要原因.学校建得再好,没有合格的教师,义务教育均衡也是空谈.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是无法依靠别人来实现的,只能寻求自身发展,而同课异构活动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我校通过"同课异构,共放精彩"活动,成功地打造了有效、高效课堂,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推动了教育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1.
教育均衡发展,应是城镇教育与农村教育的均衡发展.在农村尤其是偏远山区,又存在着乡镇中心地区与偏远山村之间教育的均衡发展问题.湘西自治州进行了"一乡一校"寄宿制学校试点工作,在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师能力、增强学生素质、解放农村劳动力等方面显现出一定的优越性,为实现农村教育的均衡发展探索出一条新的途径,并积累了可资借鉴的经验.由于城镇化建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及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一乡一校"寄宿制学校办学模式应该成为农村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教育经济学是教育学与经济学的交叉学科,在"十一五"期间,教育经济原理、教育财政问题、教育成本收益问题、学校教育经济问题、教育均衡发展问题这五大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关键领域均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从研究领域的分布情况看,这五个方面的研究是不均衡的,教育成本收益问题和学校教育经济问题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有待于在"十二五"期间增强;从研究方法来看,定量分析的实证性研究显著增强,"十二五"期间应该在巩固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3.
在各地大力推行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的今天,按理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硬件建设水平的差距已经不大,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家长带着孩子奔走择校?面对追逐名校这些"教育顽症",我们需要重新反思推进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重硬轻软、重建轻用、重物轻人、重外轻内的现象。修好了"面子",空虚着"里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战略是各地深度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抓手之一。不少地方陆续实施了一系列促进校际教育均衡的项目工程,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区域教育硬件和软件发展  相似文献   

14.
正近年来,浙江省嘉善县把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作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中之重,着力从推动教育条件、教育师资、教育机会三个方面的均衡着手,不断加大投入,改革创新,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确保教育公平。一、加大投入,实现城乡办学条件零差异学校办学硬件均衡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和先决条件,而推进学校办学硬件均衡首先就要加大教育投入,进行科学规划。我县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  相似文献   

15.
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然选择是解决教育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校之间、群体之间和不同阶段的种种失衡.师范教育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石,师范生免费教育是教育均衡发展在师范领域的有力探索.准确把握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积极探索师范生免费教育的成功模式,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主要从"历史必然"现实要求"和"时代诠释"三个方面对师范生免费教育进行了解读,旨在企盼师范生免费教育在每一个四年轮回后都是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教育的"希望工程".  相似文献   

16.
一、校本教研与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之间的关系 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区域教育均衡的主要标志一是硬件条件的均衡,二是师资水平的均衡。  相似文献   

17.
在义务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均衡的状态.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学校之间的差异很大.造成义务教育不均衡发展的原因很多,教育发展政策就是其中一个.造成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政策原因包括:义务教育投资体制过度依赖地方以及各地经济发展;教育政策的发达地区和城市取向、重点办学取向.因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状态:准确定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含义;遵循系统性和渐进性的原则;建立相对独立的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善学校教育效果的评价机制;设计针对弱势群体的教育补偿政策.  相似文献   

18.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已经具备良好的基础。当前,应依据义务教育法和教育规划纲要的规定,坚持国务院领导、省级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均衡配置各类教育资源,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义务教育学校在硬件条件、师资水平、教育质量等方面的差距。为到2020年我国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应建立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9.
薄弱学校作为我国基础教育不均衡发展所产生的重要现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农村薄弱学校的改造与发展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内在要求、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实现教育公平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由之路、解决"择校"问题与遏制教育腐败的重要途径.薄弱学校的改造与发展应遵循"不均等地对待不均等者"的不均衡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20.
理解当代学校文化生成的多重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当代中小学校转型性变革的实践探索,提出理解学校新文化生成的多重视角:一是学校文化变革的"软""硬"转化,组织、制度等"硬要素"与文化、素质等"软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关系,"软要素"生成于"硬件"的变革过程之中,而"硬要素"需要"软要素"的滋养;二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时""空"交叠,作为"时"的历史文化传统及其当代阐述与当下发展的物理与精神空间融为一体,使学校成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力量;三是学校文化提升的"显""隐"相生,显性因素是内含价值理念的表征和载体,隐性因素是文化建设着意改变或形成的因素,"校训"重述、整体渗透、反思重建和多维交融,是实现显隐因素互动相生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