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谭志永 《语文知识》2005,(10):35-35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两首诗都是杨万里所作,都是描写夏天的荷塘景色,构思都很新巧,语言都很通俗流畅,但也有不同之处。一是所写景物不同。两首诗虽然都以荷塘景色为描写对象,但《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以下简称《晓》诗)写的是诗人对整个荷塘的总体观感:满眼碧绿的荷叶远与天接,荷花在日光的映照下格外鲜艳夺目,让人真切地感受到盛夏的西湖之美远非其他季节所能比。这首诗主要写西湖的静景。而《小池》(以下简称《小》诗)写的是诗人近距  相似文献   

2.
《小池》(五年制小语课本第六册),为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所作。诗中的天然景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已成广为传诵的名句。教学这首古诗,建议:一、赏析意境,引导学生体会宁静美。泉水昼夜不停地流淌,轻轻地,  相似文献   

3.
《绝句》是唐朝伟大诗人杜甫的名篇 ,诗中生动地描写了一幅春天充满生气的意境深远的画面。针对这首诗的特点 ,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步骤 :一、自学古诗 ,引导学生想象图画 ,体会意境。学生读诗自学 ,通过自学弄清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都在什么地方 ,对这首诗有个大致的了解。二、通过“画诗” ,理解诗句 ,体会诗情。1 .出示前两行诗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时我问 :“这两行诗描写了什么景物 ?”(黄鹂、翠柳、白鹭、青天 )然后 ,我在黑板上画出了柳树和蓝天 ,问 :“你能画出黄鹂和白鹭吗 ?”学生一听 ,纷纷举手。我让…  相似文献   

4.
诗人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是一首感人肺腑的优美诗篇,它之所以达到如此效果.是因为诗中所表现精巧的构思美、高大的形象美、壮阔的意境美、强烈的情感美、和谐的韵律美和修辞的文采美达到完美的结合。在教学中。我采用反复朗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朗读来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赏析体会诗中美的韵味,从而得到美的熏陶。  相似文献   

5.
《暮江吟》是人教版六年制第十一册第三单元第六课的一首古诗,它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南下杭州赴任途中见暮江美一丽景色而吟咏的一首风景诗。诗中意境优美,抒发了诗人愉悦的心情。教学这一首诗,教师重在引导学生运用古诗学习方法,从扶到入,入境悟情。  相似文献   

6.
《宿新市徐公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佳作,作者通过景物描写,讴歌了春满人间的勃勃生机,并寓意规劝人们珍惜时光,小诗语言明白流畅,构思新巧别致,蕴藉含蓄。正确理解诗意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想象诗人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和领悟诗中的哲理,是教学的难点。这首诗的教学,宜以“读”为主,通过多角度、多层次、多种方法的读,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含义,进入诗的意境,领悟诗的真谛,从而获得美的情趣,受到美的陶冶。  相似文献   

7.
古诗是美文学。小学语文教材里选编了30多首古诗,它们蕴含着语言美、事物形象美、思想情感美。意境美、想象美和节奏韵律美,是进行美育的好教材。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古诗中的诸多审美因素,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一、初选中激发审美欲望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多以概括反映自然景物和实际生活为题材,易为学生接受,其中不少古诗学生在学前阶段已能背诵。他们都感到古诗很美,但说不清美在哪里。如教学《画》这首谜语诗时,当我一出示课题,就有不少学生背诵起来。但是,他们不知道这首诗为什么读起来好听…  相似文献   

8.
小学语文第六册中古诗《小池》为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所作,其情其景,美不胜收。教学时,不妨引导学生从以下三方面赏析。 一、体会意境美 泉水昼夜不停地流淌,轻轻地,轻轻地,没有一点儿声响;和煦的阳光照耀在小池上,池面如同镜子一样,树木的阴影清晰倒映其中;蜻蜓也不再翩翩飞舞,而是恋恋不舍地停在小荷上。小池的环境是多么宁静——无声的泉水,平静的池面,停息的蜻蜓。  相似文献   

9.
这一课两首古诗,《所见》为五言绝句,作者是清代著名诗人袁枚。这首诗描写的是牧童生活。《小池》为七言绝句,是南宋大诗人杨万里所作。这首诗描写的是小池景色。虽然两首诗描写的对象不同,内容各异,一叙事,一写景,但都是写夏天的景象,都具有通俗活泼,清新自然的风格。  相似文献   

10.
王维是唐朝很有才气的诗人。由于他对黑暗现实不满,后半生隐居乡里,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山水诗,《鹿柴》是其代表作《辋川集》二十首中的一首。鹿柴是辋川的一个地名。这首诗描绘了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王维不仅是诗人,他在艺术上的成就很广泛,绘画、音乐、书法等方面的造诣都很深,这首诗体现了诗、画、乐的完美结合。教学这首纯写景的五言绝句,一是引导学生感悟诗人是怎样观察和描写景物的;二是引导学生在读中陶冶爱美的情趣。   首句“空山不见人”的“空山”不是指空旷无草木的荒山,而是指空寂清冷的山…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诗贵在“意境”,“意”就是指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就是指诗人所描摹的客观事物。“意境”即诗人的思想感情和他所描摹的客观事物相结合而达到的一种完美和谐的艺术境界。而能否引导学生进入这个艺术境界,就意味着能否使学生体味到古诗的美,鉴于此,在《咏鹅》这首诗的教学过程中,主要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  相似文献   

12.
意境是一首诗最美妙的部分,它包含“意”和“境”两方面,“意”是诗人的思想情感,“境”是诗中事物的意象。只有进入诗的意境,才能真正体会诗人情感,感受诗境意象,获得美的享受。把学生引入古诗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下面以《夜宿山寺》为例,谈谈笔...  相似文献   

13.
小学语文第三册古诗《静夜思》的教学设计与评析设计:江苏省海门市东洲小学史美忠评析: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一附属小学杨秀兰一、教材简析:这篇课文是一首古诗,作者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李白。诗歌描述了诗人在一个深秋的月夜里所看到的景物和想到的事情。这首诗是五言绝句。...  相似文献   

14.
《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朝诗人李白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好诗。这首诗意境高雅,情趣盎然,诗句通俗易懂,语言优美流畅,读来朗朗上口。浅显的诗句中却蕴涵着诗人对老朋友的深厚情意,透过诗句体会诗人的真实感情,就成了这首诗教学中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帮助学生细腻而透彻地理解诗句,体会诗人的情意,陶冶学生的情操,我采用电教媒体,进行了以下教学。 一、用音乐烘托气氛,创设情境 在背景介绍中,通过悠扬缠绵的乐曲以及抑扬顿挫的范读录音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中去;在讲解后两句时,李白立于江边遥望帆影在滚滚的长江上…  相似文献   

15.
<正>《早发白帝城》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脍炙人口的绝句。这首诗气势奔放,情景交融。诗人从白帝城乘船到江陵时的轻快和沿途壮丽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喜悦、愉快的心情。教学这首诗,我抓住了其写法上的特点,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我运用五步法教学这首诗。第一步:听教师板书《早发白帝城》后,介绍时代背景。李白是我国唐代最杰出的伟大诗人之一,人称"诗仙"。他的诗想象丰富,善于描绘  相似文献   

16.
一个初夏的上午,诗人杨万里在散步时留心观赏着眼前的景色。不一会儿,他走到一个小池塘边,停住了,这里的一些景象引起了他的沉思:泉孔里无声地流出泉水,树阴在阳光下倒映在水里;池中有一枝还没有完全开放的小荷,那尖尖角儿已经长出水面,一只蜻蜓悄悄地飞来,停在上面歇脚呢。“太美了!这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也是一首好诗啊!”经过诗人美妙的构思和艺术加工,一首别具一格的七言绝句产生了: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诗人点击】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号诚斋。诗与尤袤(m…  相似文献   

17.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盛唐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这首诗写于天宝四年(745),是诗人行前书赠友人的一首乐府古诗。全诗意境雄伟,离奇惝恍,艺术形象缤纷多采,表现手法新巧奇特.向来为人所传诵。而最值得称道的是李白在这首诗中缔造了奇妙瑰丽的意境。诗中梦境节节展开,景物步步变化,越变越奇,把人带入梦游天姥的浪漫主义的奇特想象之中。  相似文献   

18.
《再别康桥》这首诗饱含青春时期对美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意象清新,意境秀美,形式整齐,结构严谨,音节和谐。教学中教师实施诵读法,诵读环节,让学生把握诗歌的情绪节奏;品读环节,要求学生找出意象,对意象进行描绘,进入意境,欣赏康桥秀美风光;情读环节,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研读环节,让学生把握诵读技巧并体悟诗人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9.
一首首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颗瑰丽璀璨的宝珠。它们朗朗上口,字字珠玑,意境优美,思想深刻,不仅能使学生开拓关的视野,陶冶关的情操,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将学生领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进行美的感染与熏陶。本文从再现情景领略画面美,立体释疑品味语言美,精确导读吟咏音韵美,激发想象体味情感美四个方面谈了多媒体技术对古诗情景教学的有效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存诗400余首,《辛夷坞》是王维田园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八首。这组诗全是五绝,犹如一幅幅精美的绘画小品,从多方面描绘了辋川一带的风物。作者很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不仅以细致的笔墨写出景物的鲜明形象,而且往往从景物中写出一种环境气氛和精神气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