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从崔莺莺到杜丽娘再到李香君,中国戏剧史上的女性形象不断地向前发展,这三位佳丽,展现了戏剧史上女性形象发展的脉络:从追求单一的爱情到选择民族大义。  相似文献   

2.
李香君的形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不同的文化内涵。但是被任何政治态度和目的左右来评价李香君都是错位和荒谬的。从文本出发来考察,作者孔尚任要塑造的是一位既对爱情忠贞不渝、更对家国挚爱于心的女子。  相似文献   

3.
正本来以为,爱情只是你和他的两情相悦,但当理想中的爱情遭遇到了现实的残酷与无奈,你会作何选择?你会选择做一个理想主义者,还是现实主义者?请看吴铮真的麻辣点评。  相似文献   

4.
《云南教育》2014,(6):26-27
“不为房、不为车,只为那怦然心动的一刻。”又到一年情人节,一些大龄单身男女青年喊出了这样的口号。从被一些人误解为太过挑剔或过于注重物质条件,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坚守爱情最真挚的本意,执着于两情相悦的欢喜,上演了一幕幕“要面包更要爱情”的人间活剧。  相似文献   

5.
《牡丹亭》《桃花扇》中杜丽娘和李香君两位女性,是明清女性爱情意识觉醒的典型代表,她们主体意识的自我觉醒,是女性对自身爱情观念的探索和深化。也反映出现实中女性渴望解放,对个性自由不断追求,暗示了社会思潮的变革和进步。杜丽娘和李香君对于爱情的觉醒同样会影响现实中的万千女性,为自己而争取幸福,不甘于做闺房淑女.关心民族和国家的命运。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时代的进步,女性平等,女性解放的呼声不断涌出,可以说杜丽娘和李香君对于爱情意识的觉醒,给清代以及后世带来了一定解放思想的作用,值得我们肯定和赞扬。  相似文献   

6.
《桃花扇》一剧,弥漫着浓郁的悲剧意味,剧中侯方域和李香君以爱情破灭、双双入道作结。本文从爱情主体的可审美性、爱情悲剧得以呈现的外部环境、爱情以悲剧作结的能量释放三个方面,分析侯、李爱情悲剧的审美价值,以期更深层次地挖掘《桃花扇》的悲剧内涵,展现作者的悲剧情结。  相似文献   

7.
一代名妓李香君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且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诠释和理解。曾永义先生根据清代传奇《桃花扇》改编的昆剧《李香君》更加凸显了李香君忠贞不渝的爱情、不畏权势的英勇气概及对独立人格的捍卫。在当下多元价值观念并存、信仰紊乱的社会环境中,曾先生重塑的香君形象对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8.
翠姨悲剧具有新旧时代交替的特点:觉醒与蒙昧并行,抗争与绝望沉沦并重。造成翠姨悲剧的原因既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翠姨为情而死,翠姨爱情具有含蓄性与执著性。翠姨的爱情是单相思还是两情相悦的互恋。  相似文献   

9.
1980年上映的电影《庐山恋》和2010年上映的同名电影《庐山恋2010》,两者虽然名称相同、题材相似,但故事内容上却相去甚远:在爱情模式上,由单纯的两情相悦改变为复杂的三角恋;在爱情的表达方式上,从欲说还羞改变为激情狂放;在爱情阻力因素的设置上,由政治因素置换为经济因素,折射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人们爱情观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关汉卿笔下的妓女形象冲破了传统文学中的形象模式,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艺术魅力;而孔尚任则试图用历史理性主义重塑李香君,在爱情和历史的双重参照系中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反思  相似文献   

11.
关汉卿笔下的妓女形象冲破了传统文学中的形象模式,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艺术魅力;而孔尚任则试图用历史理性主义重塑李香君,在爱情和历史的双重参照系中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反思  相似文献   

12.
有人说什么是爱情?两个灵魂一个身体;什么是友谊?两个身体一个灵魂。从这句话来看,情同手足在某种程度胜过两情相悦,就凭这思想与灵魂的高度统一,所谓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相似文献   

13.
《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李香君的形象塑造融入民族话语,博得了不同时代观赏者的共鸣。文章将李香君的形象审美从民族话语中分离出来,借重女性主义理论资源,思考李香君的女性命运。  相似文献   

14.
这也许是世间最离奇的一种爱情,它是动物,它是植物,它们一出生,便两情相悦,跨越种族的界限,互相爱上了彼此,到了无法自拔的程度,必须以一方吃掉另一方为代价,只有这样,才能换取另一方的新生,维系相爱双方能够一直爱下去.  相似文献   

15.
执子之手     
有人说,错过了爱情就错过了人生。世界上有许多出色的男人和美丽的女人。然而属于你的感情只有一个。尘世间有太多的面孔。每一张背后,都会有一段属于自己的爱情故事。那晚间亮着的万家灯火.每一盏下。都会有一种自己的感受。只是幸福的真谛,只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我和他,普普通通,都在小学当老师,从两情相悦到牵手相爱。从家庭恩爱到工作互助.相濡以沫地度过了22个春夏秋冬。  相似文献   

16.
陕南地处文化的交叉带,受秦陇文化、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的影响都很深,特殊的地域环境造就了陕南情歌特殊的地域风格,从大量的陕南情歌中我们发现:陕南人特别注重爱情生活中两情相悦的过程性,且女性的生命自主意识强;陕南受楚文化影响较大,宗法观念淡薄,情歌中处处透露出女性地位颇为优越的倾向;同时,陕南情歌表现出陕南人潇洒自由的爱情观。  相似文献   

17.
评论家们把《牛虻》定位为革命的浪漫主义,一是肯定作品思想的革命性,二是爱情的浪漫性。而小说《白鹿原》中,白灵和鹿兆海的情感历程显示出,在作者的引导下,小说成功地用"革命"话语置换了爱情话语,爱情被"革命"遮蔽。爱情的内容因而受到了改写:相爱不是因为两情相悦,却是来源于"志同道合"的"革命"需要。在两个爱情故事中,体现出爱情与革命间的不同关系。  相似文献   

18.
开放进取的社会心理构成了中唐爱情传奇故事模式的基础。社会文化风尚为中唐爱情传奇的创作提供了素材和视角,浪漫的中唐爱情传奇虽表现为是一见钟情两情相悦的故事,但对元曲、明清小说的才子佳人型的故事影响巨大,尤其女性在追求幸福历程的痛苦程度差异甚大,造成这种差别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社会文化生态的巨大差异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19.
开放进取的社会心理构成了中唐爱情传奇故事模式的基础.社会文化风尚为中唐爱情传奇的创作提供了素材和视角,浪漫的中唐爱情传奇虽表现为是一见钟情两情相悦的故事,但对元曲、明清小说的才子佳人型的故事影响巨大,尤其女性在追求幸福历程的痛苦程度差异甚大,造成这种差别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社会文化生态的巨大差异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20.
正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无论历史如何变迁,爱情是爱情诗中的共同语、世界语。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写得最好的是爱情诗。这些两情相悦词,内容多写男欢女爱,情感或热烈奔放,或细腻委婉,成为那个重科举的时代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这些诗词中,有一些经典名句盛久不衰,达到的高度让今人难以逾越。一、主题思想(一)歌咏爱情的美好,表达对爱情的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