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图书馆学学科认同问题一直存在,图书馆学人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构建图书馆学的学科认同:学科史研究和对学科基础理论问题的思辨性讨论。从学科制度视角构建图书馆学学科认同是一条新的途径,通过“自我认同”、“他者认同”和“社会认同”三个方面构建图书馆学的学科认同,有利于增强图书馆学人的学科自信和学术自觉。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不仅出现了西方望尘莫及的图书馆事业,而且诞生了西方难以望其项背的图书馆学(校雠学说)。清末民国时期,随着新式图书馆逐步创建、外来文化不断输入与西学东渐持续发展,传统校雠学说在欧美图书馆学激荡下终于演进为初具近代学科特征的"中国的图书馆学"。古代校雠学说的近代化过程既普及了全新的图书馆管理方法、服务理念与教育观念,又形成了西式的图书馆学学科体系、专业教育与学术平台。近代图书馆学发展目标是建立"大众的图书馆学"、"科学的图书馆学"与"中国的图书馆学",其经验与启示则是坚持本土化、融入世界化与拓展生长点。  相似文献   

3.
图书馆核心价值是图书馆价值观、图书馆世界观、图书馆哲学的核心。图书馆核心价值研究隶属于图书馆哲学,图书馆哲学隶属于图书馆文化学,图书馆文化学隶属于人文图书馆学。图书馆学学科体系结构包括人文图书馆学、技术图书馆学和专门图书馆学,近年来构建“人文图书馆学”、“图书馆哲学”等图书馆分支学科的时机已经成熟。图书馆核心价值研究不仅要明确其学科归属,还要用人文精神和科学方法深入研究并探讨图书馆核心价值的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4.
制度图书馆学:概念、内容、特点与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制度图书馆学,就是研究图书馆制度对图书馆发展的影响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制度图书馆学旨在建立一种新的范式--制度范式."图书馆制度"是制度图书馆学研究的核心范畴.制度图书馆学的研究内容可分为"作为社会制度安排意义上的图书馆制度研究"和"作为职业规范意义上的图书馆制度研究"这两大方面.制度图书馆学研究横跨理论图书馆学和应用图书馆学两个领域.制度图书馆学采取现实主义价值取向和权利政治话语取向.制度图书馆学研究的意义在于:有利于认清图书馆的制度属性,有利于明确政府在发展图书馆事业中的责任,能够为图书馆制度创新提供理论与方法支撑.  相似文献   

5.
"知识化"与"职业化"是近年来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两个导向.前者围绕"知识"构建图书馆学的理论体系并推动学科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后者则是以图书馆职业为导向构建图书馆学理论体系,认为图书馆学理论研究应以图书馆职业为目标和导向.二者的本质出发点、对"机构图书馆学"的态度以及对图书馆职业的认知存在差异.因此,文章提出了若干关于图书馆学理论研究导向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从制度视角研究图书馆事业是近几年来图书馆理论研究热点之一,主要包括公共图书馆制度研究、“精神-价值-使命”研究、图书馆法律法规体系研究等几个方面,这些成果构成构建制度图书馆学学科体系的学术起点。但研究制度图书馆学不意味着只是概念的辨析和逻辑的推演,而是要以图书馆实践为指向,使制度研究不仅着眼于解释制度,而且着眼于改造制度,以冲破影响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体制性和制度性障碍,实现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论《图书馆学季刊》对民国时期图书馆学的贡献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作为中华图书馆协会的会刊,<图书馆学季刊>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图书馆学学术期刊的杰出代表.<季刊>通过传播西方先进图书馆学思想,帮助国民树立现代图书馆理念、促进我国新图书分类法的诞生、完善我国图书馆学学科体系;通过对中西方图书馆学思想批判性的吸收与继承、结合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实际,推进图书馆学的本土化的实现;作为思想交流的平台,在图书馆学人才培养方面也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我国图书馆学史学科建设亟待加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从对20世纪中国图书馆学进行反思和发展的需要出发,提出 建立中国图书馆学史这一学科,同时对中国图书馆学史的学科建设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综述性现象,对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学术反思,对建立向向21世纪图书馆馆学学科体系的时代呼唤,21世纪图书馆学学科建设方向,学科性质与学科定位,21世纪图书馆学的科发展与新的学科知识生长点等问题的讨论,概述了1996-2000年中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所呈出出的从传统图书馆学向现代图书馆学转型与过渡的这一历史特性。  相似文献   

10.
中国图书馆学是指中国学者在借鉴两方图书馆学思想以及其它学科思想的基础上,用中国式的、民族化的思维去解释图书馆现象,探索图书馆基本规律过程中所形成的基本观点、思想、体系、结论等.前人关于中国图书馆学历史分期有不同意见.图书馆学历史分期的依据,包括哲学依据、社会依据和学术内在依据.中国图书馆学理论发展史的分期划分应为:20世纪初-40年代为中国图书馆学的形成时期,20世纪50年代-70年代为中国图书馆学的曲折发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为中国图书馆学理论变革时期,20世纪90年代初-今为中国图书馆学理论变革中平稳前进时期.  相似文献   

11.
中美两国图书馆学信息学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美两国图书馆学信息学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谢汝ABSTRACTThroughacomparisonofcurriculainlibraryandinfor-mationsciencebetweenChinaandtheUnitedStates,thea...  相似文献   

12.
中国、日本、美国的图书馆均对读者隐私权进行了保护,但在保护的程度和方法上差异明显。中国图书馆有必要在学习日本、美国先进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本国实际情况,依据宪法和法律制定出完善的行业管理规则,建立恰当的服务体系,充分培育隐私权保护意识,让读者隐私权的保护能够真正得以实现。参考文献7。  相似文献   

13.
从清政府学部筹办、京师图书馆颁布《京师图书馆及各省图书馆通行章程》开始到民国时代,国民政府教育部、国立京师图书馆围绕国立京师图书馆(包括京师图书馆、国立北平图书馆)的日常工作和发展建设,颁布了一系列“规程、章则和契约”。这些“规程、章则和契约”的公共图书馆思想有:①从有限开放逐步走向全面开放的思想;②由购券入览到免费服务的思想;③馆际互借和资源共享的思想;④提倡私立图书馆面向大众开放的思想;⑤从以藏书为主到以用户为主的思想等。认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图书馆法》还没有颁布之前,中国国家图书馆可以制订一些“规程、章则和契约”,在经过政府主管部门的批准后,作为政府法规文件的补充,共同指导和规范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4.
2007年中国图书馆学会第三届新年峰会在苏州图书馆召开。会议期间,与会的图书馆界代表、专家学者、政府部门有关人士围绕贯彻落实《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围绕图书馆核心价值的再认识,图书馆立法的进程与需求,图书馆服务网络模式的构建,图书馆志愿者行动的评价和拓展以及图书馆教育的发展和职业需求的状况五个方面的议题进行研讨。并根据各项议题的需要成立了相应的课题小组,以中国图书馆学会委托课题的形式进行调研并完成课题,调研结果将作为2007年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的主旨报告。  相似文献   

15.
我国图书馆界从20世纪90年代起形成了对图书馆精神研究的热点.但是,对于创建私人图书馆者的精神源动力的研究还没有纳入视野.大公图书馆的创建人荣德生先生以"爱国忧民,创建不朽之事"为核心的源动力,丰富了中国图书馆精神.  相似文献   

16.
我国图书馆政策的发展及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回顾我国图书馆政策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我国图书馆政策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建立我国图书馆政策保障体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再论图书馆学本土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图书馆学本土化。结果指出,本土化是中国图书馆本身的要求,是中国图书馆学理论的本性的需要,是对我国当代社会和图书馆发展所呈现的中国现象的一种自觉反映。合理成分不仅限于西方图书馆学。中国图书馆具体实际包括中国图书馆的当前现实和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图书馆文化)。本土化的实质是:西方图书馆学基本原理与中国民族、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和中国实践经验的有机统一,深层次是求真创新。本土化目的要分清当前具体目的和终极目的。图书馆理论和实践都需要、图书馆学内容和方法都需要本土化;图书馆学需要本土化,图书馆学的基础理论、管理、制度立法、专业教育等领域也需要本土化;本土化研究不是中国图书馆学是回到过去,并纠正了许多误解。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20年代,中美图书馆交流史上发生了一个大事件,那就是美国图书馆学专家鲍士伟博士来华。本文介绍了鲍士伟博士其人,其来华经过,来华交流的内容,以及此次来华的影响,最后指出了鲍士伟的来华,促进了中国的"新图书馆运动",推动了建设"中国的图书馆学"理念的发展,从而极大程度上具备了20世纪中美图书馆交流史上的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19.
In this paper, the status of library anxiety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in China is studied. With interviews, questionnaires and statistical methods, a modified Chinese Library Anxiety Scale (C-LAS) is developed, considerably different from that previously proposed by Bostick [Bostick, S. L. (1992). 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Library Anxiety Scale. PhD dissertation, Wayne State University] and suitable for the Chinese cultural sphere, consisting of seven factors including resources, retrieval, regulations, staff, knowledge, comfort and affection, delineated further into 36 statements in total. Two aspects of users including demographic factors and participation in library training courses are also studied. This study proposes a quantitative measure for the levels of library anxiety in China. The findings also suggest that resources, retrieval, and regulations are the main factors impacting library anxiety and that users' library anxiety levels are related to demographic factors and participation in library training courses.  相似文献   

20.
文章研究了图书馆智慧化的功能定位与技术体系构成,梳理了图书馆智慧化技术体系,包括云基础设施、物联网、5G网络、生物特征识别、人机交互等,并剖析了国外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的相关案例应用。最后尝试通过引入"云原生"架构,建设业务中台及数据中台,构建图书馆微服务体系,推动图书馆智慧化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