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月16日,正是农历丁卯年的除夕,上海一场大雪,遍地皆白,银装素裹,别有风味。我在医院里接到报社转来的一批来信,其中有一封是《中国人才报》的臧宏生先生写来的,原因是他看了我在《中国记者》上写的那篇《如此人才》而向我反映情况的。我不认识臧宏生先生,也与《中国人才报》素昧平生。但一个作了50多年新闻工作的人,读此来信,不无感慨。辗转病榻,不能成寐。  相似文献   

2.
今年初的一天,我在郑州某个体书店随便乱翻书,无意中在《读库》2007年第4期中,看到王玉龙先生的两篇文章:《追寻那爱德》和《百年中国影像》。因与王玉龙先生同在西藏工作过的缘故,对他个人的情况有所了解。他是辽宁援藏知青,后考取西藏民族学院藏文系,毕业后返藏工作,之后任过《日喀则报》副主编,  相似文献   

3.
《国际新闻界》2012,(6):107
《成舍我新闻学术论集》于2012年5月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成舍我文选,包括新闻学术论文六十余篇和早期作品十二篇(包括新闻作品、诗作和译作等)。第二部分为当年北平《世界日报》、上海《立报》和《香港立报》的总编辑、总经理、主笔、副刊主编撰写的短论的汇集。第三部分为"成舍我先生  相似文献   

4.
作为煤炭企业报的摄影记者,我报道的重点是煤矿。为拍摄矿区鸟瞰,新矿集团最高的地方留下我的脚印;为拍摄一线新闻图片,井下最深的地方有过我的足迹。近年来,我先后在《工人日报》、《中国工业报》、《中国煤炭报》、《中国劳动保障报》、《中国环境报》、《中国矿业报》、《大众日报》、《现代物流报》、《山东工人报》、“山东矿业》、《当代矿工》、《走向世界》等报刊上发表新闻图片千余幅,特别是反映煤矿工人的图片经常发表在《中国煤炭报》一版上。  相似文献   

5.
今年第2期的《青年记者》上发表的孙吴先生的《“横题风”:创新,还是乱来?》一文,我拜读之后,再三思量,对孙吴先生文中的一些观点实不敢苟同。虽自忖才疏学浅,觉得也不妨说出与孙先生讨教一二,为报纸组版学研究与探讨增点热闹。一孙吴先生此文也是有感而发的。由头是《新闻出版报》1999年10月28日刊载的《杭州报纸流行横题风》。这一版面变化,引起了孙先生的极大关注。他在文童一开头就忧心忡忡地写道:“当前,中国报纸的传统版式规范面临‘横题风’的  相似文献   

6.
恨相见晚     
踏着夜色采访归来,还照例要到办公室去一览当日的报纸。首先跃入眼帘的却是寄给我的一个厚厚实实的大信封,眼光下移,落款为《新闻知识》编辑部。急忙启缄,内装一本八九年第七期《新闻知识》杂志,还有该期登有我写的《喜新厌旧与投其所好》。顿时,一扫一路风尘之疲惫,与惊喜俱来的便是由衷的崇敬和感激。本人从部队退伍后,原在宁夏银川市的一个国营工厂宣传部做专职通讯干事,这期间有十年之久,在宁报和《宁夏日报通讯》上发稿不下几百篇,还被《工人日报》、《中国机械报》等报,连续多年评为优秀通讯员。自八七年初调回富平县广播站当记者后,近两年来,由于没有看到《新闻知识》这本杂志作知音  相似文献   

7.
痴心一片绘矿山黄渠我是一名宣传干事,除负责全矿的对外宣传报道、精神文明建设和政工研究外,还兼任一些秘书的工作。近两年来,我一方面积极挤时间写稿件,在《工人日报》、《中国煤炭报》、《中国矿业报》、《四川日报》和《党的建设》等20多家报、刊、台上发表稿件...  相似文献   

8.
一出漂亮的救场“垫戏”──评方汉奇《中国现代报刊史》嘉诚方汉奇先生是中国新闻史研究专家。先生1946年夏人国立教育学院新闻系,毕业后即到上海新闻图书馆从事《中报》史料的整理研究工作,同时在圣约翰大学新闻系讲授新闻史专题课。1953年8月.方汉奇先生调...  相似文献   

9.
姚北桦先生通知我,南通市杂文学会和《启东报》要召开一个县报杂文研讨会,要我参加。第二天,姚北桦先生又给我带来了一本《谈笑风生》的剪报复印件。翻看之后,大吃一惊。我惊讶于这个专栏的严肃性、针对性和可读性,也惊讶于这个专栏自1998年开办以来能够一直坚持到现在。  相似文献   

10.
被称为未名湖畔三雅士、国学大师张中行先生已驾鹤西去。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无论对先生有无亲炙之人,都敬佩先生厚德之风、雅致之文。随着先生的远去,“五四”最后的遗韵也渐行渐远,令人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之感!晚辈如我者,与先生素昧平生,我是看了《读书》杂志的介绍,才知道有这么一位大师的。但1994年2月5日,一次偶然的机会,竟使我有幸见到了张中行先生,并蒙他厚爱,亲笔题字送我一本他的新作《顺生论》。说起那次机遇,还是《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陈复尘给我提供的。彼时我还在报社供职,复尘兄告诉我说,北师大出版社有一个启功先生著作的…  相似文献   

11.
加强行政执法是依法管理档案事业的关键———纪念《档案法》诞生十周年《中国档案报》《中国档案》杂志特约评论员1987年9月5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从此,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国家档案法律诞生了,我...  相似文献   

12.
正笔者在整理老照片时发现一张1949年6月27日拍摄的"中国共产党北平第四修械所支部公开大会全体职工暨来宾合影"。又想起著名红色收藏家金铁华先生曾和我说过他珍藏有一张《新民报》和一张北平第四修械所支部公开大会13人的合影照片,都记录了这次公开大会,并且他还找到照片中的一名党员。为此,我专程拜访了金铁华先生。金先生是新中国的同龄人,他专心致力于中国共产党党史文献的整理收藏。他非常热情地接待  相似文献   

13.
值得商榷的“妖魔化”———评李希光先生的《“妖魔化”中国的背后》和《再论“妖魔化”中国》□焦国标我很关注李希光先生这两年努力经营的“妖魔化中国”理论,每有大作大著面世,我都认真拜读。先是《国际新闻界》1996年第5期上的《“妖魔化”中国的背后———美...  相似文献   

14.
我很喜爱摄影,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我曾是出国部队新闻资料摄影员、兵团宣传干事、大学校报总编兼新闻摄影,《解放军报》、《兵团战士报》、《安徽日报》、《中国教育报》的摄影通讯员,在省以上报刊杂志发表摄影作品一百多幅,可以说是一名业余新闻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白发的增加,我特别珍惜过去那难忘的战地摄影岁月。  相似文献   

15.
戴滨 《中国索引》2007,5(1):11-13
辞旧岁,迎新年!首先,向中国索引学会及全体同仁问候———“2007新年好!”这个团体教会我们认认真真做人,不为名利,踏踏实实做事,不图回报。十年前,199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知道了中国索引学会。我怀着试试看的侥幸心理,冒昧地给中国索引学会副理事长张琪玉先生写了一封信,说明我想参加学会的意愿,很快先生给我回了信,并告诉我最好要有编过索引的成果同时报给学会。我当时完成了《全国电力报刊名录》的编辑工作,连同我的入会申请和这本《名录》一起寄给先生,先生亲自为我作入会的介绍人,1996年我被批准为正式的中国索引学会会员。时间过得…  相似文献   

16.
十余年来,我先后在《人民日报》、《工人日报》、《中国企业报》、《新闻出版报》、《中国煤炭报》、《四川日报》、《四川工人日报》等20多家报刊发表读者来信近100篇。我的愿望是:用手中的笔,为矿工鼓与呼,为群众分忧解难。我原在井下工作,发现个别矿工在井下动辄骂爹咒娘,污言秽语不堪入耳。有的还在矿车、风门上画一些裸体像,写些无聊的打油诗,等等。我认为这种现象不利于矿山文明生产,应当制止。于是,我采写了(井下也应讲文明)一稿。这篇来信很快在(广旺矿工报)和(中国煤炭报)上发表了,并在矿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  相似文献   

17.
2014年8月,笔者去台湾世新大学研修。世新大学是台湾著名的以新闻传播学为主要方向的大学。它由著名报人成舍我先生于1956年创办。上世纪20年代起,成舍我先生先后创办了《世界晚报》(北京)、《民生报》(南京)、《立报》(上海)、《香港立报》等,1945年在重庆创办《世界日报》。1952年,成舍我先生由香港赴台湾,由于当局没有开放报禁,他便投身新闻教育。据说,成舍我先生曾有言:你不  相似文献   

18.
秦超  王晓露 《今传媒》2006,(11X):4-6
朱海燕简介:朱海燕,《中国铁道建筑报》总编辑、高级记。1957年生于安徽利辛,197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1983年任《铁道兵报》记,1984年后任《人民铁道报》记、首席记,1998年任《中国铁道建筑报》总编辑。曾获第三届范长江新闻奖提名奖,第六届范长江新闻奖。先后发表新闻作品700多万字,1999年至2006年7次获中国新闻奖,60多次获省部级新闻奖一、二等奖。长篇报告学《北方有战火》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报告学《深秋挥泪送穆青》获中国新闻奖副刊金奖,另有15部新闻专出版问世。[编按]  相似文献   

19.
旧上海的小报数量众多,形形色色,拥有广泛的读者。对小报在近代上海报刊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秦绍德先生在《近代上海报刊史论》一书中说:“不了解小报,不能算是了解了近代上海报刊的全貌;不研究小报,也不能把握近代上海报刊发展的全部进程。”生前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的汤笔花先生(1897-1995),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上海曾主编《大常识》报,又与朱瘦竹、周世勋、卢继影、卢侬影合编《罗宾汉》报,还与姚吉光(生前也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合编《福尔摩斯》报。作为小报界的前辈,汤先生在旧上海小报“四大金刚”——《晶报》、《金刚钻》报、《福尔摩斯》报和《罗宾汉》报中起过不小的作用。1987年6月14日,笔者拜访汤笔花先生,倾听他回忆旧上海的小报,虽属一鳞半爪,但都是他的亲历、亲见、亲闻。笔者根据当时的采访记录加以整理,为历史爱好者和史学工作者提供一份史料。  相似文献   

20.
李二我先生     
李二我先生李建永上午刚为我三岁半的女儿李雨书草成一篇《雨书先生》的小文,接着又写这篇《李二我先生》的大文。李二我先生尝自称“李二我先生”。作家张承志在《致先生书》中说:“我遵循中国人称‘主席,则不言而喻即专指毛泽东,称‘总理’则不言而喻意在周恩来之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